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牢记嘱托摘穷帽 踔厉奋发谋振兴——看十年间陇原大地山乡巨变

 2022/08/22/ 08:4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洪文泉 杨唯伟 韦德占 范海瑞 田丽媛

牢记嘱托摘穷帽 踔厉奋发谋振兴

——看十年间陇原大地山乡巨变

通渭县榜罗镇四新村光伏基地建成并网,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军

工人在临夏县县城易地扶贫搬迁点服装生产车间内加紧生产。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史有东

  近日,在高台县黑泉镇荣升枸杞产业园内,工人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枸杞。截至目前,高台县引进5家种植企业,种植枸杞面积2.2万亩,产品远销海内外。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郑耀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杨唯伟 韦德占 范海瑞 田丽媛

  十年光阴,白驹一跃。回望过去的十年,在甘肃大地上范围最广、力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两件事,一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树牢“全国脱贫看甘肃”的大局意识,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经过艰苦卓绝的顽强奋战,全省现行标准下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告别了困扰甘肃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如今,从河西走廊到陇东塬上,从祁连山麓到甘南草原,特色产业越做越强,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大伙干劲越来越足,一个奋蹄疾步、齐心向前的新甘肃呈现在世人面前。

  脱贫摘帽:誓将山河换新颜

  夏秋之交,行走在临夏州东乡县大山里,挺拔的白杨树郁郁葱葱,黝黑的柏油公路蜿蜒穿行,面貌一新的村寨掩映其间,一派新时代的乡村美景。

  “穷了一辈子,共产党带领我们翻了身。你们赶上了好时代,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那勒寺镇李牙村村民李进良坐在自家的小院里,和放暑假回来的孙子乘凉聊天。

  李进良老人的话不假,东乡县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是甘肃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困中之困、难中之难”。

  81岁的李进良,一生没走出几次大山,却始终没有对命运屈服。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带着儿子儿媳种田养羊搞产业,克服重重困难送孙子们去学校接受教育。

  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建档立卡户”李进良一家摘下“贫困帽”,过起了四世同堂的新生活,二孙子也如愿考进上海的大学,欢声笑语再次在这个沉寂了几十年的小院里响起。

  过去的十年,甘肃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加快补齐。

  “两类学校”建设和控辍保学成效显著,2.57万名失学辍学儿童再次背上书包重返校园,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以上。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面建立,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医疗健康服务。

  88.63万户群众通过危房改造住上安全房,106.9万农村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通过建设一批水源工程,历史性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陇原大地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的巨大变迁。

  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东乡的大山里。

  午后时分,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村民张国堂正在清理他的青贮池。今年张国堂种了30亩玉米,既能保证自家的牛有饲料,还将多余的卖给附近的养殖场。

  就在六年前,张国堂还过着“起早贪黑忙一年,收成全看老天爷”的苦日子。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盖牛棚、买牛犊干起了肉牛养殖。从6头到19头,从1万元到8万元,勤劳肯干的张国堂不仅掌握了养殖技术,还做起青贮玉米种植加工,日子越过越有样。

  “选准致富产业,精准实施帮扶,让张国堂这样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马营镇华川村村党支部书记说,如今,全村365户人中养殖户达到320户,种植饲草1500亩,牛存栏量达到1270头。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甘肃各地拉开架势壮大富民产业,全面建立了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积极开展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生态扶贫,各地农户依靠发展产业稳定增收。

  过去十年,成为甘肃历史上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收入增速最高、农村改革步伐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在产业和就业双轮驱动下,县有主导产业、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成为现实,每年有500多万群众通过劳务输转外出务工就业,扶贫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让群众就业不出村、挣钱不离家。

  2018年至2020年,全省通过发展产业和“产业+劳务”实现脱贫的群众达138.83万人,占同期全省总脱贫人口的73.6%。甘肃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15元增加到2020年的8539元。

