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站在抗“疫”最前方】请相信,我们一定不负“生命相托” 兰大一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

 2020/02/13/ 13:38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金奉乾

  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

  在肆虐的新肺炎疫情面前,救死扶伤,刻不容缓。兰大一院的白衣天使们没有丝毫犹豫,不畏生死,接力奋进,不负“生命相托”。他们逆行的身影,成为这个初春最美的风景。

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接受新甘肃记者视频连线采访

  除夕夜的“集结号”

  2020年春节,注定要被写进历史。

  1月24日农历除夕,本该是万家团圆的日子,然而,因为新肺炎疫情肆虐蔓延,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都义无反顾地冲上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作为甘肃省新肺炎病例定点救治医院,大一院更是全院总动员,第一时间吹响号角,全面展开疫情防控阻击战。

  根据省卫生健康委要求和医院整体部署,大一院争分夺秒,将预检分工作前移,合理、安全分发热患者,确保与其他患者隔离就,在医院门部、住院部、南北大门共增设6个体温监测点。

  1月24日23:09,护理部在2019年轮转新护士群内发出“集结号”,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一线岗位调配力量。

  “收到”“收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护理部全员迅速回复,没有丝毫迟疑。许多90后年轻轮转护士纷纷请战,短短2分钟,要求加入一线的第一批12名护士集结完毕;第二批5分钟、第三批3分钟、第四批1分钟……。当晚,医院护理部迅速完成预检分诊人员集结与安排,与时间赛跑,他们赢了。

  这,只是大一院紧急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一个环节的缩影。

  为了进一步做好医护人员梯队储备,医院面向全院人员发出号召,请战书就像雪片一样传来,瞬间刷爆朋友圈。

  黄玉霞是2019年新定科的护士,之前她将婚期定在2020年1月底,爱美的她早早就种了睫毛,做了头发,姐妹们都打趣地说,“全都弄了,等上了战场,穿上防护服,头发也就被压直了,睫毛也会被压塌的。”

  但当大家看到她给护士长发的短信后,却都泪目了。

  “我想清楚了,我先不结了,我觉得身上的使命感一直在告诉我不能请假,就算我请假接了,我也会特别的不开心,我觉得自己就是个逃兵,这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污点。我已经和家人沟通好了,他们全力支持。面对疫情,我们义不容辞!”黄玉霞在短信中这样请战。

  生命之托 必全力以赴

  疫情就是命令,病房就是战场。兰大一院作为我省新肺炎病例定点救治医院,疫情发生后,医院迅速成立应急处置工作委员会,由院长、书记担任组长,委员会下设医疗救治、后勤保障、消毒隔离小组。组织一线应急梯队,第一梯队35名、第二梯队41名医护人员先后进驻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坚守一线开展防控和救治工作。选拔队员参加甘肃支援湖北医疗队,开通发热门诊、感染科、重症监护室实时视频会议系统……

  “今天就要离开这片战斗多日的‘战场’,有些不舍,我一大早来到病房,想再看看我的患者,和他们打声招呼相互祝福。一位患者隔着玻璃对我说,‘我不知道你长啥样,但我记住了你笑时弯弯的眉毛。’我心想:但愿从不认识,从未见过,但相遇让我不顾一切地想要疼惜,照顾,愿幸福安康。”2月5日,大一院第一梯队隔离病房护士胡莎莎结束了14天的高强度封闭工作,但此刻,她却轻松不起来,她心里还惦记着那些患者,当天,她和同一梯队的同事们进入隔离休整区,开始为期14天的医学隔离观察。

  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2月2日,经过第一梯队所有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和护理,大一院接诊的一例新肺炎确诊患者救治情况良好,当日出院。这是甘肃第一批、大一院第一例治愈出院的确诊患者。

  患者是一名25岁的小伙子,长期居住于武汉,2020年1月15日与其父母至兰州探亲,2020年1月3日至22日期间与其父母密切接触,其母在兰州市肺科医院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时自感“咽部不适4天”,于2020年1月22日就诊于兰大一院新型肺部感染科。

  患者确诊入院后,无论是临床诊疗,还是生活起居,24小时都有专人护理。兰大一院成立了专家组,并组建了由医护骨干人员组成的治疗小组,医护人员在隔离区“零距离”诊治照护患者,每日组织专家组会诊,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制定救治方案。为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加速身体恢复,医院餐厅还为他们一起去专门订制了清淡有营养的三餐饮食。

