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锦涛 通讯员 姚剑
全县各类扶贫数据,她都能脱口而出;村村落落的户情户貌,她总是如数家珍。张小娟的记性要好到哪种程度,才会被全县群众公认为扶贫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和脱贫攻坚的“活字典”?
近日,记者在舟曲县沿着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张小娟昔日工作生活的脚步采访时发现,这种被众人称道的“好记性”,其实源于对群众满满的责任和深深的爱。
张小娟(左三)和群众在一起
一
“小娟,国扶系统的数据更改上有些信息我还不太清楚,能不能再指导一下?”“小娟,这个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性收入怎么核算?”……只要在扶贫工作中遇到问题,舟曲县扶贫干部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
“每次给小娟打电话,她都会耐心细致地解释和说明,而且提供的各种数据和政策都特别精准。”东山镇干部王爱平说。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为此,张小娟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业务学习。
“小娟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新政策、新文件下来之后,她首先认认真真地研读,有不懂的地方会向上级机关咨询,直到把全部内容弄清楚之后才会给大家讲。”县扶贫办干部杨浩说。
从手工账到电子台账,从中央各项政策到省州的各项配套措施……从未停歇的学习过程,为张小娟的好记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在张小娟的同事赵冬梅看来,小娟的好记性则源于频繁的进村入户和加班加点。
舟曲县共有208个行政村,其中有8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小娟这几年几乎跑遍了所有行政村,每到一个村子,贫困人口有多少,贫困发生率多少,贫困人口收入主要靠什么,她都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每入一户,家里有没有学生,有没有患大病的人口,患病人口有没有报销,每一个问题她都不会落下,几乎一个月就记完一本笔记本。”赵冬梅说。
正如赵冬梅所言,一年中有多半的时间,张小娟都在进村入户。每当有人咨询扶贫工作相关政策、数据,她都能认真分析,给对方一个条理清晰的答复。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小娟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用于加班。她的记性好,是因为她用心在做,凭着信念和执着在做。
张小娟(右一)正在入户了解情况
三
张小娟的好记性,还体现在对贫困户的记挂上。对于贫困户,她记住的不单单是名字,还有这些名字背后的家庭情况和各种需求。
家住城关镇西半山村的村民杨许春曾因手术负债20多万元,两个孩子也不得不辍学。张小娟听说后,不仅帮他报销医疗费、办理大病救助手续,还帮两个孩子重返校园。“她每次来村里,都会来看我,问我和孩子们的近况。”杨许春把张小娟的帮助深深地记在了心上。
峰迭镇水泉村村民桑建帮说:“在张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和同村几家贫困户加入了从岭藏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已经养了7000多只鸡,去年户均收入都在两三万元,贫困户的“帽子”再也不用戴了。”
……
其实,张小娟的好记性,源于那颗亲民、爱民、为民之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1月20日“这条路,小娟不知道跑了多少回”
- 2019年12月30日最美的格桑花依然绽放在高山上——张小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 2019年12月30日追授张小娟同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称号大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