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姚义平这两年干了个“借鸡下蛋”的营生,年净收入达4万多元。这可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姚义平是平凉市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中灵社人,一没技术、二没文化、三没本钱,打工、做生意心里都没底。
亏了姚军福借给他母牛,姚义平靠“牛生牛”,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拥有13头牛,日子一下子有了奔头。
姚军福(左)和公司务工人员开心交流。(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提供)
三年之后,姚义平才把“母牛的本钱”还给姚军福,可姚军福不着急,这样的事多了,他早惯了。
今年58岁的姚军福有两个身份,他是上良镇北张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6月9日上午,记者走进姚军福简易平房搭成的办公室里,一幅“孺子牛”书法作品高挂墙上,很是显眼。
朋友为姚军福写的“孺子牛”高挂办公室墙头。
(一)
姚军福也是北张村中灵社人。小时候,家里穷,1979年中学毕业,他就辍学了。
那时候还是集体生产,得下地劳动挣工分,一天下来大人8分,小孩2分。
姚军福嫌2分太少,分不到够吃的口粮,就主动利用午晚饭时间,上山割草,喂牛、饮水。5头牛是生产队里的耕牛,自然宝贝,姚军福又得8分,算下来比壮劳力还多2分。
1996年,北张村老书记张志礼看好姚军福,推荐他到村委会做了业务骨干。
当时,北张村180户600多人,基本上靠种粮度日,姚军福种过烤烟,知道“100斤麦子粜几十块钱,一把烤烟卖几百块”,差距很大,可“群众思想观念转变起来不容易,得看实际。”
姚军福自己就是案例,又善于和人打交道,于是集中连片发展烤烟100多亩,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农户自行收益的模式,效果不错。
可惜,好景不长,“黑贩子”掺和,没多久就搅乱了烤烟市场。姚军福无奈,好在积累了不少经验。
1999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地是种粮的,咋能种树?”群众思想又转不过弯来,都不愿意。
姚军福有文化,这个弯转得快。村里多是山地,下种、施肥、收割,都得老人孩子连背带担,条件好点的也是驴驮牛拉,吃的苦不少,可一斤小麦当时才一毛三,一亩地收入也就几十块钱。可退耕还林,每亩补贴160元。
哪个划算,这账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召集开会,田间地头、门前巷道,姚军福得空就给村民算账。自己又带头退耕还林,村民发现补贴能实打实的拿到手里,慢慢地,一坡一坡的地,就披上了绿装。
到2003年,北张村3200多亩地,全部完成退耕还林,刺槐、常青树装点的大山更美了。
能干、有想法,2007年11月,姚军福被推选为北张村村支书。
起初,姚军福不想干。一是自己养殖平凉红牛,日子过得不错;二是当时集体经济薄弱,没收入,北张村历史欠债达80多万元,压力太大。
可又抹不过情面,不想寒了大家的心,姚军福决定“担起这副担子。”
(二)
没想到,这支书,一当就是13年。姚军福是心强的人,想着要当就要当个好支书。
2007年,还像小时候,姚军福利用午晚饭时间,走访困难群众,又虚心和条件好些的村民讨经验,再与村上有威信的老人聊天。赶春节前,他就干了一件事——了解村里实际情况和村民想法,他想着“大家一起奔着往前干。”
其实,就是统一思想。
2008年,姚军福还没急着具体干啥事。一整年,他要么召集大家开会,要么自掏腰包,组织村民到泾川、静宁、庄浪以及陕西咸阳市旬邑县,考察养殖、果产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来来回回,80%的村民思想就统一了。
思想统一了,再干事,就容易多了,也快多了。2009年,姚军福争取到20万元专项资金,修建了文化广场,让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又大力治理脏乱差,让村民精神面貌大大改观。
再抓“源头”。先是修路,让1000多亩山地可以机械化种植;又统一供应苗木,先后栽种600多亩核桃、100多亩苹果,发展林果业经济;与此同时,实行土地承包制,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姚军福(左)在果林务作。(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北张村的日子眼见得不一样了,可姚军福又有了新想法:村里历来就有养牛的传统,自己也是靠养牛起家的,何不多养些,大家都收益?
想起容易干起难。用地、资金都是“稀缺”的,村上虽有养牛的传统,可耕牛和肉牛毕竟不一样,老经验不一定管用,还有销路的问题……一大堆的困难挡在前面,可想着带动全村一起发展牛产业,姚军福“狠”了心。
2013年5月,找亲戚朋友借、找银行贷,姚军福凑足240余万元,租用土地50亩,建成了饲养设施齐全的养殖场,成立了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心走上了“牛道”。
农民常说“建场易经营难,养张口的动物赚钱难上加难。”还真是,购买、贩运、饲养……养牛的活拉拉杂杂,姚军福是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可半年后,一分钱没赚还赔了不少。
多方查探,原来问题的根源在品种。姚军福没灰心,决定购买改良的好品种。这不,平凉红牛、黑安格斯、西门塔尔,都让他引进牛场了。
姚军福引起新品种。(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如何饲养这些新品种,姚军福也不懂,就从书里找答案,还时常请教乡村兽医。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摸索,他不仅摸准了“牛脾气”,还学会了给牛打针、输液、接生......慢慢地,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养牛“土专家”。
(三)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自己富不算富。北张村是灵台县的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46%,无劳动能力、无增收来源,且无发展动力的贫困户成了全村脱贫最大的短板、最难啃的“硬骨头”。
作为“当家人”,姚军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利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80万元建成标准化牛棚一栋,以固定资产折资入股的方式,让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5万元,让村里的“家底”一点点厚实起来。
对贫困户,姚军福想的辙更多,也更大,不仅北张村,整个上良镇的贫困户都跟着姚军福过上了“牛”日子。
全镇148个贫困户利用到户财政资金125万元,购买基础母牛,以投牛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按基础分红6%、效益分红2%的比例分红,这叫“投牛入股分红”。
2018年,又将第二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0万元入股合作社,为上良镇5个贫困村的190户贫困户配股,还按基础分红6%、效益分红2%的比例分红,这叫“配股分红”。
这还不算。姚军福的公司为合作社成员以及全镇贫困户免费提供基础母牛,并负责配种,待产犊后,再按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牛犊;同时,对周边群众生产的杂粮也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多方增加农民收入。
姚军福牛场里的牛,个个膘壮健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拍摄)
此外,公司所产牛粪全部免费供应全村果农和全镇贫困户,既有效降低农户发展果产业的投资成本,又减少农业污染物,实现牛果产业互支互促,这叫“循环经济”。
当然,姚军福的公司还吸收了12名村民在牛场干活。这12个人,有9人是贫困户,或年龄大,或身有疾病,或家有老人小孩需照顾,无法外出打工。姚军福雇他们,管吃管住每月2000元,让他们既能就近挣钱,还能照顾家里,再把自家的地种上,三不耽误。加上季节性雇佣劳动力300多人次,姚俊福全年累计支付劳务费达30多万元。
贫困户在姚军福的牛场干活,种地顾家打工三不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拍摄)
“全村75个农户养牛284头,其中,贫困户32户养牛156头,户均养牛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姚军福谦虚,但他通过自己以及公司的带动和辐射,为全村脱贫贡献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
今年,姚军福的公司成为灵台县首批挂牌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劳动力培训基地。他建了培训室,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采取理论培训、现场讲解、基地实训等方式,为全镇年培训贫困户劳动力300多人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呀。
走在牛场里,听着此起彼伏的“哞哞……”声,姚军福心里格外踏实。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