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与时间赛跑,甘肃省艺研所组织课题组抢救发掘珍稀剧种“老乱弹”

 2020/06/16/ 22:22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施秀萍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6月9日至6月14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邀请省内外7名艺术科研工作者组成联合课题组,赴陇南市礼县开展甘肃珍稀剧种声腔“老乱弹”抢救挖掘工作。

  陇南影子腔“老乱弹”是中国梆子戏早期声腔的珍贵遗存。据有关专家推断,其声腔有可能是中国国粹京剧“西皮”声腔的前身。数百年来,“老乱弹”以皮影戏表演形式繁衍发展至今。近年来,随着有关研究的深入,不断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陇南影子腔“老乱弹”现状堪忧,能够演出的只有一个戏班。班社中掌握声腔伴奏的仅有82岁的老艺人焦文奎。挖掘整理抢救工作刻不容缓。

“老乱弹”发展现状堪忧。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静波、兰州大学教授赵建新、兰州文理学院教授刘忠、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张燕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高清拍摄了“老乱弹”剧目6部,其中本戏《草船借箭》《马刚带箭》2部,《徐文升显魂》《药王成圣》《闻太师显魂》《天水关》折子戏4部。另外,录制陇南影子腔代表剧目《觱波潭》本戏以及“老乱弹”中“十板头”“还魂板”“顺音”等7种全部声腔曲调。

  课题组还发掘整理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礼县云顺班珍贵文献资料35种。其中,既有清刻本《徐文升》、清抄本《太子游四门》《百花图》等9种清代戏曲文献,又有《草船借箭》《进妲己》等21种民国抄本。值得一提的是,还整理到该班戏箱契约、巡抬簿、巡戏账簿、支使账簿、戏箱清单等完整文献,在全国都较为少见。此外,专家还与礼县城关镇贾胡村皮影班社(云顺班为其前身)开展了深入交流和座谈,就下一步“老乱弹”的挖掘、保护和整理提出了意见建议。

课题组发掘整理不少珍贵文献资料。

  此次系统性抢救录制陇南影子腔“老乱弹”第一手资料,既推进了国家课题《中国戏曲剧种全集——陇南影子腔》和《甘肃影戏戏曲文献数字化保护》课题的研究,又推进了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的横向协作和科研创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