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脚下谱新篇
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关城日常保养维护。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于永艳
病害监测。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雒憬憬
嘉峪关开展长城保护志愿者活动。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琳
酒钢集团。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嘉峪关关城。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 东 张文博 徐俊勇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在河西走廊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嘉峪关。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嘉峪关关城,视察天下第一雄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两年来,嘉峪关市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做好文物遗产传承保护、长城文化价值及长城精神发掘弘扬工作,努力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长城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高品质幸福雄关。
科技赋能
全天候守护长城文化遗产
初秋清晨,嘉峪关草木葱茏,湖光潋滟,燕子轻飞,啾啾鸣啭。
城墙上,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和修复保护工作。
张斌和队员们沿着城墙一寸一寸详细查看、测量、拍照、记录,当发现南敌楼墙体裂缝加重时,张斌黝黑的面庞上皱起眉痕。
“近年来,嘉峪关地区降雨量增多,雨水下渗造成南敌楼墙体鼓胀向外突出,严重威胁文物本体安全。”张斌说,南敌楼墙体保养维护项目近期就会实施,将有效解决病害问题和危险因素。
张斌说,嘉峪关市境内长城墙体有43.6公里,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必须每个月巡查一遍,然后通过前后月份照片及测量数据进行详细比对,判断病害及长城赋存环境是否发生变化,及时采取保护及修复措施。
“让我高兴的是,依托科技助力,两年来长城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主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张斌说,长城文物保护实现了从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赋存环境)共同保护转变;从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转变;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张斌和同事们已多次用无人机对长城周边的赋存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巡查拍照。
“只有不间断监测和日常维护,从源头解决小病,才不会生大病,长城才能‘延年益寿’。”张斌说,赋存环境保护好了,长城文物才能在一个“洁净、稳定”的环境中长久保存。
提起科技保护,就离不开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这是一个由6名“80后”“90后”年轻人组成的文保团队。张翔、许德臣、侯凌静、柳君君、陈颖、高商,他们从事土木工程、应用化学、历史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不同专业,各有所长,都热爱长城保护这个事业。
“文物很多细微的变化和损害,肉眼很难观察到,然而通过科学仪器则一目了然。”近来,张翔正带领团队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关城建筑进行精细扫描、三维彩色建模。他说,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本体及赋存环境的危害,既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保护工作效率。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长城保护队伍明显壮大了!”张斌说,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长城保护工作中。
大红泉堡和大红泉墩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位于嘉峪关关城西南45公里处,由黄土夯筑而成,是嘉峪关境内最远的长城墩堡。附近村民安献忠、吕桂英夫妇长期义务守护大红泉堡和大红泉墩,让文物得以较好地保存。今年,安献忠被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正式聘为长城保护员。
在嘉峪关境内长城沿线,像安献忠一样,被聘为长城保护员的村民共13位,他们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野外长城的保护力度。
去年8月,嘉峪关市还正式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长城保护志愿者。目前,已有70多名个人志愿者和两支社会团体加入嘉峪关长城保护志愿者行列。
研究传承
让长城文物“活起来”
讲解员张晓燕的本职工作,是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博馆员。两年来,除了负责参观讲解工作外,她承担了省级项目“嘉峪关砖壁画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嘉峪关工业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等研究任务。
张晓燕说,如今来嘉峪关的游客关注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游客大多将嘉峪关作为一个景点来看待,围着城墙走一圈,拍拍照就算“打卡”完毕。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聚焦到长城保护和历史文化研究上,来嘉峪关研学旅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日前,在嘉峪关关城景区,来自台湾台商子弟学校的吴易襄和参加文化遗产友好使者研习营的同学们共同编排并表演的《冯胜修嘉峪关》快闪历史剧,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从找资料、想剧本、编台词到上台演出,整个过程十分有趣。”吴易襄说,通过历史再现让大家对长城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仅充分理解,还有更多想象、创作的收获,这样的研学愈学愈乐。
据嘉峪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鸿博介绍,嘉峪关市正结合本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我到嘉峪关修长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研学品牌,吸引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年学子走进嘉峪关,感受长城文化、丝路文化以及边塞文化的精髓。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长城事业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文平说,通过进一步挖掘长城文化,让文物“开口说话”,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大故事”,打造嘉峪关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
