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国新发布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与成就新闻发布会

 2022/10/19/ 17:04 来源:中国发布
图片已损坏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9月19日我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33场,我们邀请到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先生,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刘国洪先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发展与成就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本场新闻发布会的还有: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先生,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先生。

  下面,首先请庄少勤先生作介绍。

图片已损坏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中宣部给我们这个机会,也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有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严格保护耕地,有力保障资源供给,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坚持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划定并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持续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实现增长,煤炭、钨等矿产品产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天然气水合物(我们一般叫“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进展。依法依规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力有序保障用地供给,有效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城镇住宅、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大幅度增长,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十年来,我们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并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区域、项目节约用地评价制度,实行建设用地增量安排与存量盘活挂钩机制(我们简称“增存挂钩”)。严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镇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2012-2021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85%,国土经济密度明显提高。按照节约资源和绿色发展要求,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十年来,我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有力促进了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并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新增围填海,严格管控新增用岛活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了首批国家公园,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整体保护和有序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多样性的价值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坚持系统治理,为自然生态守住安全边界,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部署实施了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江河湖泊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4.02%,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十年来,我们着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建立覆盖土地、矿产等主要门类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在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基于“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实施“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不动产由过去多部门分散登记实现了统一登记,全国所有市县基本实现不动产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促进了营商环境的优化。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基于实景三维中国,推进数字国土、智慧国土建设。地质、海洋灾害调查监测预警防治体系更加完善,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湿地保护法,修改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测绘法等,加强国家自然资源督察,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十年来,我们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推动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全球治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积极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倡议贡献中国力量。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发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典型实践案例。深入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海洋与生态治理机制,实施“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的中国行动。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海洋合作关系,向南海周边国家持续提供海啸预警等公共产品服务。向联合国捐赠高分辨率全球地表的覆盖数据,支持并落实联合国在我国设立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

  同志们,迈入新征程,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开拓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图片已损坏

  寿小丽:

  谢谢庄少勤副部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图片已损坏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维护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这十年来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举措守住耕地红线?成效如何?谢谢。

图片已损坏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刘国洪: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硬措施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可以用五个“严”来概括:

  一是严密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修订实施《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黑土地保护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国务院印发文件,就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作出专门部署。二是严格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落实耕地保护优先序,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中,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做到优先划定、应划尽划、应保尽保。三是严控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加强改进占补平衡。全面实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强调做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严格补充耕地核实认定,建立补充耕地地块公开制度,确保补充耕地真实可靠。四是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实行“进出平衡”制度。针对国土“三调”反映出的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造成大量耕地流失的问题,明确要求对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的,必须在年度内补足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五是严肃耕地保护督察执法。强化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对省级政府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持续督促整改;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地卫片执法,及时发现、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向全社会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发挥震慑作用。

  通过采取这一系列的措施,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督下,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18.65亿亩的目标,守住了耕地红线。特别是近两年来,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谢谢。

图片已损坏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请问林草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门,十年来主要作为和具体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图片已损坏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我们林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林草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林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总书记连续1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多次深入林区、林场、草原、国家公园视察调研,推动林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各级林草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用林草之笔绘就生态画卷。

  我先给大家报告一组数据:我国森林面积34.60亿亩、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世界第一位;草地面积39.68亿亩、居世界第二位;湿地面积8.50亿亩左右、居世界第四位;我国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是涵盖世界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高等植物种数、脊椎动物种数分别占世界的10%和13.7%,都居世界前列;我国林草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也居世界前列。

  这些数据,反映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林草建设交出的优异生态答卷。在这里,我重点从六个方面进行一下介绍。

  十年来,美丽中国绿色本底不断夯实。我们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种草改良1.65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近十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

  十年来,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我们努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在北京设立了国家植物园,在广州设立了华南国家植物园。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了有效保护。各家媒体去年很好地报道了云南亚洲象“北移南归”,我在这里给大家再介绍一下。去年,15头亚洲象历时124天,行程1400多公里,都已安全返回他们原来的栖息地西双版纳保护区,目前正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昨天,我专门请前方的监测人员给我发来了它们生活的照片。我今天带来一张,给大家展示一下。这是四头亚洲象,两头象妈妈、两头象宝宝。这两头象宝宝就是去年大家最关心的,在北移途中生下的象宝宝。它们现在生活得非常健康,当时生下来的时候是100公斤,现在据前方监测的同志跟我说,它们现在的目测重量已经达到了300公斤。在这儿我再给媒体朋友看一下,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

