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那些消逝了的老兰州景观

 2023/03/17/ 08:27 来源:奔流新闻·兰州晨报 特约撰稿 史勇

那些消逝了的老兰州景观

1935年拍摄的兰州崔家崖白云观

摄于1935年的兰州金城关黄河船磨

1935年拍摄的兰州雷坛河卧桥

  作为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古城,旧时兰州有不少名胜景观尤值得春游赏玩。虽然随着世事变迁,其中一些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在时人游记里仍然留有它们的身影。

  A

  五泉山算是兰州最具人气的名胜,旧时兰州的后五泉景观其实并不逊色于前者。《兰州市志·文物志》载,后五泉明代始有佛寺,清乾隆、同治年间迭经修葺,嘉庆年间因祈雨有应,遂有“灵雨岩”之名。昔日后五泉建有魁星阁、文昌宫、三清殿、灵岩寺等,所谓“夜雨岩”呈凹陷之形、覆钵之状,高4米、宽17米,岩下矗一大佛,岩顶泉眼上百,淅沥如雨,故得此名。清人吴镇(字松崖)《游后五泉诗》云:“夜雨岩通漱玉亭,分沙漏石响冷冷。何当净洗筝琶耳,散步闲来月下听。前山游罢后山游,盛夏泉声冷似秋。龙口飞涎人狎见,更登龙脊俯清流。”

  1935年5月,邵元冲赴西北考察途经兰州,对后五泉胜景赞誉有加。据《西北随轺记》载:“夜雨岩在五泉山后,邑人称之为后五泉。有石佛巍立岩下,相传凿山所出,飞楼高阁,横桥古洞,溪水佳木,掩映幽谷,水声潺潺,冷然可听。”次年,邵元冲主编的此次西北考察摄影集《西北揽胜》出版,其中刊载兰州后五泉夜雨岩、灵岩寺、菩萨洞照片,照片说明曰:“岩在五泉山之南,离城二十里。夜静泉流,听之如雨。明肃藩以夜雨岩名之。岩中有石佛,不知建於何时;旁有灵岩寺,寺东有菩萨洞,景色幽静,似较五泉山为胜,俗称后五泉。”从老照片中可见,夜雨岩大佛巍然壮观,与周边自然景色浑然一体;灵岩寺壁画画工细腻、保存完好。惜今已无存。

  B

  今日兰州市民耳熟能详的白云观,原有上下观之分。现存之下观位于今城关区南滨河路上,已毁之上观原址位于今七里河区秀川街道崔家崖,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

  《申报》记者陈庚雅在《西北视察记》中曾记载了自己西行途中经过崔家崖白云观的情形。1934年5月21日晨,自兰州出发西行,“廿里崔家崖,有寺曰白云观,殿阁拔地而起,层叠堆砌,直达山巅,气象高昂,殊足仰止。”

  1935年5月,邵元冲考察西北途经兰州,专程赴崔家崖白云观参访。《西北随轺记》载:“依极寿山麓,建白云观,高三百余级,黄流襟带,榆柳成荫,书长无事,凝坐其间,聆水声潺湲,听鸟语啾啁,亦足涤尘烦,消炎夏。”邵元冲为此特作《题崔家崖白云观》诗曰:“玄都峙重崖,清磬林间响。俯瞰大河横,寒流走混□。柳晚翠烟浮,闲云独来往。”《西北揽胜》一书中,专门刊载两幅崔家崖白云观照片,照片说明曰:“北临黄河,南接兰山,形势雄壮,殿宇倚坡上筑,宏丽精巧,且曲径回廊,引人入胜,亦兰垣名胜之一也。” 从老照片中可见,崔家崖白云观依山而建,颇具气势,而且交通便利,邵元冲一行乘坐的小汽车可以直达观前。

  C

  熟悉兰州历史文化的读者,对于木塔寺和普照寺并不陌生。可惜前者于清末遭祝融之灾,后者罹难于日寇轰炸。

  木塔寺原名嘉福寺,系唐贞观九年高昌王所建,因寺内有木塔一座,高十三层,故又名宝塔寺。元代至元年间重修,明肃王亦屡加修缮。清康熙年间该塔毁于火,重建后已较旧制卑小,同治十三年复毁于火。《兰州市志·文物志》载,嘉福寺木塔塔身呈八角形,每层各面均雕佛像,塔内各层设楼梯,拾级而上可登顶凭栏远眺。据陈万里《西行日记》1925年4月8日条载,他参观木塔寺之际,“此时仅存瓦砾之外形矣”。

  同日,陈万里和友人还游览了位于兰州城东南学院街的古刹普照寺。《兰州市志·文物志》载,普照寺系唐初敕建,以后历代均有修葺或扩建,其中大雄殿三尊佛像,“塑工极佳”;明间后壁所绘大悲观音像,计有头十一、手臂四十二,每只手各持法器一件,“金碧辉煌,绚丽多彩”;藏经阁内塑、雕、绘均极工致,深为瞻仰者赞赏;钟楼内悬金代铁钟一座,“铸造精良,声音宏远”。

  D

  兰州雷坛河卧桥声名之盛,自民国初年至全面抗战前夕,不绝于时人游记。

  林竞《西北丛编》一书载,其与兰州友人于1919年2月7日出游雷坛河卧桥,“桥长十余丈,其形如弓,桥上盖屋,足蔽风雨,五彩绘画,两端有坊,东曰‘空中鳌背’,西曰‘天上慈航’,桥底无墩,自远望之,宛如卧龙。”林竞还详细记录了兰州雷坛河卧桥的建造方法,并对之科学性表示肯定:“闻此桥原来有墩,因某年山洪爆发,被其冲毁,自是始改今式。其法,先将两岸之桥基筑好,以数丈长之巨木直列成排,复以横木连之,木材之数,依桥之宽狭而定,其前端伸出桥中约二三尺,其后端即以巨石压之,如是叠架不已,每加一层,即前端伸过下层数尺,如倒挂之阶梯然。而层与层之间,复联以铁环及钉木,迨两岸相距不远时,即以巨木渡之。此种构造,在西北往往因河水湍急,不能筑墩,或游牧之民,不知在河中建筑桥墩之法而始用之。然亦甚合於力学原理,未可忽视也。”

  薛桂轮《西北视察日记》载,他于1934年7月16日游毕小西湖回城,“归途登卧虹桥,桥跨阿干河,在神川门外里许,一名握桥,不知造於何年,相传创自唐代。”

  E

  最后,还有一处虽然不算名胜古迹但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老兰州“冷门”景观,那就是金城关船磨。顾名思义,所谓船磨就是设在船上的磨坊。《西北揽胜》一书收入了拍摄于1935年的兰州黄河岸边的船磨照片,照片说明曰:“兰垣金城关外,有二小舟,连系河边如墩船。船以磨粉,故名船磨。其法在船旁置一木轮,接於船中之磨,亦恃水力之推动以磨粉。每磨一盘,一昼夜可制面粉千斤,较水磨房尚省开渠引水之费,亦巧思也。”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今天已难觅船磨踪迹,但昔日金城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值得后人怀念。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特约撰稿 史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