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2019/12/11/ 06:5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安文华 何文盛 陈永胜 孙 健 甄喜善 马 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编者按 近日,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召开了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座谈会上,我省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就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交流了体会,分享了成果。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安文华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中,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理论和实践中,精心探索,首先发声,凸显了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层面的学科优势。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设置基本涵盖了25个一级学科和近300个二三级学科,为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形成了敦煌哲学、格萨尔学、民族社会学、民俗学等特色学科和教育学、敦煌学、区域经济学、先秦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优势学科;创建了我省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长城文化、藏传佛教、民俗文化等研究方向。但与全国相比,我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原创能力和水平的理论和话语还不够突出。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结合甘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尽早谋划学科布局,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当前,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要着重在基础学科健全扎实,应用学科管事有用上下功夫;在特色学科地域鲜明,重点学科优势突出上下功夫;在新兴学科创新发展,交叉学科融合互通上下功夫;在绝学学科全国领先,冷门学科代有传承上下功夫。最终将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学科体系比较完善,学术主体比较突出,话语原创比较超前的学科体系。

  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

  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文盛

  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描绘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世界亮出了“中国之治”的鲜明旗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一是系统梳理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经验,提出涵盖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二是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治理体系优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素材,为公共管理学科助力区域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对话平台。

  公共管理学科是研究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公共政策和实施综合管理行为的学科群总和,涵盖了价值层面的公共利益,内部行为层面的组织管理、政策行为和外部延伸层面的具体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积累了大量公共管理实践新经验。

  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公共管理理论工作者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与广阔的研究场域,呼唤公共管理学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当前,公共管理理论工作者要加强研究阐释新时代我国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特点和优势,为开辟“中国之治”提供学科视角和思想力量。具体而言,一是着眼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框架构建。要找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真问题”,在融会贯通中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力求讲好“中国之治”图景中的“中国故事”。二是研究和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治理中面临的重大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复杂问题,积极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政府治理的有益决策建议。三是在聚焦国内公共治理实践创新的同时,紧跟全球公共治理新趋势,直面全球公共治理新场景、新实践、新问题,努力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解答,进而推动研究范式与理论创新。

  “中国之治”的坚强制度保障

  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 陈永胜

  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最大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对于构筑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度兴则民族兴,制度衰则国家败。这一规律已被中国几千年治乱兴衰的历史所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崩乐坏,制度对社会的规制空泛乏力,社会失序,奴隶制国家制度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近500年的春秋战国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国家之间的征伐史,老百姓的颠沛流离史。最后随着秦的兴起、新型国家制度的建立,这一历史才告一段落。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衰败实际上是国家制度衰败的结果。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不懈奋斗,在推进国家制度建设中不断探索实践。经历了从用实业技术救亡图强到变法图强再到革命革新的历史嬗变。1861年至1894年的洋务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第一次努力,但不幸被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打断;戊戌变法是从制度层面尝试的第二次现代化变革,但也以失败而告终;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代之而起的总统制、内阁制、多党制等现代国家制度也随即纷纷登场,但无一成功,国家制度建设仍然步履维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大规模实现国家制度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国家制度创新,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全新的国家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制度。这一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大显著优势,这十三大显著优势充分揭示了当代“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我们进一步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理论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就是我们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现实反映。

  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孙 健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意义重大深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奇迹令世界惊叹,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治理效能是指治理主体在实现治理目标和价值过程中所显示的能力和所获得的治理效率、效果、效益的综合反映。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治理效能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增进人民福祉,是治理效能的价值根基;促进公平正义,是治理效能的重要取向;激发社会活力,是治理效能的直接表征。治理效能不仅是制度优势的现实反映,而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与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最重要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党的领导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法宝,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核心在于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放眼世界,“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因而,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保持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延续性、稳定性,也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补短板、强弱项。要在固根基、扬优势的前提下,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吸收人类制度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抓紧制定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各项制度,推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

  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一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敬畏制度、执行制度。二是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制度执行的领导,确保责任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制度执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三是积极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评价问责体系,建立目标设定、执行监控、进展反馈和成效评估于一体的闭环系统。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作用,增强监督合力、提升监督实效。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包括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国家治理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治理能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坚持正确路径和方法,增强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推进民族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 甄喜善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民族高等学校需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民族高等教育效能,积极推进民族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民族高等教育工作的制度体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高等教育,推进民族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民族高等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高等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使民族高等学校能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能够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民族高等教育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通过制度化体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确保民族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能够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用完善的体制机制强化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民族高等教育政治生态。

  构建完善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民族高等院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各民族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构建完善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确保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要构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长期有效制度化机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要积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运行的大思政格局。要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要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克服唯分数、唯论文的评价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筑牢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体制机制。要实现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制度优势,就必须构建筑牢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体制机制。要构建各民族师生形成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体制机制,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化机制,用制度化的机制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各民族师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和践行者。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甘肃政法大学教授 马 进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切实肩负起职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校教师要从这一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入手,引导学生把握精髓要义,明其道信其道。高校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教风,主动调整研究视角,聚焦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高校要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的工作,引导学生切实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核心要义。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讲清楚,以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