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甘肃滑翔伞飞行员创亚洲纪录 珠峰8000米南坳成功飞行20分钟

 2023/05/30/ 08:28 来源:奔流新闻·兰州晨报 记者 张鹏翔 通讯员 李帅鹏

甘肃滑翔伞飞行员创亚洲纪录 珠峰8000米南坳成功飞行20分钟

木子乘滑翔伞飞行中。

攀登雪峰。

木子团队一行登山行进中。

木子在珠峰展示家乡广告。

木子团队一行抵达海拔5364米的珠峰南坡大本营。

  5月18日上午9时许,中国滑翔伞飞行员木子成功从珠穆朗玛峰海拔8000米的南坳,无动力单人滑翔伞起飞,经过20多分钟的飞行,安全降落在海拔5400米的珠峰南坳大本营附近预定区域。此次飞行是珠峰南坡今年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合法滑翔伞飞行,开创了中国人在珠峰飞行滑翔伞的纪录,也是亚洲人首次成功在这一高度进行单人伞飞行。

  记者了解到,木子原名李生涛,是甘肃酒泉市阿克塞人。此次登顶飞越团队中,就有三名甘肃籍人,另两人分别是来自甘肃临夏的国内知名青年探险家汗斯(胡国亨)和庆阳籍的摄影师佐蚂(李帅鹏)。“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今天,恰好是70周年纪念日。”5月29日,返回西藏休整的木子向记者讲述了此次飞越的过程。

  1 从服装设计师到极限达人

  今年38岁的木子,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当了一名服装设计师。2012年,和朋友的一次西藏之旅,让他决定留下来。近十年打拼,他经营起了一家旅游探险公司,还在西藏羊湖创办了“千岛羊湖航空飞行营地”,闲暇之余进行极限挑战。

  现在的木子,是一名户外教练、滑翔伞运动员、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拥有国家职业资格攀岩教练、国家职业资格滑雪教练、国家职业资格山地户外裁判、国家职业资格高级户外指导员等证书。在极限挑战领域,木子曾获得两届冈仁波齐公益环山赛竞技组冠军,两次无氧登顶7546米慕士塔格峰,滑翔伞飞行国内数座5000米、6000米、7000米雪山,创造过6天3次速攀玉珠峰并双人滑翔伞纪录,带领腿部截肢者“独脚潘”速攀哈巴雪山并双人伞飞行。

  作为一名登山者与飞行者,他希望把登山与飞行完美地结合,因此早在几年前就有了从峰顶起飞的计划。

  2 两次登峰,救下遇险外国攀登者

  此次飞行之前,木子拿到了尼泊尔政府颁发的有史以来珠峰第二张飞行许可证。不过,获得正式许可证,意味着就要遵守规定,无法从珠穆朗玛峰的顶峰起飞,而是在不超过海拔8000米的高度起飞。

  不过,此次挑战之路几经波折,20多分钟的飞行,他在尼泊尔用了五个星期的时间才实现。正式起飞前,他在短短两天内就经历了两次后撤,其中一次是为救助一位外国攀登者的生命。

  4月23日,木子团队一行抵达海拔5364米的珠峰南坡大本营,进行了海拔适应及一些基础攀登技能训练。

  由于合适的天气“窗口期”难得,没有时间去做进一步的前期适应,5月14日凌晨3点,木子、汗斯等人从珠峰大本营出发开始登峰,经过7小时的攀登,于14日上午10点多到达海拔5900米的一号营地,下午4点多,抵达二号营地休整。

  “5月16日,我们抵达四号营地,晚8点开始冲顶。攀登到8500米处时,起风了。对包括滑翔伞在内的所有飞行器来说,乱流是很危险的。由于天气不好,我们考虑到安全决定下撤。”木子说。

  5月18日凌晨,木子一行再次开始登峰。攀登到8450米处时,看到马来西亚攀登者Ravi挂在路绳上奄奄一息。当时情况非常紧急,Ravi已经没有氧气储备,不能说话全身颤抖,身边也没有向导。“可能一二十分钟,人就没了。我把备用氧气给了他,放弃登顶的机会,跟向导一起救助他返回C4营地。”木子说。

  3 在8000米的珠峰南坳成功起飞

  随后,木子第三次登上8000米,等待起飞时机。“突然有一阵,风小了,给了我一个间隙。按照飞行许可的要求,我在8000米的珠峰南坳铺开了滑翔伞,成功起飞。”

  据了解,木子使用的是低级别的EN-A伞,当时,他很想借助气流盘升到珠峰顶上去,以弥补未能登顶的遗憾,但是他知道,因为他的飞行,卢卡拉到EBC的所有直升机全部停飞,而更多的生命在等待直升机的救援,所以,为了快速给直升机让出空域,他拉了“大耳朵”消高,最后安全降落在海拔5400米的珠峰南坳大本营附近预定区域。

  “从海拔8000米高度起飞,雪山冰川一览无余,非常震撼。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木子说。

  木子的这次珠峰飞行,创造了中国滑翔伞飞行员的起飞高度纪录。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滑翔伞运动诞生之初至今,成功从8000米起飞的人数也是寥寥。

  “珠峰是世界之巅,攀登珠峰并从珠峰飞下来是我的梦想。下一步,我还会去挑战更多的雪山!”木子说。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张鹏翔 通讯员 李帅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