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推进文旅强省建设】其势正成 其时已至 甘肃文旅强省建设系列深度报道之信心篇

 2023/06/19/ 08:0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施秀萍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推进文旅强省建设】

其势正成 其时已至

——甘肃文旅强省建设系列深度报道之信心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一)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美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

  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与深情厚望,为我们发展文旅产业指明了方向,为建设文旅强省坚定了十足信心。

  今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融合以来,省委省政府审定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深化文旅融合的重量级文件,为新时代我省文旅融合发展描绘了蓝图、明确了路径,也夯实了发展根基。

  省委省政府还把文旅产业作为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来培育,成立省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先后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5月26日,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这是自2018年10月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以来,我省召开的第一个关于文化旅游主题的省级会议,在陇原大地吹响了文旅强省建设的号角。

  “文旅强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发力。”何效祖告诉记者,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建设文旅强省的信心与决心,更为文旅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再次强化了大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文旅强省的坚定信心。

(二)

  信心,更来自于厚实的“家底”,这是地处西北的甘肃之幸。

  ——“老天爷”许是偏爱甘肃几分的,像是不小心打翻了手里的调色板,给形似“如意”的甘肃涂抹出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色彩斑斓、独具魅力。

  大漠孤烟、七彩丹霞、祁连冰川、草原花海……地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的甘肃,贯穿8种气候类型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除海洋和岛礁外所有的地形地貌,被誉为“自然生态奇观的博物馆”,曾荣登《孤独星球》“2017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榜首,在《纽约时报》评出的2018年必去的52处胜地中,中国也唯有甘肃上榜。

  ——“老祖宗”也是厚爱甘肃的,在几千年的历史风雨进程中,一路留下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繁若星辰、璀璨多彩。

  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遗址被誉为“城乡革命的前奏曲”;“人文始祖”伏羲在天水“一画开天”,创立古老的华夏文明;秦王朝先祖从陇南山地崛起;甘肃境内,有文物古迹1.7万处、世界文化遗产7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武威白塔寺等文化遗产如颗颗明珠璀璨闪耀……早在20万年前,甘肃境内就有人类生息,先祖们为甘肃留下的大地湾文化、彩陶文化、简牍文化、丝路文化等文化资源交相辉映,其独特性与重要性在全国无与伦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老百姓”更是可爱的,各民族在这里聚居交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间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轩辕黄帝与中医鼻祖岐伯谈医论药,诞生了华夏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周先祖后稷、不窋、鞠陶等在这里教民稼穑,开了先周农耕文化先河;山男民女随时漫起的悠扬“花儿”、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随时开演的皮影戏,是百姓眼里的“网红”;还有兰州太平鼓、武山旋鼓舞、文县傩舞“池哥昼”以及兰州牛肉面、手抓羊肉、酿皮子、灰豆子……穿行在甘肃,或许就与那遥远的历史文化印记不期而遇,与老百姓千年延续的热腾腾的生活撞个满怀。

  ——“老前辈”的钟爱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步伐里,为甘肃留下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和精彩绽放的现代文化。

  甘肃,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经过和战斗过的最后一个省份,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和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美轮美奂,享誉国内外;《读者》畅销40余年,陪伴几代人成长……

(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甘肃,建设文旅强省的坚定信心,还来自不曾虚度的年华与过往。

  25%以上、29%以上——这是2017年至2019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的年均增速;

  105%和112%——这是今年前4个月,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的同比增长,两项数据分别达7148.2万人次和398.8亿元;

  138.8%和142.7%——这是今年“五一”假期,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的同比增长,两项数据则分别达2030万人次和109亿元。

  “这显示出我省文旅产业发展的体量在不断壮大。”何效祖告诉记者,这从一个角度说明我省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预示着文旅产业可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甘肃文旅正在积蓄信心与力量,以厚积薄发态势,阔步走在“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道路上。

  近年来,我省文旅系统多措并举、多元发力,为今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方面,以日趋多元的景区景点彰显甘肃风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A级景区443家,其中5A级7家、4A级133家;国家级非遗项目83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0个。

  另一方面,以愈加丰富的旅游业态提升陇原魅力。依托我省丰沛文旅资源,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城市休闲、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度假康养、旅居康养、田园康养等日趋火热,自驾游、户外赛、亲子游方兴未艾,其中,敦煌夜市、兰州老街等5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已成为旅游热点。

  同时,以日益升温的亮丽名片叫响文旅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无论是之前的敦煌文博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旅游节,还是后来合二为一的“一会一节”,已发展成为我省亮丽名片,被文旅部誉为文旅融合典范。此外,省文旅系统或通过持续开展“丰收了·游甘肃”“环西部火车游”等一系列活动,或通过专题推介、或巧借各大平台,讲好甘肃文旅故事,传播甘肃文旅声音,不断扩大甘肃文旅“朋友圈”,在引客入流、品牌打造、效益增收、客发增量和服务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让“交响丝路·如意甘肃”走向广阔世界。

  “建设文旅强省,已是天时、地利、人和。”何效祖表示,我们有“底气十足、成竹在胸”的信心,也有“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决心,更有“心无旁骛、决胜千里”的恒心,“未来,见心见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