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三代公路人的传承与坚守
第一代公路人的风里、雨里、泥土路
第二代公路人的机械施工砂石路
第三代公路人的传承之路
佘尕柱
佘小梅
冯淑婷
翻开眼前一本泛黄的相册,“这就是我的父亲——佘尕柱。”佘小梅指着身着白衬衫、红马甲,满脸洋溢着笑容的中年男子说道,“我们一家是三代公路人,父亲修路,我养路,女儿和我一样养护着高速公路。我们家三代人就这样走着彼此走过的路,虽身处不同时代,但却使命相同,这是血脉相承里最大的幸事。”佘小梅满脸自豪。
A 第一代公路人的风里、雨里、泥土路
“20世纪60年代,公路道班的养护工具简陋,手推车一台、铁锹、洋镐、锄头、扫帚各一把、撮箕一个、筛子一张,就是养护工人的全部家当。那时没有养护车,大家每天风里雨里步行上班,从没有人喊苦叫累。”佘小梅回忆起父亲佘尕柱给自己讲的故事。
1965年,22岁的佘尕柱扛起铁锨、洋镐,开始了他的公路养护生涯。最初,他被分配在基层道班,从事养护生产。当时的道班只是一间极其简陋的平房,四周空荡荡,什么也没有,周边没有村庄很偏僻。勉强可以遮风避雨的道班房里住着十来个养路工,照明方式仅是一盏煤油灯,当时煤油是稀缺物,为保证每晚的照明,他们每天都对着手表按时掐灭油灯,以保证下次补给之前的夜晚照明。
那时道路简单,工作却不简单,他们一人管养着两公里路,当时的路面等级是最初的沙砾路面,全凭人拉肩扛的养护方式保障道路的畅通。
上路养护靠走路,带着干粮一出门就是一整天,晴天清扫马路经常是一身土,雨后及时修补路面坑洼和塌方,每次都是一身泥泞,遇到严重的塌方泥石流,工作强度和任务便自然加重,由于劳动工具和养护机械有限,有时一连几天刚清理干净,一场无情的暴雨又摧残得面目全非。
佘尕柱告诉当时还年幼的佘小梅:“有时候看到刚清扫干净的路被再一次堵得面目全非时,内心还是挺崩塌、无助的。但是没办法,干我们这一行就是这样,清了堵、堵了再清。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得把人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上。”也正是如此,一颗爱路护路的种子在年幼的佘小梅心中生根发芽。
由于他在工余之际喜欢钻研电焊,也经常帮助其他同事焊破损的铁锨和洋镐。时间久了他熟练掌握了电焊技能,后来,他被调到工程处参与工程建设,从事着钢筋电焊的工作,并先后参加了“三线建设”……
B 第二代公路人的机械施工砂石路
像是一种使命的接力,1993年,那个从小见证了父亲修路、养路、护路的佘小梅长大后毅然决然地从父亲手里接过这根接力棒,延续和开始了看似普通、却肩负道路保畅重任的养护事业。那年,她只有17岁。
“那时的道班房已搬到了砖瓦或土坯的平房,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养护作业方式也算是解放了劳动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佘小梅说,但机械的加入并没有完全解放养护工的劳动强度,依然还是起早贪黑地工作着。
当养路工难,当女养路工更难。养路工作是一项很苦很累的体力活,夏天顶烈日满身泥土、冬天冒严寒除雪防滑任务艰巨。一年到头在野外劳作,人工炒油砂,清理塌方泥石流,每一项体力活都是对女性的“考验”。夏天接近三十摄氏度的高温下,她和队友们一起炒料,炒料的时候脚底就是滚烫的油砂,难闻的气味,熏得人又晕又恶心,怕晒黑和烫伤大家都捂得严严实实的,一锅料炒下来,已是汗流浃背。即使是这样繁重的工作,她宁肯自己多付出也不喊累。
参加工作多年来,佘小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第二代公路人的使命。2020年8月10日,宕昌境内遭暴雨突袭,宕昌公路段管养的S209线多处路段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道路中断交通受阻。她那几天因身体不舒服正在家休假,接到抢修任务她不顾家人的劝阻,坚决投入到抢险工作中去。由于抢通工作连夜冒雨展开,S209线路段又地处林区,夜里气温下降到了十三四摄氏度,被雨淋湿的她冷得瑟瑟发抖,她一边干活一边不断地鼓励其他同事:“加油干,被堵的车里可能还有老人和孩子呢,早点把路抢通他们安全走了,我们也就安心了。”抢险工作一直持续到11日凌晨2点,当打通半幅道路,受阻车辆和群众安全通过,疲惫不堪的她早已浑身湿透。而这样的场面,不知已是多少次。
