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丹心育桃李 芳华留人间——追记甘肃中医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刘峰林

 2019/12/31/ 06:3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高强 俞 岳

  大爱无私 师生眼中的热心肠

  “以后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只要有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大家互帮互助。”刘峰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校刚刚搬迁至新校区时,学院安排老师值班。每逢刘峰林值班的时候,他总是会打电话来询问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有时还会到学生宿舍转转,跟学生谈心聊天,解学生之惑,排学生之忧。

  “每次刘老师值班总要喊我过去聊聊天,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去刘老师办公室,他总会给我矿泉水,并且详细询问我的生活学习情况。”“刘老师最喜欢打趣我了。”“刘老师喜欢以‘小’字开头称呼学生,‘小雷’‘海生’‘小伙子’都是他赐给我的昵称。”“刘老师是我们的本科生导师,他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不是好好学习,而是按时吃早餐。为此他把群名也改成了‘记得好好吃早餐呀’。”刘峰林就是这样带着他的关怀,无声无息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间。

  “记得有一天清晨,由于学校五里铺校区门前修路,所有车辆禁止通行,给学生食堂送菜师傅的三轮车也被拦住不让进学校。他看到后,一个箭步冲上前告诉修路工人,‘这是给学校食堂送菜的车,进不了门中午几千名学生吃什么?你们这样挡住所有车辆不让进出,是不合理的’。在他的协调下,车辆最终得以通行。类似这种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面前挺身而出的事例在大刘的身上真是不胜枚举。”同事雒成林感叹地说。

  刘峰林像兄长、朋友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去年中秋节,他用在乒乓球比赛中赢得的奖金为学院的每位同学送去了月饼,甚至还给已入伍参军、他只带过几节课的学生寄去了月饼。在座谈会上,他还为大家送上了自己精心创作的诗句“广寒宫里玉兔邀,月饼虽小情意切。师生欢聚胸怀暖,济济一堂满秋实”。“刘老师的关爱让我们这些离开家乡在外求学的学子感受到了父兄般的温暖,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课堂上,他是温和而认真的刘老师;在课堂外,他永远是那个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幽默而风趣的刘老师。“每次见到刘老师,他总是笑呵呵的。记得今年端午党支部活动,学校组织师生去会宁会师楼参观学习。尽管路途遥远,但我们一点都不觉得疲倦,因为有刘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唱红歌,用诙谐的口吻给我们讲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路欢声笑语。”

  在学生的眼中,刘峰林是可亲可敬的刘老师;在同事的眼中,他是个子高大、性格宽厚、热心善良、敢于担当,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将他人放在第一位的“大刘”。

  前些年,中药系一位年轻教师刚刚留校参加工作。因为初入职场,有些不适应,工作总是不够踏实细致,业务水平上升缓慢,人也逐渐消沉。细心的刘峰林很快发现了这位同事的烦恼,便主动与他交谈,得知该同事想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又担心因学习耽误工作,找不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平衡点。面对这种情况,刘峰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分享给了这位同事。同时,在工作之余,刘峰林还带着他一同学习、讨论、研究……不久之后,这名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逐渐得到了提升,个人学习也不断进步。几年后,因为工作出色,这位同事获得校级奖励。当他兴奋地向刘峰林表示感谢时,刘峰林却笑呵呵地说道:“这主要还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就如同你骑自行车,我只不过在旁边帮着扶了一把,不算啥。”

  “‘有事找大刘’似乎已经成了整个实验室同事的一种潜意识。在我们的心目中好像就没有大刘解决不了的事情,在大家需要的时候他总像及时雨一样准时出现,无私地帮助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刘峰林始终在默默地传递着友善,用自己宽厚的肩膀、善良的心灵撑扶帮助着身边的人们。

  初心如磐 学术科研的探索者

  1995年至2002年的时光里,怀揣着对知识、对学术科研的无倦追求,刘峰林决定考研。为了复习考研,他常常和学生们挤在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里秉烛奋战,一战就是七年。他说“认准了一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凭着这股不怕输不服输的韧劲,2002年刘峰林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母校硕士研究生,并于2005年毕业后考取了博士并顺利毕业。

  面对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刘峰林从未蹉跎一日,在办公室与实验室之间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

  在实验室建设之初,小到墙上的插座、门上的锁子、窗户上的帘子、实验室的卫生、进出人员的管理,大到水电线路的改装、仪器的安装调试与维修,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刘峰林都一丝不苟、尽心尽力。遇到学生们迫切需要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实验的问题,刘峰林积极找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并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国家自然科学经费垫付通风设备的订购和装配费用。

  实验室建设起来后,除了教学时间外,刘峰林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要么埋头学习,要么安排学生做实验,要么准备实验,每天最早到实验室的是他,最晚离开的也是他。

  “刘老师对实验室里的每一件仪器都格外爱护。记得有一次需要搬运实验器材,担心器材磕碰,刘老师强忍着腰疼,带着我们将一件件实验器材从十楼搬到一楼。这学期刚开学的一天,刘老师用沙哑的声音打电话给我们,说兰州的气候过于干燥,担心色谱柱放坏了,让我们润洗完用保鲜膜封好、收起来,等他回来给我们上实验课的时候再打开。我们按老师的嘱咐把色谱柱保管起来了,但是刘老师却再也不能回来给我们上实验课了。”学生王淼哽咽着说。

  “至今还清晰记得大刘离开的前一个月,我去医院看望他的时候,他依然不忘让我带资料到医院,说想再仔细研读有关仪器的参数和使用方法,要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运转,并且反复跟我交代了某些仪器缺少的配件以及目前的联系进展。那个时候,大刘已经非常虚弱了,但他仍始终牵挂着实验室里的建设情况。”公卫实验室建设的见证人孟军亮回忆着。“每次走进实验室,都能想起大刘为实验室建设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将接过他未完成的事业,努力探索,将实验室建设成他所期待的样子。”

  刘峰林的一生,看似平凡、短暂,却又灿烂、丰满。他始终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生活,勤勤恳恳努力,默默无闻付出;他宽大的身躯已去,可温暖的心灵不会冷却。“大刘”“刘老师”,每当想起这些称呼,仿佛又隐约看到那个步履坚定,脸上挂着温暖笑容的好老师,走上了他热爱的那一方讲台。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