  2月6日下午,大一院第2例患者治愈出院。

  2月9日下午,大一第3例患者治愈出院。

  兰大一院副院长赵达说:“患者痊愈出院,极大地鼓舞了抗一线的医护人员,也让其他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祝贺他们战胜了这次病,也感谢我院医护人员不懈的努力和辛苦的付出。”

  你在我心目中是大英雄

  “通过这一段紧张的救治工作,我也从最初的恐慌,到后来的坚定,到现在有了必胜的信念。有人说我们是白衣天使,但我知道,我不是。在病情面前,我只有尽职尽责和对工作的热爱,我只有责无旁贷,义无反顾;有人说我们是英雄,但我知道,我不是。在疫情一线,我只有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我只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第一梯队队员、感染二科护士薛海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在隔离病房工作中的感受记录下来。

  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从省领导、院领导来科室布置工作来看,这是一场非同小可的疫情。我们立刻开始,调出6人去发热门诊,剩余6人在隔离病房,腾空病房,一直忙到晚上。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有发热患者已经入住,这时气氛骤然紧张。

  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在缺少防护用品、物资的情况下,我们正式进入隔离病房,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展开救治。虽然在感染科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但我从未碰见过如此高传染的疾病,尤其在许多人“谈疫色变”、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我要直面患者,想想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两个孩子,我心中也不免恐慌。但是我知道,在这时,我要把慌张和胆怯收起来,把信心和希望给患者,这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职责与使命。

  1月28日(农历正月初四),医院隔离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我们在党旗面前,重温了入党誓词,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决心,我要坚决冲在防控救治最前线!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坚决打赢疫情攻坚战!不怕牺牲,不辱使命!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

  “爸爸,我想对你说:你在我心目中是大英雄。……经过这次疫情,我明白了,医生这个职业是多么伟大。我现在不再怨恨你了,放假前你说春节带我们去旅游,你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我现在已经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大家与小家。”

  这是州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写给爸爸的信。孩子的父亲王兴云,是大一院门诊部预检分诊岗位上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孩子发来这封信的时候,他刚结束连续六个小时的户外预检分诊工作。原本已回家乡准备过春节的王兴云,在大年初一下午接到通知后,毫不犹豫立即从老家赶回医院,参与到搭建帐篷预检分诊点的工作中。接诊后,上午班是从早上7点到下午2点,下午班从下午2点到晚上8点,每天对每一个经过门诊人的测量体温、登记造册,并引导发热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最多的时候一个班要采集750多人的体温信息。

  看到孩子的信后,王兴云很感慨:“孩子长大了,已经能分得清大是大非。”他承诺,等疫情结束了,一定帮孩子实现愿望。

  有这样千千万万个不同岗位、不同面容的医务工作者的坚守和付出,有家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坚信,新肺炎疫情一定能战胜。

  向着艰险再出发

  随着疫情的发展,大一院已派出第一和第二梯队两支医护团队,分别进驻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先后已有20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递交请战。党员干部关键时刻站在一线、冲在最前面,先后有4个基层党支部、101名党员干部递交了请战书、摁下红手印。

  他们中,有抗“非典”、战“流”,经历多次抢险救灾救治的高年资护士长;有担当病区护理骨干、初为人父人母的护理人员;也有年轻稚气的90后男护士、女护士。无论是进驻一线,还是待命武汉,或是支援兄弟医院,他们的铮铮应战,掷地有声!

  2月9日上午,为进一步做好新肺炎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大一院正式启用隔离病房第二病区。

  ……

  疫情必将过去,春天已经来临。

  隔着隔离病房的窗户,马志远一句句叮嘱着老公:“你们急诊科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你自己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做好防护,口罩一定要戴好。孩子的学习你要多注意一点,老爸老妈就拜托你了,记得叮嘱他们按时吃(降压)药。不要太想我,我很好,很快就会见面的!”

  马志远是抗隔离病房的医生,每天在隔离区救治患者,丈夫王文进是急诊科医生。2008年汶川地震时,夫妻两人曾共赴灾区安抚和分流病人。没想到,十二年后,新肺炎来袭,他们在隔离区隔着玻璃相互鼓劲加油。

  相望、两地书,只言片语、细水长流。在这场席卷全国的疫情里,无数的医护人员家庭,就像这样,先有国、后有家,互相托付,互相鼓励,坚守在抗击新肺炎疫情的每一个一线岗位上!

  前几天,州的一位音乐人赶在二十四节气里的“立春”来临之前,为大一院的医护人员送来亲手创作的歌曲,向白衣天使们致敬,祝福全体抗“疫”医护:“先有国,再有家!艳阳高照,春暖花开,一定你回家。”(图片由大一院提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