  十年来,荒漠生态治理打造国际标杆。我们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78亿亩,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7500万亩、6488万亩和7895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53%。涌现出了王有德等一批治沙英雄,形成了八步沙、右玉、柯柯牙等治沙精神。

  十年来,林草资源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推行林长制,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近120万名,全国有421名省级领导干部担任林长。林草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了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实现了林草资源“一个体系”监测、“一套数”评价、“一张图”管理。森林火灾受害率和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稳定在0.9‰和3‰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受害率。

  十年来,重大生态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要生态区位,实施66个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和4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25.78亿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两轮累计实施5.2亿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启动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三北工程”,过去十年集中建设了15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实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让广袤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

  十年来,践行“两山”理论,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我们充分挖掘和发挥林草资源“四库”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21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8万亿元。油茶面积达到6800万亩,带动近200万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新疆阿克苏特色林果面积稳定在 45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果业收入占比达到1/3。在全国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110.2万名,组建了2.3万个造林种草合作社,带动2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通过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过去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的生态面貌和生态状况不断向好,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局面,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同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成为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图片已损坏

  人民网记者:

  山水林草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实施保护修复需要系统考虑各个生态要素。自然资源部负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请问近年来在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庄少勤: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自然资源部的一个基本职责,是“两统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也注意到,这些天其他部门也就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效有所表述,下面我想重点就我们采取的一些措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按照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依法治理的原则,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

  在坚持源头治理方面,我们首先加强规划统筹,刚才介绍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中统筹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把我们国家生态功能极重要、敏感地区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比如我们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部在红线里面。通过红线的划定,我们建立了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同时我们联合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还有9个专项建设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不光是生态空间,包括农业空间、城镇空间,都要对生态问题进行系统性修复,所以首先在整个规划上进行统筹安排,加强源头治理。

  二是加强系统治理,按照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修复不是从某个单一要素,而是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对于区域、流域进行系统治理。“十三五”以来,我们重点在“三区四带”部署实施了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完成修复治理面积200多万公顷,同时围绕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特别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这些我们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涉及的地区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修复面积达到了28万公顷。此外,还深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专项行动,共修复海岸线1500公里,滨海湿地3万公顷。此外,我们还在乡村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来进行生态修复,促进乡村振兴。

  三是坚持综合治理,主要是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机制,特别是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创新激励机制、政策和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时统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出台了其他相关的政策,比如“三区三线”里面三类控制线的管理政策,怎么体现生态优先,还有围填海。国土绿化等方面,都有一些政策制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来推动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四是坚持依法治理。形成生态保护修复法治建设新局面。这些年我们开展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法以及涉及到土地、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矿产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制修订,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总之,这些年我们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从以上方面开展制度的变革,为生态环境建设打下好的基础。谢谢。

图片已损坏

  光明日报记者:

  过去十年,我国社会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实现了不动产的统一登记,这项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请问目前不动产登记在制度建设方面是怎样的进展?在百姓关心的缩短办理时间、便利服务等方面又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刘国洪:

  谢谢您的提问。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年来,我们一年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任务圆满完成,不动产登记服务质量、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有力保护了企业和群众财产权,有效保障了不动产交易安全,可以说服务各行各业、造福千家万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如期实现目标。我给大家报一报这几年的工作,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2014年《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颁布,2015年全国不动产登记职责机构整合到位,2016年不动产登记证书证明“发新停旧”全面完成,2017年所有市县级登记机构接入国家级信息平台,我们用5年时间实现了登记机构、登记依据、登记簿册和信息平台“四统一”的改革目标。

  二是全面提升登记服务质量、水平和效率,做到便民利企。实行信息集成、流程集成或人员集成,减少申请材料和办理环节,不断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推行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实施不动产登记、交易、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等。目前所有市县基本实现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

