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焕发新气象 城乡处处闻弦歌——平凉文旅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文化惠民篇

 2023/04/11/ 08:54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柳娜

文化焕发新气象 城乡处处闻弦歌

——平凉文旅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文化惠民篇

  □记者 柳娜

  粗犷嘹亮,从浑厚泥土中长出来的秦腔,浸染着春风,漫出崆峒古镇的大戏台,漫过平凉的万家灯火,漫向广漠旷远的山川河流,与日夜流淌的泾河一起,润泽着平凉大地。每个节假日,平凉城乡的戏迷们都能欣赏到名角新秀带来的戏曲盛宴。听戏、作画、跳舞、唱歌、吟诗……今天的平凉大地上,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百姓生活常态。

  近年来,平凉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着重抓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以文化浸润人心,让文明成为城市的闪亮底色,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千场惠民演出

  释放文化的自信与温度

  茫茫戈壁,烈烈西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遥远的敦煌大漠之上,藏着荒芜却美好的风景,藏着多情又悲伤的故事。春风带着那被时光封存的故事,穿越千年,跨越万里,拂过月牙泉、翻越鸣沙山,一路东行,在平凉深情驻足。

  平凉观众对去年春天在平凉剧院连续演出3场的大型舞剧《大梦敦煌》记忆犹新。“这么精彩的舞剧,还是头一回看,看到月牙为爱情死去,我流泪了。”52岁的环卫工张维东边鼓掌边说,能够受邀观看如此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他感到特别高兴。

  高水平的舞剧开阔了市民以及文旅人的艺术视野,带给他们思考和感触,一个个经典舞台剧由此诞生。

  大型眉户剧《崆峒山下》《父亲》,大型秦腔戏《月照无眠》,原创音舞诗话剧作《古槐长歌》,音乐情景剧《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向高雅艺术学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引领时代风尚。一场场演出,一个个活动,犹如春风化雨,在给群众带来精彩和快乐的同时,也在人们心中播撒正能量。

  1061场次演出,吸引线上线下400多万人次观众。作为2022年全市公共文化领域为民办实事10件大事之一,2022年“喜迎党的二十大·奋力建设新平凉”千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观看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沉甸甸的文艺惠民举措、惠民诚意,激荡起更多的欢声和笑语、祝福和礼赞,成为2022平凉人最温暖的记忆。

  千场文化惠民演出,不仅文化要惠民,服务也要惠民。为此,我市不断完善和优化服务细节,把舞台搭进社区、学校、厂矿、景区,极大地方便群众。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知晓度,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美餐。“零票价”是文化惠民演出最大的特色和亮点,真正体现出人民节庆人民办、文化繁荣为人民的目的。

  演出期间,无论是冽冽冷风,还是簌簌小雨,都未能阻挡大家的观看热情。而在线上同步开设的网络直播,更突破了时空局限,让更多群众同飨精神文化大餐。

  “眉户剧《父亲》主创团队在县上演出时,群众把手都拍红了。演员谢幕后,在群众‘再来一个’的盛情邀约之下,演职人员还给老百姓清唱优秀唱段1个小时。秦腔戏曲晚会在泾川县演出时,戏迷们十分热情,给了我们全体演职人员莫大的信心。”演出期间的难忘经历,让平凉德韵文化公司创始人蒲虎勤感慨万千。

  说起老百姓的热情,平凉泾河艺术剧院董事长慕世斌十分动容。“我们在乡下演出期间,有些六七十岁的老戏迷赶10多里的路来看,中午看完戏吃点自带干粮等着看夜戏,完了再赶路回去。老百姓还会把最好吃的送给我们,把最舒适的地方腾出来让我们住。有戏迷从快手抖音上看到我们顶着高温排练,心疼我们,送来水果、饮料表示慰问。”这一幕幕,他都记在了心里。

  “送”文化、“种”文化、“兴”文化。每年的文艺惠民演出,为的是让更多百姓得到文化滋养,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加码,营造出直抵内心的幸福感。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回应百姓新需求新期待

  平凉,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带着这份文化的积淀,平凉悉心研究、大胆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多举措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打造了触碰文化、感受文化、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机会和平台。

  在城市,一座座标志性的文化场馆拔地而起,惠民利民。“到图书馆阅览学习”“到文化馆参加免费公益培训”“到博物馆看展打卡”,享受文化浸润已成为越来越多平凉人的生活习惯,在年轻人中更是慢慢成了一种新风尚。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姐入牢笼又逃窜……”在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上的平凉市戏曲博物馆、百姓大舞台及崆峒区戏曲实训基地的舞台上,孩子们纷纷化身成《三滴血》中的小“周天佑”,跟着蒲虎勤学起了秦腔,那气息,那节奏,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平凉市戏曲博物馆是传承戏曲文化的重要阵地,做到了戏曲展览、培训、演出一体化,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演出。

  在乡村,一个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乡亲们的“文化家园”。1525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5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县级文化馆分馆107个,县级图书馆分馆117个,1550农家书屋、57个乡村记忆博物馆,共同绘就乡村文化建设美好蓝图。读书看报、观赏电影、开展文体活动,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充实多彩。

  今年春节,静宁县界石铺镇的孩子们在农家书屋度过了难忘的时光——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学党史、唱少先队队歌,讲年俗故事,画年画,暖暖的春意洋溢在孩子们的心中。“农家书屋里经常举办各种活动,还有很多书,我们非常喜欢。”就读于界石铺镇中心小学的李佳妙说。李佳妙的父母在上海务工,与爷爷相依为命,上学期间每天放学他都会和同伴来这里读书、写字,汲取成长的力量。

  如今,设施健全的文化阵地、遍布城乡的文化队伍、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像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植根平凉,不断赋能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谱写出文化繁荣发展的乐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