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对话李天圣:听原创歌剧《不遥远的胡麻岭》背后的故事

 2023/02/08/ 11:06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李萍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

  胡麻岭隧道是兰渝铁路的头号重难点工程,它的贯通,完成了世界铁路建设史的又一奇迹,展示了中国铁路建设者勇于探索、攻克世界技术难题的科技创新精神。为讴歌铁路建设者们以当代愚公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甘肃省歌剧院根据“世界工程难题”的胡麻岭隧道创作的原创现实主义题材歌剧《不遥远的胡麻岭》,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

  日前,记者与编剧李天圣进行了对话。

  问:创作《不遥远的胡麻岭》的契机和动力是什么?

  答:契机和动力就和剧名《不遥远的胡麻岭》这个名字一样,是因为胡麻岭的地理位置离兰州很近,但是很少有人听过它,大家都是摇头不知道或者是听说过也是一种给人很遥远的感觉,更不知道在这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个中国铁路建设者的故事。但胡麻岭是建设兰渝铁路中最艰难的一个隧道,也是中铁十九局在施工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直到最后全线通车后,中央电视台报道采访了其中的建设者、参与者之后,我们才知道有这么一段感人的故事。现在每次乘坐兰渝铁路,看着铁路穿过的一条条隧道,山与山之间架起的一座座桥梁,我都能体会到当时建设者们的艰辛。尤其是经过长长的胡麻岭隧道时,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这是一大批建设者用了8年时间、用自己的坚守与智慧,攻克了很多难关的胡麻岭隧道。我觉得这种当代“愚公”精神、“科技与创新”精神、“大国工匠”精神我们应该写出来,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建设者们的真实故事。

  问:作为一个从陕甘边区走出来的红色院团,第一次触及工业题材的现代歌剧,和以前创作相比较,有什么难度?

  答:用歌剧写工业题材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一些工程术语、专业名词,例如“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层”舞台上演员说会很拗口,台下观众也跟听天书一样,如果要是把这些事情都解释清楚了那就成了电影、纪录片。用语言把这些词汇说出来又显得不像是歌剧,歌剧是音乐的戏剧,更擅长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也是尽量通过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来表现这个故事。对于舞台舞美这块,因为要表现隧道内施工的各个场景,所以对于舞美的构造也会复杂一些,通过大屏和舞美的融合完成自然山野与隧道内外、工地及其它工业环境,也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从歌剧院的历史上说我们之前创作的戏剧都是历史题材、农村题材较多,所以这种工业题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力图通过现代化、科技化的舞台构成来展现了,让观众能感受到现代工业气息。

  问:我们了解到,为了创作这个剧本,主创人员曾多次赴一线和铁路建设者交流沟通,为该剧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体验?

  答:这个剧本最大的体会就是“反复”。开始的人物涉及很多,但歌剧又不能写很多角色,后来通过合并、删减,把群体视角结合到个人视角上来,有的人物删掉了,有的人物作了很大的调整,几个人物原型并成一个。作为编剧对于一个人物立起来之后要推翻,肯定难以割舍。但一个剧本就是在不断的修改、推翻、否定和肯定的过程中产生的。

  问:剧中的主要角色有创作原型吗?

  答:所有剧中人物都有原型,高岩的原型之一是央视采访时的工程师夏荔,他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是他人生中面对的第一个隧道。他的父亲是胡麻岭隧道的测绘员,当时在胡麻岭隧道打通的时候,他与夏荔是在隧道的里面相见的。剧中妻子安洁也是有原型人物的,他们一家人都是中铁十九局的职工,为了表现几代人都扎根在铁路建设上,我们提取了这个典型家庭。

  男二号吴杰的原型是由两个人组成,他们分别是当时工区的区长和工程技术负责人,其中一个原型是李绍杰。但在和两个原型人物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共性与均有的特质,所以最后将两个原型人物合并成了现在的“吴杰”。剧中常小川和宁翠芳是汇聚了参与兰渝铁路中的甘肃招工的工人所创作的,他们作为甘肃人,为了打通黄河连通长江的大动脉上作出了贡献,所以设计了这组甘肃的“农民工人”。

  问: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和特质,才能让当下的观众共情?

  答:说心里话,这个戏有一定难度,编剧写戏是写人物、写故事,写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命运。这个戏不像是历史戏或者战争戏,有明确的反面人物,这个戏面对的困难、对立面是一个自然体,它无法作为继续冲突的对立面,只能通过它给剧中人物造成的一次次挫折,通过人物的欢喜、失落、彷徨、痛苦等情感变化,来表现建设者的心旅。希望能让观众通过这部戏看到今天中国的中、青年建设者们,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的创业精神。不管时代怎么变,科技有多发达,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这股子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始终流淌在年轻人们的血脉中。

  【延伸阅读】

  李天圣:甘肃省歌剧院院长、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第十三届甘肃省政协常委、民盟甘肃省委副主委、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一级编剧。曾先后承担了音乐剧《花儿与少年》、大型乐舞《敦煌韵》、歌剧《貂蝉》、主题歌舞《民族之舟大爱之曲》、京剧《草原曼巴》、话剧《民以食为天》等大型舞台剧的剧本创作以及小音乐剧《省城医生到咱家》《马背法庭》《佐瑞姑娘》、情景剧《法官的一天》、非遗小歌舞剧《仙姑传奇》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