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和想象结合
木俑大多出土于头厢位置,或围绕着墓主人周边摆放。文献称墓中的俑为“亡童(僮)”或“冥童(僮)”,尽管被贴上了“亡”的标签,但墓俑仍展示仆从的生动形象,不仅取代了人殉,同时也实现了人殉的功能,俑的出现和流行象征着奴隶制社会的结束。在丧葬观念中,现成的随葬品逐渐被复制品和各种“再现形象”所代替。而墓俑成为一个特殊的类别,是写实化和想象结合的艺术形式。
室内型
西汉早期“室内”角色形象倾向于表现家居角色,诸如侍童、仆从、卫士、伎乐等,这些形象也最能够代表当时墓俑发展的艺术成就。西汉晚期依旧沿袭这种艺术特征,如48号墓出土的六博俑,这应是死者生前的日常生活写照。伎乐人物是墓俑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角色,木马可能与死者生前的军事生涯有关,牛车和仓谷的模型,可能是对经济生活的关注。
缩小型
秦兵俑按照真人大小塑造,创造了秦汉时期随葬人俑的辉煌时期。西汉王朝统一全国之后,统治者厉行节俭,具体表现在随葬人俑体形缩小,汉景帝阳陵出土人俑通高62厘米,河西地区在汉晋时期出土的人俑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体形更小,而且除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铜俑外,其他出土人俑以木制为主,最高不超过50厘米。
木俑中的文化
汉文化
在磨咀子汉墓群中,部分墓主有明确的籍贯,皆为从内地迁徙过来的汉人。此外,汉武帝在河西四郡进行“军事屯田”和“徙民实边”活动。这些士兵和百姓大都来自关中、关东地区。
武威木雕中的独角神兽獬豸,在《后汉书·舆服志下》有记载:“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獬豸冠”自秦以来都是朝廷监察机构中执法人员的“法冠”。因此,在武威磨咀子汉墓群中出土的獬豸形象,既是“明辨”与“正义”的象征,也是汉文化的体现。
楚文化
武威木雕中马鞍、独角兽俑上的云气纹与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侍人俑的彩绘纹饰有很大相似之处。张朋川教授在《中国汉代木雕艺术》一文中认为,武威汉代木雕艺术是由楚文化木雕艺术以四川为跳板,经过青海进入甘肃而发展出来的。我们由此可知,武威木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19年07月18日【文物中的历史】清代的帽筒
- 2019年07月18日【文物中的历史】邀你一起光顾大宋冷饮店
- 2019年07月08日【文物中的历史】古代兵器:远去的刀光剑影(下)
- 2019年07月02日【文物中的历史】古代兵器:远去的刀光剑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