  三是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增强百姓获得感。持续推动各地加快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登记难”,大批群众拿到了房屋的产权证书;部署开展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工作,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妥推进化解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任务,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258.18万套建档立卡户应登记安置住房全部完成不动产登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部署,大力开展不动产登记队伍作风常态化建设,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切实发挥不动产登记保护产权、保障交易和便民利企的重要作用。谢谢。

图片已损坏

  南方都市报记者: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过去十年,在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经济、海洋强国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有哪些?谢谢。

图片已损坏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

  谢谢你的提问。正像你说的,海洋经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贡献。自然资源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海洋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升。2012-2021年,海洋经济总值从5万亿元增长到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9%左右。海洋产业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特别是新兴海洋产业的增速超过10%。我国还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这个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海洋港口规模和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占世界第一。自然资源部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指导意见,主要的银行海洋经济贷款余额都保持在6000-7000亿元。

  二是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加强。建立健全围填海管控制度,持续加强管控。在严管严控的前提下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加快盘活围填海存量。2018年到今年上半年,共落实项目418个,确权面积达到了8678公顷,涉及的投资约9000亿元。此外,加强海岸线保护和利用管理,督促指导地方落实海岸线保有率指标。完善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积极进展。初步建立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国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地145个,面积达到791万公顷,累计实施蓝色海湾、海岸带保护修复等各类工程项目143个,整治修复岸线1500公里、滨海湿地3万公顷、海堤生态化建设72公里。

  四是海洋科技进步创新进一步加快。我国在轨运行的海洋卫星已经达到了10颗,海洋卫星星座正式建成。以“蛟龙”号、“奋斗”号潜水器为代表的海洋探测运载作业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雪龙2”号破冰船填补了我国在极地考察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这也是我们国家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破冰船。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连续运行时间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健全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制度,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的贡献。谢谢。

图片已损坏

  新京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人多地少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所以我们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请问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工作打算?谢谢。

  刘国洪: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知道,节约集约用地既是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耕地保护的现实需要,意义十分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集约节约用地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特别强调“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对资源节约集约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是加强规划管控。编制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空间格局,统筹各类各业用地需求,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倒逼城镇集约发展。

  二是严格节地评价。加强各类建设项目节约用地评价,严格执行用地定额标准。加强开发区用地审核和评价监测,2012-2020年,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容积率由0.83提升至1,工业用地地均投资强度提升了60%多。

  三是强化激励约束。在用途管制、容积率调整、价格调节等方面采取激励政策,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存量用地盘活利用,从2018年开始,建立建设用地增量安排与存量盘活挂钩(“增存挂钩”)机制,四年来,全国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37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436万亩。目前,全国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中,盘活利用存量部分占四分之一强,部分地方达到一半。

  四是注重示范引领。近年来,推出3批次46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评选出3批次427个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24个模范地级市。从今年开始,启动覆盖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的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活动。

  十年来,我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包括“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激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八个方面。通过持续努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正像刚才庄少勤副部长介绍的那样,2012-2021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了40.85%。

  下一步,我们将一手抓严控新增,一手抓盘活存量。继续强化规划管控和节地评价,促进各类项目建设节约用地。我们继续深化“增存挂钩”机制,完善盘活存量用地激励措施。引导全社会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图片已损坏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我们知道,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来,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谢谢。

  庄少勤:

  这个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多规合一的总体设计和整体部署。文件明确要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同时明确,要按照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四个方面来推动落实“多规合一”。我主要从这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关于规划的编制审批体系。国土空间规划包括五级三类,继承了原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一些特点。五级指国家、省、市、县、乡的行政层级。类型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目前,在总体规划方面,全国的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已经编制完成。这个纲要是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的,三类控制线范围占的面积虽然不到整个陆域国土面积的50%,但是它确定了整个国土空间布局的骨架和基础。通过“三区三线”划定,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在划定“三线”的时候,体现耕地保护优先,先划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再划城镇开发边界,倒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通过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来协调各类专项规划的空间需求,真正落实“多规合一”,同时也促进了空间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纲要对推动“多规合一”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与此同时,地方的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市以上的国土空间规划,目前都已经形成了阶段性成果。