  接续帮扶:确保脱贫成色足

  初秋时节,甘南州碌曲草原腹地的尕秀村里,成片的高原油菜花和一排排藏式民居交相辉映。说起尕秀村的变化,村民们都是满心欢喜。

  过去的几年里,凭借地处国道两侧的区位优势,尕秀村紧紧围绕“村庄美、产业兴、牧民富、环境优”的目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态旅游村,引导群众打生态牌、吃旅游饭。

  村寨变美了,出路更广阔了,村民旦知昂杰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汽修和厨师技能培训班,不仅在家里开起藏家乐,还成了村里唯一的汽修技师。

  在甘南州实施的“全域无垃圾”“五无甘南”创建行动的推动下,曾经的贫困村华丽转身,变身为甘南开发生态旅游、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样板村”,全村393户1910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

  “风景更美了,牧民群众的日子也更美了。”旦知昂杰说,这一切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也要感谢那些把政策带到草原上来的帮扶干部们。

  脱贫致富奔小康不是一日之功,要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绣出多彩的发展蓝图,不仅要下足绣花功夫,更要有耐心、有巧手的“绣花人”。

  过去十年,披星戴月奔波在甘肃大地上数以万计的帮扶干部,就是连接脱贫攻坚政策和各地群众的“绣花人”。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省级领导带头联系包抓,全省1.1万个帮扶单位结对帮扶1.3万个村,36万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136万户贫困户……脱贫攻坚让2500万陇原儿女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张小娟、邱军等英模,将自己的生命镌刻在陇原大地上,2.25万名驻村帮扶队员和第一书记义无反顾奔赴扶贫一线,用情用力帮办实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千里之外的兄弟省市、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以及参与社会帮扶的广大企业,带着款款深情和真金白银支援甘肃,让先进的技术、理念为甘肃脱贫攻坚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2年至2020年,天津、福州、厦门、青岛4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91.12亿元,实施协作项目5200多个;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资金23.09亿元,帮助引进项目1100多个。

  我省累计向东部协作市稳定输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5万人,牵线搭桥、技能培训输转到第三地稳定就业12万人次,累计援建扶贫车间1351个、吸纳7万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乡村振兴:坚定信心再启程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1年,甘肃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守底线、补短板、强弱项,乡村振兴画卷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这个曾经负债累累、矛盾重重的问题村,从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到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再到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奶牛养殖,建起甘肃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的带头村,在发展的路上奋勇“前进”。

  十多年里,从前进村走出的前进牧业,已经发展为拥有20个标准化养殖场,奶牛养殖规模发展到5万多头,员工1500人,资产总额26亿元,年产值26亿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一个“前进”带动一片“前进”,富起来的前进村让村民享受了发展成果:480户村民住进楼房,60岁以上老人领到生活补贴,大学生享受助学奖励……以往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生活,在前进村变成了现实。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甘肃各地涌现出一批通过特色产业改造升级,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

  城川镇是静宁县果园规模化发展最早的乡镇,目前有果园2.8万亩。

  近年来,静宁县持之以恒推动苹果产业调结构、延链条、强品牌,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果园。城川镇创新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托管建园模式,建设脱毒果苗繁育组培中心和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不断擦亮静宁苹果这个“金字招牌”。

  “如今,优选种苗和科学管护让静宁苹果品质更好、牌子更亮。”城川镇党委书记张小萍介绍,果农只要安心种植,赚钱差不了。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十年间,甘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9.4%。2021年,全省一产增加值1364.7亿元,增长10.1%,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平凉红牛、庆阳湖羊、岷县当归、兰州高原夏菜、陇南油橄榄、定西马铃薯、靖远羊羔肉等一大批特色“甘味”品牌享誉全国。

  今年,甘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金秋时节,蓝天下山青水绿,田野里麦浪翻滚,乡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生态文明小康村竞相涌现。回首来路,甘肃滚石上山,披荆斩棘;展望前景,甘肃坚定信心,再启新征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