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甘肃 宁夏 河北三地联动报道——治沙楷模续写绿色传奇
2008年、2019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防沙治沙、林场建设和保护情况,看望林场职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涌现出一批事迹突出的个人和群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保护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甘肃日报联合宁夏日报、河北日报开展三地联动报道,立体展现三地防沙治沙、生态保护、沙产业发展成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故事、新风貌。
八步沙的绿色传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一位老人,心里始终装着一片来之不易的绿,寒来暑往,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八步沙去看一看。这个习惯,他坚持了整整41年。
他就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并与林场职工一起开沟压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我们的所有付出都值得。”回想起当时的情景,71岁的郭万刚仍激动不已。
经过几十年持续奋斗,如今古浪县北部沙区逐渐变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为了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立下“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治沙誓言,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为了兑现父辈们的绿色承诺,1982年,郭万刚等人接过治沙铁锹。2016年,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来到了八步沙……2019年3月29日,中宣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40多年来,八步沙治沙人扎根沙漠,战风沙、斗严寒,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古浪县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花卉、风景苗木1000多万株,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向沙漠要绿色是“治沙人”的使命。最近一段时间,八步沙林场职工正在积极准备今年春季压沙造林工作。“我们计划在六道沟、三板滩一带压沙造林1万亩,目前梭梭、柠条等苗木和稻草都已准备到位。”郭万刚说。
王有德再为生态文明立新功
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王晓龙
仲春时节,遥看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马鞍山,草木泛起一派青色。
记者驱车上山,不时惊起路边一只只喜鹊,“扑棱棱”飞向山林深处。
“到了秋天,人们走近山上蓄水池,还能惊起一滩白鹭咧!”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员工王冠说。
马鞍山生态的好转,得益于王有德的退而不休。这些年来,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治沙嘱托,发挥余热,做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
“宁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退休后的王有德不忘初心,带领工人在马鞍山手植杨树、松树、桑树、桃树等树木130多万株,绿化山体8000多亩。昔日,这片因采石挖砂、挖苁蓉、偷牧而支离破碎的山体,又被连绵的草木聚拢在一起。王有德说,披上绿装的马鞍山牢牢锁住水土,不让泥沙流向5公里外的母亲河。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资料图片)。
就这样,王有德再为生态文明立新功。
说起王有德,他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位“功臣”。在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王有德带领干部职工建起一道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67公里的绿色屏障,硬是把毛乌素沙漠向后“逼退”20多公里。
2014年,退休后的王有德不负总书记嘱托,毅然登上马鞍山,带头搞起了绿化。
王有德和几名志同道合的退休老干部,成立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由他本人担任理事长。到现在,这一非营利组织募集社会善款5000多万元。
有了启动资金,王有德等人在马鞍山上大搞绿化,还在山上搭起大棚,建成热带花卉园,筑起初心台……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党员现场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两三万人来“打卡”,社会效益斐然。
每年,马鞍山还能解决附近300多名农民就业,参与经济林管理和大棚务工,一个人每年能挣3万到5万元。
这些年,王有德等退休老人让马鞍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后不到10年。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年近古稀的王有德,依然壮心不已。
“美丽高岭”绿意更浓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走进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樟子松大径材培育示范林,两侧对比鲜明:东侧未抚育地块内,林分稠密,树干纤细,林下草灌稀疏;西侧抚育地块内,林分稀疏,树干笔直粗壮,林下草灌茂盛。
“经过测算,未抚育和抚育的林地内林木平均胸径分别为15.8厘米和22.1厘米,单株平均蓄积相差近2.7倍。”林场营林科副科长常伟强说,树干如同水杯,越粗越高,储碳能力越强。
登上塞罕塔远眺,万顷林海尽收眼底。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科学实施森林抚育,全面加强森林管护,进一步优化森林结构,碳汇能力不断增强。目前,碳汇项目已完成备案474万多吨,完成销售26万多吨,实现收入922万多元。如全部上市交易,可实现上亿元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说,要加强林业科研,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林场科研人员付丽华说,老一代塞罕坝人攻克了引种关、育苗关、造林关,如今,新一代塞罕坝人也在闯关——良种引育关、资源结构优化关、森林质量提升关、林业可持续发展关。
目前,付丽华正在开展的塞罕坝典型林地生态恢复与经营技术研究,旨在明确塞罕坝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规律,为自然保护区人工生态林经营、石质山地与沙荒地退化植被森林营建及低效天然次生林的转化奠定生态学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目前,林场有林地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湿地面积10.3万亩;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碳85.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森林湿地资源资产总价值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通过发展绿化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带动周边4万余名群众受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6月04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武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的决定》的决定
- 2021年12月24日【六中全会精神在基层】把贯彻全会精神体现在治沙行动上
- 2021年08月19日甘肃省林草局: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 2019年09月20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兰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