  在详细规划层面,改革打破了原来城乡分割的局面,在做好原来的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致性处理的情况下,在城区范围可以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引导城市更新、进行各类建设的依据。在农村地区,可以编制村庄规划,这也是详细规划的一种,来推动乡村振兴。

  在专项规划层面,实际是两个层面。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由专业部门牵头编制,经过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保障专项规划的落地实施。在市、县层面,根据《城乡规划法》,有关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所以是由自然资源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结合总体规划来同步推进,最后也要落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来保证它的合法性和可实施性。

  二是关于实施监督体系。我们从2019年开始就在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实施监督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把“五级三类”规划全部纳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贯通,对整个国土空间实施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做到对每一块土地、每一个项目进行监管。同时,我们建立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预警体系,这个预警体系可以结合每年度的国土变更状况调查和其他的调查监测,包括地理国情的监测等,来进行监测评估预警。从去年开始,我们基于国土“三调”已经完成了全国108个国务院批准城市的规划体检、规划评估工作。今年上半年,对全国600多个城市,根据其人口变化情况等,开展了专项体检评估,今后我们可以结合年度的变更状况调查定期进行体检评估。此外,在“多规合一”基础上,我们正在推进用途管制改革,特别是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的改革,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把原来的两证,就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合二为一。

  三是法规政策体系。2021年新实施的土地管理法第18条规定,“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已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不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多规合一”后,只有国土空间规划是建设的依据、是规划许可的依据。目前,全国人大正在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的立法工作。各地这方面工作做得也很积极,大连、宁波已经出台了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湖南、广东、浙江等省正在制定省级的国土空间规划条例。

  四是基础标准体系建设。我们会同国家标准委员会印发了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三年行动计划,从通用基础、编制审批、监督实施和信息技术四个方面来加快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建设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要坚持“多规合一”,特别是统一用地、用海的分类,这是基础性的,包括信息数据的标准。二是体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和安全韧性的要求。三是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四是强调坚持因地制宜,特别要改变原来标准过多、“一刀切”的状况,避免“千城一面”,更好地发挥地方优势,要给制定地方标准留有空间。

  除了这四个方面以外,还要特别讲到,我们在人社部的支持下,这些年整个规划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可喜,注册规划师从改革前不到3万人,现在已经超过4万人,增幅达39%。同时,规划编制甲级资质单位也从400多家,增加到目前超过600家。而且注册规划师和甲级单位的增加是在标准不降低,甚至难度更高的情况下增加的,所以行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科建设方面,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一些知名大学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在加强规划学科的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多规合一”的部署,继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特别是在如何强化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方面,继续努力,更好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和美好家园。谢谢。

图片已损坏

  中宏网记者:

  过去十年,我国组织实施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这项行动在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保障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图片已损坏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

  谢谢这位记者同志对地质找矿工作的关心。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2011年开始,我们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十年来,形成了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主要矿产保有资源量普遍增长,具体有些数据:

  一是石油、天然气新发现23个亿吨级大油田和28个千亿方级大气田,非油气矿产新形成32处资源基地。

  二是西部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占了全国一半以上,产量约占全国的1/3。西部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80%以上。海域油气产量约占全国1/4。特别是2021年,渤海油田原油产量超过3000万吨,新增产量明显增加。另外,我们还新形成了32处非油气矿产资源基地,有25处都在我们国家西部。

  三是80余座老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到了大中型规模,近800座生产矿山不同程度地延长了服务年限。

  四是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不断提高,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由24.7%提高到45.5%,重要找矿远景区调查工作已经全面覆盖。

  五是“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固体矿产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等科研成果,极大地支撑了国内的找矿行动。

  六是发布煤炭、铁等124个矿种“三率”指标要求,遴选推广360项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及装备,石油采收率平均提高了9个百分点,固体矿产开采回采率平均提高8个百分点,选矿回收率平均提高9.5个百分点。

  七是推进修订《矿产资源法》,深化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形成了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规范。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突出紧缺战略性资源,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加大勘查特别是精查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切实增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谢谢。

图片已损坏

  海报新闻记者: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面向各行各业,服务千家万户。请问过去十年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在提升保障能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谢谢。

  刘国洪:

  首先,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关心。正如您所说,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具有基础地位,极为重要、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专门给国测一大队的老队员、老党员回信,充分肯定测绘地理信息战线的同志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鼓舞下,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实现了转型升级。十年来,基础测绘能力显著提升,地理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我们修订了《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确立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的工作定位。编制实施了《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等,形成了新型测绘体系建设、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战略转型、地理信息产业和行业健康发展、测绘地理信息安全服务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基础测绘数据获取和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我国国产卫星遥感数据获取能力显著提高,十年间,国产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获取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十年前,我们的高分影像都要采购国外卫星。目前,仅自然资源部作为牵头主用户的国产在轨卫星就达到了25颗。我们实现了对全部陆地国土2米分辨率影像季度全覆盖,亚米分辨率影像年度全覆盖。2021年,我们提供的测绘成果有46.3万幅,可能大家对这个概念印象不太深,打个比方,所有这些测绘成果可以覆盖我们全部国土20遍。全国卫星导航定轨基准服务系统已经全面建成,实现向全社会提供厘米级实时的导航定位服务。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时空数据库、新一代全国数字高程模型、实景三维中国和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等,这些技术工作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时空数据基础底板。

  三是测绘地理信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有力支撑了经济普查、国土调查、污染源普查、人口普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有力推动了政府治理数字化改革。基于地理位置、导航定位的空间数据服务,有力促进了现代物流、自动驾驶、共享经济等新产业快速发展。我给大家报一个数字,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150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500多亿元,十年间增长了4倍。另外,应急测绘保障被称为“灾区上空的眼睛”,为核实灾情、精准组织救援可以提供及时、可靠的地理位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年间,我们先后为200余次重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提供了保障服务。通过十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形成了应急测绘快速响应机制。就拿这次四川泸定“9·5”地震救援为例,我们在震后3小时,就向前方指挥部提供了现场指挥地图,同时紧急调集14颗卫星连续7天进行编程拍摄,就是定向定点定时的拍摄,以便于及时在救援过程中更新指挥地图。我们迅速派无人机,获取了震区0.3米分辨率的雷达影像。对于边远地区,由于道路中断,地面救援难以到达的地方,我们及时获取了0.1米分辨率高清影像,为抢通道路、搜救人员提供及时精准定位服务,为救援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当然这套机制还要在现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以便于更好地提供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谢谢。

图片已损坏

  封面新闻记者:

  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指出,中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请问咱们林草部门将如何推进?谢谢。

  李春良:

  感谢这位记者对国家公园建设的关心。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今年正好是十年。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宣布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宣布我国要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国家林草局和相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认真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党中央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可以说,国家公园建设的成果已成为十年林草工作的最大亮点,也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最亮丽的名片。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探索了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发展之路。2015年以来,我国陆续启动了10个国家公园试点,中央加强了顶层设计,逐步形成了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构建了国家主导、央地共建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创新,严格生态保护,社区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了做法,积累了经验。

  二是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域全部纳入了保护范围。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原分属73个自然保护地、13个局域种群的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的72%得到了有效保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了野生动物迁徙的通道,东北虎的数量达到了50只以上,东北豹的数量达到了60只以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复。近两年,新增了3只海南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的野外种群数量达到了5群36只。武夷山国家公园,近三年新发现物种达到了14个。同时,新的一批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我们坚持成熟一个设立一个。

  三是积极推动国家公园法律和政策体系建设。出台了《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公园设立指南》,发布实施了5项国家标准和一系列行业标准。《国家公园法(草案)》正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给大家报告一下,9月19日是最后一天,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财政投入支持国家公园保护修复、生态补偿、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领域的政策保障不断完善。

  四是统筹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我们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积极稳妥调处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各类矛盾冲突,让原住居民在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服务等活动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不断增强原住居民以及周边社区群众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归属感。

  五是积极构建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刚才记者也讲了,总书记今年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宣布,中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为国家公园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编制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努力将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丽现实。在这儿我也提前向大家透露一下,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是按照建立全世界保护规模最大、自然生态地理特征最多样、保护价值最高的国家公园体系要求编制的,近期将对外发布,届时再向大家作详细介绍。

  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我们这些参与者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公园,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贡献力量。谢谢。

  寿小丽: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的参与,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图片已损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