她所在养管站养护的国道212线、省道209线共计48公里里程的路段处在宕昌境内高寒地带。一到冬季,只要一下雪,路上就会积雪结冰,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第一个早早赶到站上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第一时间带领养管站其他同志进行除雪防滑作业。2020年2月份正是春运之际,又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连续两天的降雪,造成腊子口路段积雪严重,这条路是迭部县的大拉藏族村落村民去宕昌县城看病、买农用物资和生活用品的一条捷径,看着将近20厘米厚的积雪,她立即组织职工迅速行动展开除雪保畅工作。由于陡坡和弯道积雪比较厚的地方,撒铺融雪剂起不到良好的除雪作用,她就号召同事们用铁锨铲除积雪。手冻僵了放在嘴边用呼出的气暖暖、脚冻得麻木了就在路边使劲地跺跺。
作为一个女人,多年来她把更多的心思和爱奉献给了脚下那条守护了将近30年的路,她凭着赤诚的奉献精神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和站上其他职工团结一致随时奋战在水毁抢修、防滑保畅、路容路貌整修、路面保洁工作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诚实守信的人生准则。多年来她连续多次被陇南公路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于2006年6月荣获甘肃省第六届“甘肃省优秀青年”、2016年3月份荣获甘肃省“三八”红旗手、2017年5月荣获全省公路系统“十佳”养路工、2020年12月荣获第七届甘肃省道德模范等殊誉,荣誉的获得是对她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她在平凡岗位上勤奋工作、埋头苦干的最高褒奖。
C 第三代公路人的传承之路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童年似乎一直在路上。”佘小梅的女儿冯淑婷文静腼腆。或许是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述自己和外公他们那个年代公路人故事的原因,她从小对路就有种熟悉的感觉和莫名的情感。于是毕业后在各类就业考试里她首先选择了与路相关的招聘考试。2022年,25岁的她顺利考入了渭武高速公路运营公司,成为一名高速公路人,成为和外公、母亲一样的公路人。
冯淑婷说,她的记忆里关于路的回忆占据了一大半。让她记得最清楚的是小时候父亲开车跑运输,家里没有人,母亲佘小梅就经常带着她上班,到了作业地点,母亲把她安顿在路边安全地带后,就会和工友们一起开始除草、清除边沟。小孩子总是贪玩的,等待的时间极度漫长。没有玩具的她就一会儿扯扯母亲的干粮袋子,一会儿低下头观察一下正在搬家的蚂蚁,一会儿又跑去母亲身边,有模有样地学着她拔草、拿锨的样子,一会儿又故意捣乱似的大声喊着“妈妈走,妈妈回家”。“那个时候可真调皮,现在长大了、上班了才懂得了母亲的不易: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妈妈给足了我满满的爱与陪伴。”冯淑婷眼含泪光。
二十几年来,她感受着公路发生的巨变。
四五岁时,宕昌县城周边一眼望去还有很多农田,地里种着庄稼,一片荒凉。到十几岁时,一条条国省干线公路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到她二十五岁时,县乡道路几乎被水泥路覆盖、渭武高速、哈达铺火车站运行,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感大大增强,是时代的进步,更是国家的进步。而这一切,正如一代又一代的公路人所愿。
“回想外公和母亲艰苦的付出,他们仅仅就是想把路修好,把路养好,让这条经济枢纽能够畅通。”冯淑婷说,未来如果孩子愿意,也想让孩子继续将这份情缘延续下去。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通讯员 赏玮霞 记者 王思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4月04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公益演出暨捐赠活动在兰举行
- 2023年03月31日【乡村·新关注】临洮县玉井镇:田间农事忙 发展劲头足
- 2022年12月30日银兰高铁中兰段开通运营缘何备受关注
- 2022年09月05日【关注】别样中秋情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