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共和国兰大人】郑炳林:心里眼里都是敦煌

 2019/09/10/ 06:4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李欣瑶

  把学术的冷板凳坐热

  留校之初,学校送郑炳林到北京大学、杭州大学、复旦大学等地进行学习进修,那个班上最能吃苦的学生依然勤奋。

  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学习期间,郑炳林在阅览室里一坐就是整整一天。一年时间里,他看完了《二十四史》里的一大半。

  当时的兰大敦煌学研究刚起步,系里没有资料,就派郑炳林到北京去采购书籍。

  他在北京的琉璃厂一待就是半年,一两万元给系里买回了一两万册的资料,这些书籍现在已是兰大珍贵的资料。

  1983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敦煌学研究室成立,当时共有13名研究人员,在历史系算是很大的研究室。

  带着自己几年来学习、进修所学的成果,回到兰大后的郑炳林就开始了对敦煌历史文献的研究。

  在郑炳林看来,能不能打下敦煌学的“江山”,博士点的申报非常重要。从1993年开始,他开始参与敦煌学博士点的申报。

  1993年的那次申报,兰州大学只得了一票。失落的同时,郑炳林在与专家的接触中,知道了兰大的短板在哪里。

  他三番五次找领导,向他们阐述敦煌学的重要,他说:“兰大历史学要与东部高校竞争,必须要走特色发展之路,而敦煌学就是最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

  郑炳林苦口婆心的劝说,让敦煌学得到了很多的支持。他意识到,仅靠兰州大学一家申请博士点,研究力量和领域都不够。于是,在他的推动下,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申报博士点,两家共同招生、资源共享、师资共享。

  有了敦煌研究院的加入,兰大敦煌学的研究更加丰富了,从最初的敦煌文书、敦煌历史、敦煌文献研究,拓展到了石窟考古、石窟艺术等多个领域。

  1998年,兰州大学敦煌学博士点获批,敦煌学研究步入了全新的阶段。

  从郑炳林留校,到博士点获批。兰大的敦煌学研究热闹过,也沉寂过。曾经有一段,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只剩下了5个人。

  这一切,郑炳林都是经历者,也是执着的坚持者。在他的坚持下,敦煌学的冷板凳被他坐热了。

  敦煌学研究之路越走越宽

  兰州大学敦煌学博士点获批20多年来,共培养了140多名博士。这些毕业生,成为了国内敦煌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郑炳林有些骄傲地说,全国召开敦煌学的学术会议,会场上很多都是我们兰大培养的学生。

  对于学生,郑炳林是严师。他笑着说,“学生见了我都躲着走,最怕我问论文做到什么程度了。”

  这是郑炳林的为师“策略”,多提问、给压力,学术上才能进步得快。

  只要学生有问题,郑炳林随时欢迎:“我的办公室敲门就能进,聊天我没时间,问问题随时都可以。”

  在郑炳林等一批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所从最初的3间房变成了40多间房;

  从敦煌学研究室,变成了今天的敦煌学研究所;

  从最少时仅有5名研究人员,到现在有24名专职研究人员;

  从仅有历史文献学、敦煌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的石窟艺术、胡语文献,以及突厥文、梵文研究,有些已成为国内高校里的“独门学科”;

  从最初跟着别人做研究,到现在整体研究水平较高,部分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如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情况早已扭转,像郑炳林这样的研究者,他们有着更大的胸襟:“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属于全世界。”

  在他看来,敦煌学研究的范围还很广,研究之路能越走越宽。

  他说:“敦煌学的研究需要寻找更多的学科交叉,要‘东进西出’,在敦煌以外的地方,寻找敦煌学研究的答案。”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