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口砂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90后非遗传承人袁奕的匠人情怀
袁奕正在细心打磨作品
“我们始终坚持传统烧制,真正浴火才能重生。它,不只是件器物。”这是90后非遗传承人袁奕写在自己朋友圈里的一句话。在他眼中,每一件经过制料、制坯、上釉、强还原烧制四个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安口砂器都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是古老砂器制作技艺传承千年的见证。作为安口砂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代传承人,袁奕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而这个使命不仅仅是将安口砂器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更是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出适合安口砂器的路子,使古老元素脱胎换骨,赋予其时代色彩,不断适应现代人追求健康养生和精神文化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让安口砂器家喻户晓,以全新的姿态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1 玩泥巴“玩”出的热爱
袁奕的家乡在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安口镇,这里素有“陇上窑”之称,陶瓷文化底蕴深厚,砂器资源丰富,砂器制作技艺流经千年,薪火相传。出生于陶瓷砂器世家的袁奕从小就喜欢玩泥巴,祖父和父亲都是安口砂器传承人,在古老砂器制作技艺的耳濡目染中,袁奕对砂器有了特别的情感。“我是从小玩着泥巴长大的,看着祖父和父亲制作砂锅、药锅等砂器,那时候对这个也没什么概念,就觉得泥巴挺好玩的。”热爱砂器的种子大概就是从那时候起慢慢根植于他的内心深处的。
出于对砂器制作的热爱,2011年,高中毕业后的袁奕选择去无锡工艺陶瓷学院学习现代陶瓷工艺造型。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又系统学习了传统砂器的制作技艺。“之所以选择进入这个行业,不仅因为我是安口砂器非遗传承人,更多是因为喜欢。”虽然出身砂器世家,但袁奕还是经历了学艺之人必须的摸爬滚打,这也为他突破传统砂器技法,制作精美茶具及工艺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入行”后的担忧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细的瓷器越来越多的走入普通老百姓家中,手工制作的瓷器、砂器由于样式单一,颜色暗淡,加之较高的生产成本,砂器在市场“遇冷”,销路也越来越窄。整个行业也面临人才枯竭的窘境,有手艺的匠人年纪都大了,而年轻人又不愿意继续学习这门手艺。很多传统手工艺人或外出打工,或回家务农,大家纷纷另择谋生手段,一座座炉窑人去火熄。眼看着这个传承千年的技艺逐渐萧条,袁奕心里十分担忧。
袁奕坦言,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自己对安口砂器也有些不自信,对这个行业也不太看好。“提起安口砂器,大多数人对它们的印象都是不那么美观,不那么精致,甚至稍微粗糙一些。”面对这样的评价和传统印象,他既揪心又心痛,但又有些不甘心。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做出点改变。“那个瞬间真正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安口砂器非遗传承人的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90后非遗传承人特有的执着和坚定,就是带着这样的决心,2014年,袁奕赴江西景德镇学习深造。
3 在创新探索中找到自信
“出去学习确实开阔了眼界,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了安口砂器的优势。”袁奕说,安口砂器所用的原料是当地盛产的黑坩泥,通过“急速升温,急速降温”的独特烧制工艺,使得安口砂器含有活性炭及微量元素,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有益于人体健康,而这些是很多窑口不具备的,也正因为此,安口砂器大多都是烧制炊具。袁奕心想,现代人的高品质生活理念不仅体现在厨房,更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可以烧制不同类型的砂器,就有希望拓宽安口砂器的市场。于是,学成归来的袁奕将眼光放在了适合现代人文生活的环保工艺砂器产品开发上。
“光实用还不够,还必须美观。”2015年,袁奕尝试在传统砂器制作技艺基础上,加入现代工艺美学,取百家之长,创烧安口砂器茶具、花器、人物雕塑等工艺品。“刚开始也有人不相信安口砂器可以制作成工艺精美的艺术品,我就现场做给他们看,慢慢的大家就知道我们安口砂器也可以烧制成造型各异、精巧别致的工艺品。”年轻的袁奕,脸上透着骄傲和喜悦,“安口砂器以前做不出来的东西,从我这以后有了。”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2017年,袁奕申报了属于自己版权保护的“安口陇窑”、“陇上窑”商标。2018年,袁氏父子的安口窑砂器工艺被甘肃省列入省级保护名录,2019年,华亭市及甘肃省文旅厅正式将安口砂器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时光荏苒,刚刚而立之年的袁奕如今已入行整整十年。这十年间,他没有间断对安口窑砂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发掘,多次赴广东潮州、四川雅安、山西阳泉,山东淄博等地与全国各地陶瓷艺人交流学习。同时还在2019年开办了安口砂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呈列展示研制的现代砂器,开办少年儿童砂器制作体验学习班,广收学徒,向社会普及安口砂器制作技术。“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熟知了解安口窑文化,了解‘陇上窑’这个品牌,而安口砂器也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金露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9月22日【微海报】栖云田园小镇非遗文创区:光阴不老 手艺弥新
- 2020年09月11日“非遗+扶贫” 探索工作新模式 提振贫困群众文化自信 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 2020年09月09日平凉:市级非遗项目侯家老庄弦子腔演出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