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2023(癸卯)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伏羲庆典之民俗文化

 2023/06/23/ 08:3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军红

【2023(癸卯)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

【伏羲庆典】

伏羲庆典之民俗文化

伏羲画像 资料图

  文\王军红

  天水西关伏羲庙是明代专门为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所建的宫廷式建筑群。根据史料记载,祭祀伏羲自秦人始。“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设鄜畤。”后经历朝历代,相沿成习,从未间断。上千年来,祭祀伏羲形成的民俗文化也成为古城基因,融入古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之中,并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天水人。

  俗话说“爷庙对戏楼”,戏楼往往和庙宇相对。民俗文化中大戏是表演给人宗爷伏羲看的。众所周知,伏羲实际上代表着一个时代,也是一个部落群体的称号,由于生活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载,后世人们对“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氏当时生活状况并不了解。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中记载了伏羲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历代都把伏羲作为人文始祖而祭祀、纪念。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伏羲是对中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远古先祖,后世对伏羲氏的十四项重大功德形成普遍认同。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是伏羲的诞辰日,因而民间祭祀伏羲时间定在这一天,保持上香拜祀,艾灸治病等习俗。只有正月十六朝拜了伏羲,天水人才算过完了年。

  天水民间以正月十六为伏羲诞辰,在正月十三至十八,伏羲庙要举办为期五天的庙会,正月十五晚上,当地老百姓都要争着抢着到庙里来,当晚庙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水泄不通。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院中的六十四棵柏树,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运行规律,每年有一棵喜神树为人间轮流消灾治病,这种民俗活动叫“迎喜神”。

  晚清以来,一些潜心苦读的学子,期望开科高中,在科考前,借住这里,身感始祖文气,静修苦读,得以开化启悟,以便中考夺魁。此风当时颇为盛行。能入住伏羲庙,近距离感受伏羲氏创世的功德,是上苍对秦州学子特殊的眷顾。试想,天地寂静,明月之下的古庙,影随月动,柏叶斑驳,风声摇动铃铛,月光惊醒鸟雀,窗棂上,映出一袭青衫苦读的身影。始祖留给天水城几千年历史丰厚的养料,怎能不激发出学子们“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的宏大志向。

  时至今日,天水人每逢阴历初一、十五,前来伏羲庙的人尤其多。从侧门轻轻进入先天殿拜谒。低头祈愿完毕,抬头时,磬声悠悠响起,便完成了所谓“天人合一”整个过程。这个时候,无论什么人、什么身份,所求什么事,心中的神圣感都是一样的。而完成了这一仪式,心头压力放下,浑身轻松。

  每年公历6月22日,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齐聚天水西关伏羲庙。以虔敬之心聆听祭文,屏息静气观看乐舞。之后步入庙内,瞻仰伏羲氏圣容,感念伏羲氏功德。心中升腾起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今天全力打造伏羲文化,擦亮伏羲文化品牌之际,“伏羲文化旅游节”成为宣传伏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太昊伏羲祭典也被列入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时移世易,千百年来,祭拜伏羲的风俗只是在形式上发生变化,而不变的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慎终追远,虔诚恭敬之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