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市州发布  >  兰州新闻发布

兰州市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有力支持全面创新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23/04/26/ 16:23 来源:中国兰州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4月24日,兰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兰州市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有力支持全面创新新闻发布会。兰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陈贤普,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张茜,兰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主任保先财共同介绍兰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发布会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白蓉主持。

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白蓉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论述,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在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我们邀请到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陈贤普先生,兰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主任保先财先生,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张茜女士,就“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有力支持全面创新”相关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媒体提问。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香港驻甘和省、市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首先,请陈贤普局长介绍兰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兰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陈贤普  

  陈贤普: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为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积极助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根据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安排,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兰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

  2022年,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局、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依托“四强”行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工作,在知识产权“强省会”中先发力,带好头,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12月底,全市商标申请量11830件,注册量9314件,有效注册量62140件,同比增长15.54%,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企业42家。全市新增专利授权10120件,占全省专利授权的44.99%;现有有效发明专利8522件,同比增长20.33%,占全省有效发明专利的71.0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44件,同比增长19.62%;PCT国际专利申请20件。

  自2020年通过省版权部门网络平台开展版权登记工作以来,兰州市登记有文字、口述、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美术、工程产品设计图、建筑、摄影、视听、地图、示意图模型等14个类别版权作品共计33139件。作品登记数量大幅增加、质量显著提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力保护了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一、完善知识产权强市机制,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编制印发了《兰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纲要(2021-2035年)》《兰州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7月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城市,9月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10月启动省局与市政府“局市会商”共建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战略暨强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将知识产权纳入政府考核专项指标,先后印发《2022年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工作方案》《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指标专项行动提升实施方案》,做到知识产权保护与优化营商环境同步推进,2022年省级填报测评中位列全省第一。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通全链条保护

  行政保护方面:全市开展了知识产权“双随机、一公开”“蓝天”等一系列专项行动,针对各类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检查执法力度,遏制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发生。2022年全市共检查商标代理机构137户,开展非正常专利申请核查2008件,撤回率82%;全市市场监管和文化执法部门查办知识产权和侵权盗版违法案件64件。

  协同保护方面:加强与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法院、兰州海关、市仲裁委协作沟通,签订《知识产权区域协同保护框架协议》,《知识产权保护衔接联动工作机制合作备忘录》,依托法院的“人民调解平台”,在市局12315投诉举报指挥中心设立“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站”,协调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多方力量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提高打击违法行为的精准度,全市知识产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不断健全。

  三、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促进创新发展

  激励创新方面:2022年持续开展甘肃省专利奖、国家专利奖申报工作,确定10个专利奖参选项目,有效推进了本地专利量质齐升。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培训活动,2022年兰州市质押专利67件,质押融资金额1.32亿元。推进专利保险工作,组织企业申报专利保险资助。

  促进转化运用方面:组织申报2022年度兰州市专利高质量发展项目,先后与18家企业签订了《兰州市专利高质量发展项目合同书》。2022年全市共申报专利100件,申请资助金额478419.75元,有效支撑专利技术运用转化。与兰州工业研究院签订共建《“兰州知识产权转化交易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有效促进全市科技和知识产权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助力“强科技”“强省会”政策全面落地。确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6家,2022年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增长率为40%。

  四、强化商标地标管理能力,助力品牌培育

  商标品牌方面:建成兰州科技大市场商标品牌指导站,帮助25家企业申请知识产权72件,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培训,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500余次,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兰州受理窗口的服务和运行,为商标注册申请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2022年共受理商标业务287件。

  地理标志方面: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市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的行动计划》,申报建成“兰州百合甘肃省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组织永登“苦水玫瑰”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地理标志地方标准。兰州百合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第二批清单,在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上兰州百合位列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第64位,并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永登县“苦水玫瑰”在《中国知识产权报》“春花”栏目刊登宣传专版。“红古核桃”“红古高原皇菊”先后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五、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培训宣传方面:全市着眼于营造良好法治和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及时举办“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知识产权“五进”等形式多样的链条式宣传活动,全年共发放宣传资料共计6000余份,通过线上线下对3000余人进行了培训。

  公共服务方面:通过开展专利预审备案工作,大幅缩减了工业领域专利审查周期,目前全市已办理专利优先审查265件,推动工业领域专利申请“质量”和“速度”双提升。组织开展2022年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走访调研企业60余户,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征求知识产权服务需求线索80余条。

