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甘肃】
黄河之水 兰州之美
——黄河兰州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见闻
河流西东桥贯南北。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有信
新华社记者
兰州,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这个故称“金城”的甘肃省最大城市,人们对母亲河更有一份深情。通过对黄河水生态修复、两岸植绿添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持续发力,兰州水净、山青、城美、人乐的“城河相融”新局面正在逐步实现。
一河清水送下游
兰州市域全境均属黄河流域,境内黄河干流150.7公里,300多万人依水而生。一年来,兰州在黄河水体健康方面积极发力。
炎炎烈日下,雷坛河黑臭水体治理整改工程的项目经理马国丁忙前忙后,“工程进入扫尾阶段,26.23公里的主管道实现污水全收集。工程试运行一个多月来,水质达标”。
雷坛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沿河流域多为城乡接合部,黑臭水体问题一度突出。河堤上小管道、小裂隙留下的黑色印记,记录下黄河曾受的重负。目前,兰州市开展的8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
为给黄河“减负”,兰州市在整治黑臭水体的同时,还启动了城区4个污水处理厂的扩能提标改造工作。记者在兰州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看到,经过物理、生物等多重处理,臭不可闻的城市污水重归清澈,汇流黄河。
“提标改造后,排放标准将从一级B提升到一级A,雁儿湾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将提升到30万吨。”兰州市污水处理监管中心工作人员陈东说,城区4个污水处理厂全部提标改造后,日处理污水能力将从60万吨提升至80万吨。
今年,兰州市进行了三轮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让污染源难以遁形。“除了排查排污口数量外,我们还通过溯源、监测等方法实现对黄河的精准管理。”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邢力峰说。
数据显示,黄河兰州段干支流主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出境水质综合评价连续4年稳定达到Ⅱ类。
2019年底,兰州人期待已久的新水源地投运。工程设计年引水能力8.3亿立方米,现阶段取水量2.77亿立方米。
黄河平,天下宁。8月21日,黄河兰州段迎来今年最大流量3640立方米每秒,堤防安全有保障。2015年起实施的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工程将在年内完工。工程新建及维修加固堤防、护坡护岸70余公里,有效提升了黄河兰州段的防洪能力。
“过去兰州防洪压力大。现在明确了河道界限和管理保护范围,为黄河安澜奠定了基础。”兰州市黄河河道管理站站长郭德军说。
青山常在黄河畔
沿着蜿蜒山路盘山而上,在海拔2000多米的兰州市榆中县北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陇上塞罕坝”的地方——贡井林场。这里土地瘠薄、气候恶劣,长了60多年的老杏树只有1米多高。三代千余人半个多世纪接力造林,创造出超过12万亩的绿色奇迹。
场长火彦君还记得初来贡井林场时的情景。“山上几乎寸草不生,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地抓不住水,一下雨泥沙入河,山上越来越干,河里越来越浑。”
北山脚下是黄河一级支流宛川河。这条曾能看到鱼的清澈河流,一度因大量采砂导致河床支离破碎。长流河成了季节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1959年,贡井林场成立,流域内垦荒植树、护岸固土的重任落在了林场职工肩上。
“鱼鳞坑”救活了树。林场职工在山坡上逐层挖出一个一个大土坑。每逢下雨,土坑就成了储水池,远远看去就像鱼鳞一样层层叠叠。
耐旱乔木与灌木交叉放入“鱼鳞坑”,扶正、填土、压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棵接着一棵。如今,宛川河流域内苗木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山体绿化对宛川河和黄河的保护有明显作用。现在下雨不再形成地表径流,水体变清了,水量充足了。”榆中县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钱玉红介绍。
去年4月,宛川河恢复四季长流。岸边芦苇荡荡,水鸟群群,一川清水向东注入黄河。
黄河在兰州城区穿流,皋兰山和白塔山一南一北,夹河而立。由于自然植被稀疏,民间曾有“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的说法。
为保护黄河沿岸水土,20世纪50年代,兰州市的干部职工背冰上山植树造林。2000年,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成立,黄河提水灌溉工程让苗木成活率持续提升。
指挥部副指挥任智斌介绍,昔日荒芜的两山,如今绿化面积已达62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6亿株。
黄河养育了两山,两山也护卫着黄河。科研机构的评估数据显示,南北两山年均涵养水源近4000万立方米,年均减少入黄泥沙量60余万吨。
去年以来,兰州市进一步加大河道两岸、城镇周边、水土流失区域的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力度,实施了罗九公路沿线绿化提升改造和生态治理等12个项目,改造提升绿化面积1.7万亩。城市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景观长廊逐渐成形。
城河相融开新局
兰州城美,美在黄河。
去年以来,黄河风情线面貌大为改观。昔日荒芜的河滩成了沙滩足球场,健身步道旁多了便民衣帽架,母婴室、便民书屋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21个公园、1.5万亩绿地成为城市中的迷人风景。
城市的“颜值”提升了,城市的活力也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不断激发。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是国家在“一五”时期的重点工程项目,是集炼油、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一体的石化企业。近年来,这家传统石化企业实现了“跨界”。该公司生产技术处处长谢恒介绍,公司不仅在今年实现口罩、输液瓶等医用品的投产运营,还在航空汽油、高端电子膜等新产品研发上取得成效。
在一河之隔的甘肃健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洁净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细胞培养基。细胞培养基是生物制药行业的重要原材料,过去长期依赖进口。公司常务副总裁姜怡如介绍,自2011年落户兰州以来,公司不仅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的本土研发团队,还成功开发了上百种细胞培养基。近3年来,公司年产值平均增长率超过20%。
健顺生物是兰州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介绍,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3年内翻了一番,2019年底达到57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3%。2019年,兰州正式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创新驱动正在引领兰州高质量发展,国际贸易通道让这座内陆城市开放提速。
今年5月,一列满载铝卷的国际货运班列从兰州出发,到达广西钦州港后,再通过轮船运至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这是一条把“一带”与“一路”连接起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
这条国际贸易通道的开通,还吸引新加坡太平集运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在兰州筹建物流园区。公司董事长张鼎声介绍,公司在兰州建园,便于向西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记者从兰州国际陆港获悉,目前兰州拥有中亚、中欧、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4条国际贸易通道。随着长安号、兰州号等国际班列开行密度加大,货物运输从单一的农副产品向工矿产品、有色金属、农副产品等多元化产品转变。内陆城市兰州正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
如今,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兰州-西宁城市群两大国家战略的交会点,兰州正向富有活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黄河上游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群正在加速融合与建设。
兰州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贾云鸿说,兰州正在打破“两山夹一河”的自然困境,从“城河相伴”走向“城河相融”。
(记者:任卫东 谭飞 张玉洁 任延昕 王朋 新华社兰州9月5日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4月22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更大决心 更强力度 更实举措 甘肃东乡 逐村逐户攻坚摘帽
- 2020年03月16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 战“疫”脱贫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