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斩断贪腐“黑手” 护航脱贫攻坚——甘肃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2019/10/08/ 14:27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金鑫 通讯员王彬

  腐败要查,作风要变

  所谓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腐败要查,作风要改”,二者不可偏废。转变作风,最为关键的就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

  今年以来,省纪委监委深入开展“四察四治”专项行动,持续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有力纠正在脱贫攻坚中不担当、不作为和喊口号、唱高调、光说不练,急功近利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至8月,全省共查处此类问题410件,处理1011人。

  同时,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对干部常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用第一、二种形态管住大多数,避免党员干部由小错演变成大错、由轻微违纪滑向严重违纪违法,防止“小病”变“重疾”。今年以来,全省查处扶贫领域人员中,运用第一、二种形态共处理2605人,占93.2%。

  临夏州把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摆在日常监督突出位置,会同州作风办组建3个工作组,先后两次对8县市脱贫攻坚冲刺清零核查质量、户籍清理、“一卡通”专项治理、扶贫项目建设、一线干部作风等情况开展暗访。今年以来,全州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75件,处理165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6人。

  扶贫领域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还表现在部分干部结对帮扶流于形式。

  为此,省纪委监委与省委组织部直查了3个省直部门4个县扶贫领域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对26个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

  “部分村脱贫攻坚表册资料更新不及时……”

  “个别帮扶队员责任意识不强,出工不出力……”

  近期,陇南市武都区五库镇对本乡镇扶贫领域存在的问题开展全面自查。面对这些“火辣辣”的问题,五库镇认真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以问题整改提升工作成效。

  面对全区脱贫摘帽攻坚决胜的紧迫形势,武都区纪委监委今年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六看六查六落实”活动,集中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0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1人,诫勉谈话13人,提醒约谈17人。

  动态监管,精准监督

  如何才能使监督更精准,确保这些“点散、量大、面宽”的扶贫资金规范使用?

  今年7月,甘肃扶贫(民生)领域监督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开启了“互联网+大数据”监督模式,实现了扶贫领域到人到户资金网上公示查询、后台数据对比分析的全程动态监管。

  “这个平台开设的资金发放预审功能非常好,以前需要两三天审核的信息,现在几分钟就审完了,为我们发放各类惠民惠农资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工作效率成倍提高,极大地减轻了工作压力。”岷县清水镇一名干部如是说。

  截至8月31日,该平台输入数据涉及财政惠民惠农资金1905亿元,覆盖人口1957万,微信和网页版累计访问量超过4100多万人次,接收群众投诉约13521条,已受理12868条、处理4715条。

  “以前咱们村里很多人都对自己享受的补贴资金究竟有多少,都是些啥‘名堂’说不清楚,有些人生怕别人知道自己领了多少钱,经常藏着掖着,现在好了,只要一查,全都一目了然。”长期在外务工的会宁县新庄镇泉坪村某村民在村里的微信群里感叹道。

  6月19日一大早,白银市靖远县东湾镇东湾村王某惴惴不安地来到镇纪委办公室,主动交代他通过“一卡通”违规享受低保的问题,并足额退还违规领取的资金,诚恳表示接受组织处理。

  这是白银市纪委监委发出《关于限期主动说清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问题的通告》后,接到的第1016起主动说明问题并上缴违纪资金的案例。

  今年4月份以来,由省纪委监委牵头开展的“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成效明显,累计发现具体问题27.8万个,问题线索1959条,处理1436人;8098人主动说清问题,上缴返还和清退追缴资金3352万元。“一卡通”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明白卡”、“连心卡”。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脱贫摘帽,主要是摘贫困县、乡、村、户的帽。县乡村三级干部,接触群众最为广泛、最为密切,绝大部分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发生在基层、发生在群众身边,解决好扶贫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县乡村三级也最为有力,需要围绕各自的工作重点,精准发力。

  为此,在9月19日省纪委监委召开的2019年全省贫困县区纪委书记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省纪委监委提出明确要求,要在提高政治站位上持续用力、在分类推进专项治理上持续用力、在“冲刺清零”监督上持续用力、在提升整改实效上持续用力、在创新监督方式上持续用力、在精准问责上持续用力,以工作质效的提升,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全省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障。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