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走进天水农耕博物馆 感受农耕文化

 2023/04/11/ 09:02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余碧波

走进农耕博物馆 感受农耕文化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余碧波  

  “这些东西爷爷以前都用过。过去人穷、生产更落后,耕地主要靠人和牲口,一天下来也耕不了多少地,真是很辛苦,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生活。”4月9日,在位于秦州区弘文园的天水农耕博物馆,65岁的张卫国老人一边参观一边给两个孙子讲解着。

  “今天是星期日,我特意带着孙子过来看一看以前的耕作农具,给他们讲一讲传统耕作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我觉得这个博物馆非常有意义,这些图片和老物件,是我们老辈人的念想,承载着我们的青春与汗水。”张卫国告诉记者。

  天水农耕博物馆以“记得住乡愁”为主题,分“寻根溯源”“春华秋实”“共话桑麻”“绿水青山”四个展区,讲述作为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天水地区旱作农业从刀耕火种到航天育种的嬗变发展。

  走进农耕博物馆,记者看到,展区里陈列着二十世纪时乡村极为常见的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品,犁、耙、扁担、箩筐等。每一处都用心布置,有场景、有介绍,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当时的农家院落,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旧照片、一件件旧农具……似乎在无声诉说着那些被淹没在岁月中的故事。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博物馆陈列的这些老物件我都很熟悉,这些图片和实物又勾起了我的回忆,脑海中不时浮现出昔日人拉犁耙、手摇纺车、挥镰割麦的场景,同时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我已经来过好多次博物馆了,每次路过这里都忍不住进来转转,感觉很熟悉也很感动。”一位在博物馆参观的老人说,他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虽然生活在城里,但他对这些农具如数家珍,“这是播种用的农具,一个人在前边拉,后面有人扶把,种子就从中间这个漏斗种到地里。以前收麦子时都是用镰刀割,一家老小齐上阵。现在有了联合收割机,一袋烟的工夫就收完了……”

  “这个织布机我们老家就有一个,那还是我奶奶用过的。小时候我躺在炕上睡觉,奶奶就咯吱咯吱地在地下织布,那个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另一位参观的市民说。

  “一个老物件,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看着这些老物件,虽然我们这代人不再使用,但是完全可以体会到祖辈们劳作的艰辛。”一位年轻人深有感触地说。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农耕文化博物馆是收藏、研究、保护农耕文化资源,展示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面向社会开展农耕文化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一代代更新的农具见证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引领着整个农业走向新发展,续写新华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