  新时代、新征程,知识产权工作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主动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落实。认真落实“三抓三促”行动,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努力创出特色、干出亮点、求得突破、谋取进位,稳步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我就发布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陈局长的发布,下面有请张茜副庭长发布兰州市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工作情况。

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张茜  

  张茜:

  一、兰州知识产权法庭2022年度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情况通报。

  兰州市法院系统2022年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766件,其中,侵害知识产权类案件占92%。被诉侵权人为企业、零售商的案件占96%,涉及通讯、医药、农业机械、家居家电、建筑材料、服饰、文具、日用品、餐饮娱乐等行业领域。

  2022年度审结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诉讼标的额合计约3400万元,涉及企业生产、销售及使用行为。具体来看:

  著作权侵权类案件为裁判率为71%,调撤率为29%,判赔金额约34万余元,判赔率为55%。此类案件中批量维权案件比重大,占全部侵害著作权案件约84%。著作权批量维权案件具有案件事实较为简单、诉讼标的额小、涉众面较大的特点,诉讼对象多为KTV、零售书店等,通常原告在诉前以公证保全方式固定侵权证据,而后提起批量侵权之诉,选择以法定赔偿标准计算侵权损失。大部分被控侵权产品进货渠道不规范,合法来源抗辩多不成立。

  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类案件调撤率较高为47%,裁判率为53%,判赔金额约117.9万元。此类案件被诉侵权主体主观故意明显,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普遍存在“搭便车”“傍名牌”的现象。

  专利侵权类案件调撤率为46%,裁判率为54%,判赔金额约33万元,其中,侵害发明专利权或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占比较大,且此类案件属于技术类民事案件,审理难度大、审判周期较长,上诉率较高。

  种业知识产权案件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件调撤率为53%,裁判率47%,判赔金额共计479万余元。此类案件中,被诉侵权主体主要为育种企业和育种农户,侵权行为多体现为生产侵权繁殖材料。此类调解意愿较强,在诉讼结果上,调撤较多。调撤结案的当事人绝大多数都达成和解协议并在裁定书送达前实际履行或按调解协议约定履行,无申请强制执行调解书的情况。一旦裁判,判决赔偿数额往往较高。

  二、企业防范知识产权风险提示

  (一)著作权风险防范。树立尊重原创的良好意识,事先审核是否存在侵害他人著作权的风险,积极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著作权使用费。对自身原创作品及时进行版权登记,灵活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如电子数据认证、时间戳等固定作品来源及创作时间。

  (二)专利权风险防范。自主研发及合作研发过程中合理约定研发成果的权利归属,对研发记录进行定期存档和整理;引进技术前应全面论证,技术实施前充分检索分析,确保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经过法律审查等明确权利状态后,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

  (三)商标权风险防范。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杜绝傍名牌、搭便车,强化合法合规经营意识,拒绝销售“三无产品”;尽早注册商标,定期对商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掌握注册商标核准适用范围;建立商标信息管理台账,对可能侵犯自身商标权的情况进行监测及时采取维权措施。

  (四)植物新品种权风险防范。从育种实际出发,构建植物新品种权与商业秘密双层品种权保护体系。受托制种企业应当审查品种权状态,对委托制种行为的合法性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注意对制种全过程进行记录存档,杜绝擅自扩大生产繁殖规模,私自截留、私繁滥制、盗取亲本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延伸司法审判职能,提供优质知识产权服务

  (一)坚持严格保护,有效激励创新。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知识产权刑事犯罪,准确适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政策,正确适用知识产权民事证据规则,提高知识产权审判质量和效率。加大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保护工作,努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法庭“三合一”审判机制的优势,妥善处理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的调查取证、证据审查、侵权判定、责任承担等处理标准与司法裁判标准相一致。充分发挥行为保全、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的作用,正确审查当事人的保全申请,合理平衡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利益。

  (三)完善诉讼程序,提高审判质效。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方便当事人和律师参与诉讼,全面提高审判效率。扎实推进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简化类案审理程序,加强诉调对接,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探索建立部分知识产权案件诉前调解机制,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实质化解。

  主持人:

  感谢张茜庭长的发布,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甘肃法制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兰州市下一步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什么具体的规划和举措?