以历史变迁为脉络,以文化融合发展为主线,编辑出版地方历史文化精品读物《嘉峪关文化丛书》(23册),全面展示嘉峪关人文历史地理风貌;出版了《嘉峪关筑城史》《长城历史文化读本》《嘉峪关特色文化》等十多部著作……两年来,长城丝路文化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
文旅融合
在这里邂逅“诗和远方”
“‘天下第一雄关’确实雄伟壮观,今天终于来了!”来自浙江的游客丁丽兰一家显得非常兴奋。
“我们改进了游客接待方式,将汉服、古代礼仪等更多具有历史感的元素融入景区服务中,不仅让游客耳目一新,而且有了更多体验。”嘉峪关关城景区开发经营公司副总经理曹文娟说。同时,关城景区各项软硬件设施也进行了“智慧化”提档升级,游客可网络购票、“刷脸”入园,更加便捷。
曹文娟说,去年跨省旅游开放以来,嘉峪关关城景区游客数量激增。今年7月底,迎来暑期参观客流高峰,每日入园人数均在2万人次以上。
其实,属于嘉峪关的精彩远不止于此。
千百年来,嘉峪关沉淀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迹:巍峨壮观的“天下第一雄关”,“断崖千尺,长城之源”的天下第一墩,铁壁悬空、似长城倒挂的悬壁长城,生动再现驿使奔驰、商旅云集的魏晋墓壁画……这座不到3000平方公里的小城,蕴藏着50余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借旅游之船出海,而旅游借文化之根立足。嘉峪关市把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坚持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如今,在雄关大地上,一幕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戏正精彩上演。
嘉峪关方特“丝路神画”主题乐园以逼真、形象、刺激的高科技艺术再现了千古流传的经典神话,在这里,既可以领略丝路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可以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生生不息。
步入关城里景区,丝路风情街、古道关居、通关集市……每一条古街都是一帧油画,还可以观看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让人既开眼界,又长知识。
“新建成‘丝路神画’主题乐园、关城里景区与嘉峪关关城古今辉映、相映成趣,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嘉峪关寻觅到了期待的‘诗和远方’。”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淑敏说,嘉峪关市坚持以文旅融合为抓手,着眼全域、全季、全产业链旅游,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积极培育开发特色文创旅游商品,持续打造“嘉有好礼”“雄关礼物”品牌体系;加快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对外开通“嘉峪关号”“方特号”等旅游专列,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16个重要节点城市航线……得益于一系列文旅融合举措的推行,景城、产城、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嘉峪关基本形成。2020年,嘉峪关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地级市。
转型发展
打造高品质幸福雄关
嘉峪关缘矿建企,因企设市,因关得名。
酒钢集团公司在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阵地。
走进酒钢宏兴股份公司碳钢薄板厂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各条生产线上工人们专注工作,一派忙碌景象。
“今年1月至7月,碳钢薄板厂收入、利润、产量均超额完成计划,主要经营指标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碳钢薄板厂总工程师李积鹏介绍说,当前,全厂干部职工正团结一心抢抓市场机遇,战高温创高产。
勇担国企责任,助力“科技抗疫”。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酒钢集团深入研判市场走势,经过近三个月的日夜奋战、科研攻关,成功研发出铁素体抗菌不锈钢,成为当时国内唯一具备批量生产铁素体抗菌不锈钢能力的企业。
从煤基氢冶金理论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到开悬浮磁化焙烧技术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先河;从酒钢不锈钢“登上”我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到成功进入国际核电建设领域;从成功挑战日欧钢铁巨头的锌铝镁生产技术封锁,到成为国内唯一具备批量生产铁素体抗菌不锈钢能力的企业……两年来,技术创新点燃了酒钢发展的引擎。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多个“重量级”科技成果密集亮相。不仅增加了企业逆势而上的“底气”,也让酒钢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
“今年以来,集团公司抢抓市场复苏有利时机,扎实开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攻坚行动,保持了安全高效的生产经营秩序。”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朴银泉介绍说,上半年,酒钢收入、产值、利润均超额完成计划,实现盈利47.6亿元,在省属国有企业中排名第一。尤其是二季度,实现利润36亿元,跑出了生产经营“加速度”。
今年以来,嘉峪关市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各种挑战,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平稳有序运行。上半年,嘉峪关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8亿元,同比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71元,同比增长8.4%。
嘉峪关市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和绿化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9.4%和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6.39平方米。
“一江碧水穿城过,半城草木半城湖。”登上嘉峪关城市地标建筑——西部明珠气象塔极目远眺,碧湖清波荡漾,绿水九曲蜿蜒,“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秀美画卷徐徐铺展开来……一座现代化工业旅游生态城市矗立在“天下第一雄关”脚下、戈壁荒滩之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8月13日嘉峪关市城市形象宣传片在四省区卫视黄金时段热播
- 2021年07月29日嘉峪关:文创产品开发助推长城文化价值挖掘
- 2021年07月20日【图片新闻】第八届嘉峪关市新城镇野麻湾西瓜文化旅游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