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牢记深情嘱托 十年感恩奋进|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邱暄美 曹剑南 左玉丽 杨唯伟 石丹丹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潼
元古堆村2023年的春节,过得“红红火火”。
唱大戏、扭秧歌、耍社火、办“春晚”……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节目一个连着一个,令人目不暇接。
“从小年到正月十五,没有一天不忙的。”35岁的村民苟怀文忙得开心。
“这十年,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哩。”84岁的村民朱桂英笑得开怀。
“红火”一词,道出了元古堆村人共同的感受。
元古堆村位于渭源县田家河乡。十年前,元古堆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被称作“烂泥沟”,没水吃、路难走、没产业,孩子上学难,群众看病难……467户1891人中,有贫困户221户1098人,贫困面高达57.3%,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2013年2月3日,正好是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看望慰问干部群众,鼓励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谆谆嘱托,深情似海;殷殷期望,厚重如山。
陇原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省上下尽锐出战、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年12月,元古堆村在渭源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2020年2月,渭源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11月,定西市实现整体脱贫;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甘肃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如期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元古堆村新貌。
一
2月11日,春雪初霁,元古堆村山峁梁屲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自村口进入,沿着平坦宽敞的村道一路向南,火红的灯笼装点道路两侧,浓郁的年味依然弥漫,村里一派喜庆祥和。
文化广场北侧,12块“十年变化我来晒”展板格外引人注目。一张张灿烂明媚的笑脸,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一幅幅令人震撼的今昔对比图……直观而清晰地呈现了元古堆村的十年沧桑巨变。
走进乡村会客厅,透过“牢记殷切嘱托 感恩创新奋进——元古堆这十年”发展成就展,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故事、一件件实物,元古堆村十年发展的卷轴渐次铺陈:基础设施由“远古”到“焕新”蝶变,产业发展由“农耕”到“农旅”转型,乡村治理由“人治”到“五治”融合……十年,元古堆村旧貌换了新颜。
从苦瘠走向红火,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元古堆的蝶变提供了条件。
十年来,元古堆村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个,实现了水、电、路、网等全覆盖,公共基础设施根本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有了动力电、有了自来水、有了硬化路、有了安全房……”村委会主任郭连兵说。基础设施的变化,元古堆村的群众感受最深。
从苦瘠走向红火,产业的多元发展,为元古堆的蝶变注入强劲动力。
十年来,元古堆村乡村旅游、种植、养殖、劳务经济、加工、光伏食用菌、电子商务等七个富民产业蓬勃发展。
元古堆村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202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万元,较2012年增长近10倍;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38万元,较2012年增长15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自豪地说。
村民宋海英十分感慨:“和以前一样的山、一样的地,日子却不一样了,一年比一年红火起来了。”
沿着村道,自下滩下社一路向南,直至柏木滩深处。靠近鹿场一侧,新建起一排别有风味的小木屋。
这是村里去年新打造的民宿。“春暖花开了会更有滋味。窗外就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还能看到梅花鹿。”元古堆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涛介绍。
坐落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元古堆村,或远山青碧、流云舒卷,或微风怡人、鹿鸣呦呦,或白雪皑皑、雾凇晶莹……春夏秋冬,都有不一样的风景。从“烂泥沟”蜕变为美丽乡村,元古堆村强民富、景美人和,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第三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去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元古堆村就在渭源县率先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以乡村旅游为引擎,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我们将全力把元古堆村打造成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渭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纲说。
去年,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东西部协作财政帮扶资金和第一批专项债券等支持下,渭源县围绕乡村旅游,在元古堆村共实施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等5个项目。游客集散中心、乡村会客厅、民宿、文化挡墙、水系驳岸等旅游基础设施全面完成。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再次得到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仅农历小年那一天,村里社火展演那天就来了大约3万人。”王涛说。
因为看好村里旅游业的发展,多年在外地发展的苟怀文,去年春节回到了故乡。“别看小小的烧烤摊,过年时一天能赚上千元呢。”苟怀文笑着说,春节期间妻子王霞在村里摆摊卖烧烤收入就过了万元。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村民曾应忠。
“自家做的年馍馍居然还能卖得了钱!”春节期间,由村里统一收购,曾应忠把自家做的点心、桃酥等卖给游客,赚了300多元。
“今年就想把家里的几间空房都装修了,把民宿办好,让外地来的游客既能吃上农家饭,又能有个落脚的地方,自己也能在家门口就近挣钱。”近年一直在外地建筑工地打工的曾应忠满怀期待。
元古堆村的十年变迁,是陇原许多山村巨变的缩影,是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生动见证。
二
走在整洁的乡间小路上,极目远眺,远山云雾缭绕,静静流淌的渭河温柔地环抱着静谧的美丽乡村……
渭源县五竹镇渭河源村是渭河流经的第一个村庄,是国家AAAA级景区——渭河源景区所在地,生态优美、交通便利。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乘势而为发展乡村旅游,是五竹镇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