  陈贤普:

  首先感谢大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关心、关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一是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保护和协同保护的实施方案,发挥好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暨强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协同配合,纵深推进各领域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环节,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各种手段,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二是健全完善保护工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推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保护机制,发挥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建立完善司法审判、行政执法、行刑衔接、智库支持协同保护机制。启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健全兰州市12315举报投诉平台直通“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站”,完善知识产权多元纠纷化解机制。

  三是压紧压实知识产权保护常态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日常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逐步实现监管常态化。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部门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充分发挥检查考核“指挥棒”作用。

  四是巩固强化知识产权领域监管。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强化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监管,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抢注行为。通过建立“重点品牌保护名录”“涉外企业名录”,完善涉外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通过指导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型企业、老字号企业建立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完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知识产权保护。

  五是扩大知识产权保护对外合作。建立兰州—西宁、兰州—白银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对接机制,支持与兰西、兰白城市群市(州)县(区)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会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谢谢!  

  中国妇女报记者:请从司法审判工作角度谈谈我市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如何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张茜:

  首先,企业应树立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意识。我们对知识产权严格保护的目的就是激励创新。在实现技术创新后及时进行著作权登记、申请专利等方式将知识产权予以固定,构建多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知识产权维权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如电子数据认证、时间戳等固定证据,合法高效维护权利。

  其次,企业应当树立尊重产权、诚信经营的理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依规经过权利人授权取得他人知识产权,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强化合法合规经营意识,避免知识产权风险。

  总之,良好的法治环境就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希望市场经营主体都能遵守法律、恪守诚信,让我们共同营造尊重产权、诚实守信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兰州市在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兰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主任保先财  

  保先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专利转移转化方面,存在着高校院所专利成果“转化难”和中小企业专利技术“获取难”的“两难”问题。为了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推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加快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与兰州工业研究院共建“兰州知识产权转化交易中心”,从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共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开展科技创新交流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合作,为专利技术转化、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系统化、全流程、综合性服务。

  二是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以项目建设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切实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支持建设的兰州大学、中科院西北生态院、甘肃远效科技有限公司专利转化平台项目获得省级知识产权计划项目立项,各支持项目经费70万元。在省知识产权局统筹下搭建大学、院所、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四位一体”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实施集群,即兰州大学在高校领域、中科院西北生态院在科研院所领域、兰州工业研究院在政府职能部门领域、甘肃远效科技在社会层面共同搭建区域专利技术转化服务平台,大力促进中小企业与专利权人之间、专利技术项目与金融资本之间的有效对接,加速我市专利技术的运用、转移和产业化。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的实施,探索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专利开放许可是《专利法》第四次修改创设的新制度,是简便快捷的“一对多”许可方式,有助于促进供需对接、提升谈判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专利转化运用提供了新途径、新模式。今年我市将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平稳起步、逐步运行,贯彻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有效提升专利转化成效。继续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推动专利产业化项目发展,组织实施2023年度知识产权计划项目,培育我市高价值专利数量稳步增长,推动专利成果在中小企业转化运用。整合市场优势资源配置,推动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支持兰州大学、中科院西北生态院、兰州工业研究院、甘肃远郊科技等建设全方位、高品质、综合性的区域专利转化运用平台,建设运营好“兰州知识产权转化交易中心”,促进兰州地区知识产权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市场监管局网站知识产权强市专栏长期向社会征集专利技术需求和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信息资料,通过网站宣传、专场推介、项目路演、展会对接等形式多措并举,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助力兰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兰州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兰州市乃至甘肃省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工作相较于其他省有何特色?

  张茜:

  工作有力度。兰州法院系统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贯彻“司法主导、严格保护、分类施策、比例协调”的司法保护政策,助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成果保护,提高科技竞争能力。二是加强著作权权利保护,促进文化产业繁荣。三是加强商标权保护,推动品牌经济发展。

  工作有特色。全方位加强沟通协作,积极参与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从机制建设与工作衔接两个维度,自觉将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融入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大局。强化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衔接,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积极对接“兰白两区”,在兰州新区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和“兰州知识产权法庭巡回审判点”,助力国家级试验区创新发展,实现理论与实务双提升、双促进效果。注重打造精品案例和司法调研,先后5件案例入选全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全国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十佳案例。

  主持人:

  因时间关系,媒体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几位领导的解答。如记者还有问题,下来请联系工作人员。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