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理论】多种途径探索 发展职业教育

 2023/05/30/ 09:1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张莉

多种途径探索 发展职业教育

  张莉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水平的技能技术,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我省要进行多途径探索,提高办学层次、教学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增加就业创业。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抓好职业教育,畅通就业渠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一是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行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的思路,把专业和课堂建在产业链上,建在行业里,让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聚焦我省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新增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紧缺专业,撤销过时或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建成国家级石油炼制、资源环境、新能源类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与驻地企业合作培养新材料技能人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驻地企业联合培养装备制造类技能人才,通过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二是聚焦乡村振兴。紧盯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立足我省“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需要,优化涉农院校专业设置。支持农林职业院校实施“农校对接”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农业创新创业项目。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陇原巧手、陇原月嫂、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技术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农业科技明白人等,通过“送教下乡”,开展农业政策、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建立学校和社会双向流通渠道。我省目前推动的县区职业教育“一县一校一中心”建设,统筹县域内培训资源,构建起中等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的通用平台,形成了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支持和指导甘肃省职业院校对接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组建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团队,承接各类培训项目。中职学校通过承接政府补贴性培训,激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活力,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支撑。

  培育大国工匠。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之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作用,肩负着培育大国工匠的使命。一是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好职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将工匠精神贯穿到职业教育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每一个环节,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二是完善培育机制。锻造大国工匠,良师是关键。要以实战能力为“金”标准,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构建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组建校企双向流动、理实一体、创新引领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群的“工匠之师”“大师工作室”,大力支持教师到车间去指导实践、锻炼提升,主动邀请知名企业管理层、工程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讲学授课、传经送宝。三是健全评价机制。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激发技术技能人才活力,让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投入和服务供给,强化相关政策的应用落实和兑现,拓展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空间。

  深化职教改革。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持续深化改革。我省出台印发《甘肃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三张清单”》,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我们要紧抓落实。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人才需求清单。聚焦职业教育领域自身发展、重点产业发展、科教融汇发展三个方面的人才需求,测算了未来3年的人才需求数量,提出了培养职业院校名校长、“双师型”教师、能工巧匠等各类人才30多万人的需求清单,明确了清单的主要措施和责任部门。二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产业发展清单。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从支撑产业高效发展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两个方面,围绕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推进职业教育“一园三群”建设,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对接重点产业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对接先进制造业培养现场工程师,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三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政策支持清单。在继续落实好《教育部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等政策基础上,围绕省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升办学能力、加强教师队伍、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等,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作者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