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在黄河之滨奏响绿色发展新乐章 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绿色发展分论坛侧记

 2021/10/17/ 23:52 来源:新甘肃 记者 刘成
a30356fcedc57b7753dccbfe41cd3ea.jpg

论坛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成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成

  十月的兰州,天高云淡,秋高气爽。

  10月17日上午,第八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绿色发展分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农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兰州,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主题开展学术交流,进行技术研讨,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为我省黄河流域的减污降碳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建言献策,为甘肃开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学术支撑。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推进,中国—中亚合作已进入黄金发展期。甘肃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资源、区位和通道优势显著,特别是风光资源和水资源,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我省拥有巨大的清洁能源创造能力和输送能力,具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无限潜力。

  如何将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做出了解答。

  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期间,甘肃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在主旨报告中提出了建议。

  蒋兆理说,近年来,作为能源资源大省,甘肃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碳强度降低方面做出了良好示范。未来,甘肃应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的有机衔接,推动重点行业的绿色化改造,找准自身特点,提前布局新能源,加快构建新能源为主体、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长期贡献,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黄河甘肃段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水源补给区,加强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现任宁夏大学副校长王忠静教授说,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兰州段多年安澜,足见甘肃在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

  如何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王忠静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甘肃位于黄河上游,涵养水源、保护水质是第一要务。应当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对黄河甘肃段进行合理、适度的绿色开发,推动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有机衔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作为农业大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大有可为。

  “近年来,甘肃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农业节水、废旧地膜回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团队首席科学家尹昌斌为甘肃的绿色农业发展之路“点赞”。

  尹昌斌告诉记者,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甘肃应当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农业产业更新换代,以绿色农业培育绿色农产品;另一方面,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质增效谋求突破,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与会嘉宾从多角度、多维度畅谈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农业等热点话题,“干货”满满,传递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烈愿望。一幅描绘着绿色发展美丽蓝图的绚丽画卷仿佛正在黄河之滨徐徐展开。

  “收获颇丰!”谈及参加本次论坛的感受,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常千宗说,与会专家学者在节能降碳、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领域提供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兰州和整个甘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兰州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争做先锋,发挥先行示范作用,让母亲河永远安澜静好。

  在经久不绝的掌声中,第八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绿色发展分论坛落下帷幕。但论坛带给参会者们启迪和思考,激励和鼓舞才刚刚开始。

  参会嘉宾一致认为,“十四五”期间,甘肃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进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因此,甘肃应当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条件,围绕优产业、抓创新、促协调、增活力落实绿色发展重点任务,在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取得新进展,让黄河之滨奏响绿色发展新乐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