这些年,镇里陆续建成数十家民宿客栈、农家乐。
2022年5月,渭河源艺术写生基地在渭河源村揭牌成立,20余家省内外高校和艺术机构与渭河源艺术写生基地确立了实习合作关系。
怡情农家乐是渭河源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已经经营了七八年时间。“去年我们接待来村里写生的学生,收入有一万多元。”女主人侯海玲说,今年还想再腾出几间房子,扩大农家乐规模。
有人来画画,72岁的村民张清荣就成了村里的第一个模特。“村里来了好多画家在画画,让我当了模特,一小时能赚20元呢。”张清荣说,盼着今年有更多画家来写生。
渭源县抢抓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发展机遇,全力打造以元古堆村为核心的“一核七星”乡村旅游发展集群。
2022年,渭源县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谋划项目29个,总投资超过17亿元,涵盖渭河源大景区核心景区和元古堆村、渭河源村等“一核七星”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县城旅游配套项目。
元古堆、罗家磨、侯家寺、秋池湾、漆家沟、渭河源、峡口、首阳……一个个活力被激发的美丽乡村,如繁星般散落于渭源的绿水青山之间,各具特色,又串珠成线,正成为渭水源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走进渭源县上湾镇侯家寺村南谷玫瑰园,温室大棚内的玫瑰长势正好。
作为渭源县乡村旅游的新晋“打卡”地,上湾镇侯家寺村发展起集玫瑰种植、玫瑰产品生产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地。
“当下的玫瑰花市场供不应求,这茬玫瑰花预计在‘三八’妇女节前后上市,主要销往兰州、西安、西宁、银川等大城市。”上湾镇党委书记麻建华介绍,2022年玫瑰园生产各类玫瑰130万支,销售收入150万元,相信今年效益会更好。
锚定“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聚焦“20亿集群文旅产业集群”目标,渭源县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总体布局,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2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乡村旅游正逐步成为渭源县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今年,渭源县在“采薇首阳山、爽游渭河源——红火渭源欢迎你”旅游品牌的基础上,着力推介“生态观光、寻根探源、避暑休闲、康养体验”特色旅游产品。“我们将以‘一核七星’乡村旅游村为重点,充分挖掘放大渭河流域特色产业优势,以点带面、串线成片、廊片相接、互融成网,构建乡村旅游集群,打造乡村旅游基地。”王纲说,渭源的绿水青山已经成为让群众过上红火日子的金山银山。
三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正月十五刚过,位于陇西县首阳镇首阳村的陇西县祥和堂中药材购销有限责任公司,药香弥漫,工人们正有序进行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的清洗、修剪、切片、烘干等工作,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我已经在这里工作7年多了,收入好,离家近,还能照顾孩子。”首阳村村民张转花麻利地分拣着药材。这份工作,让她每月都有三四千元的稳定收入。
陇西县首阳镇,因地处首阳山下而得名,发展中药材产业历史悠久。近年来,当地全力发展中医药全产业链,2022年,首阳村入列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超亿元村”。如今,首阳村超过九成农户从事中药材加工,也为周边十里八乡的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今年56岁的李淑芳住在陇西县城,到首阳村打工有七八年了。从县城到首阳村,只需坐十几分钟的公交车,很方便。“我的工作是给黄芪剪长节。这个活不太累,坐着就能干。工资一天120元,当天就能拿到。”李淑芳高兴地说。
公司负责人赵宏伟告诉记者:“春节假期刚过,大家就迅速从‘假期状态’转换到‘生产模式’,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各条生产线一共雇了近40人,大家都干劲满满。”
陇西县双泉镇胡家门村村民史福福同样干劲十足。他不顾春雪连绵,正月十七一大早就赶到镇上购置化肥等农资。
曾经微薄的收入让史福福一家日子过得颇为困窘,8年前被纳入贫困户。在政府的扶持下,几年来靠种植中药材、养牛,史福福供孩子们一个个完成学业、参加工作,一家住上砖混结构的新房,家中产业兴旺、日子红火。
元古堆小学的孩子们在体育课上快乐玩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 捷
“去年,中药材这块的纯收入有5万多元,今年我打算再多种些。”史福福说,“今年药苗价格很好,惊蛰一过,土地解冻,我就采挖去年种植的黄芪、黄芩和关防风苗子出售。”
定西素有“中国薯都”“千年药乡”等美誉。近年来,定西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不懈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定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梁成介绍,定西市紧盯群众稳定增收,建立劳务输转“月产业”,畜牧养羊和设施种植“季产业”,中医药、马铃薯、果蔬、种子种业等“年产业”,健全群众增收的产业保障体系,实现每月、每季、全年收入长流水、不断线。
春雪过后,春寒料峭,但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的村民袁万花烧着地暖的家里暖意融融。向阳的客厅宽敞明亮,各样家具和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
袁万花家过去住在山上,靠天吃饭,收入微薄,是贫困户。“2019年从山上搬到这里,家门口的蔬菜库、马铃薯基地都能打工。去年我打工挣了四五万元,今年准备好好干,再多挣些!”袁万花笑得很满足。
袁万花所说的马铃薯基地,是由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打造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园。“别看小小一粒薯,可是值钱的‘金蛋蛋’。”香泉镇党委书记王海涛说。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深耕马铃薯种薯生产领域20多年,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出口企业,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6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近1亿粒。
“最近我们每天都有120余人在基地务工,每年发放工资1100万元左右。”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说。
数据显示,2022年,定西市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较上年增长14.6%。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砥砺前行。陇原大地,澎湃的生机涌动,发展的活力四射,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奋力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甘肃新篇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3月04日【牢记深情嘱托 十年感恩奋进】幸福“花儿”颂党恩
- 2023年03月04日【牢记深情嘱托 十年感恩奋进】春天的答卷——甘肃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