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强信心 稳经济 促发展】西北首个零碳供电所长啥样——国网平凉供电公司米祥仁供电所领跑减碳新赛道扫描

 2023/07/05/ 08:4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左玉丽 王占东 曹立萍

【强信心 稳经济 促发展】

西北首个零碳供电所长啥样

——国网平凉供电公司米祥仁供电所领跑减碳新赛道扫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左玉丽 王占东 曹立萍

  今年5月底,一套发电容量35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在国网平凉供电公司米祥仁供电所楼顶并网发电,满足了全所办公用电。

  这一举措,让米祥仁供电所成为西北首个通过碳中和认证的“零碳”供电所。

  “零碳”供电所长啥样?

  当记者走进米祥仁供电所,浓郁的减碳氛围迎面而来——

  “您现在看到的是‘碳服务营业厅智能终端系统’,分‘个人碳用户’‘企业碳用户’‘一碳究竟’三个页面。”在碳服务营业厅智能终端系统大屏前,供电所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解;

  “公交出行可自拍,上传活动获得碳币;逛街自备环保袋,选购低碳产品,杜绝资源浪费的碳币;垃圾投放需分类,保护环境美十分;举手投足间积攒了这么多的碳币,快到碳普惠商城兑换奖励……”碳服务营业厅宣传大屏上,循环播放着低碳有奖的宣传片;

  “这是碳排放评估设备之一,我们基于CCUS技术,在工厂烟囱顶端捕集二氧化碳,为企业在碳资产管理、降低碳排放等方面提供科学建议和依据。”在低碳数智沙盘前,工作人员深入浅出地讲着碳服务的来龙去脉;

  ……

  近年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紧盯“双碳”目标,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甘肃经验。米祥仁供电所作为创新示范窗口,创造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全面启动。米祥仁供电所促成平凉静宁晨发光电有限责任公司与新加坡BITGREEN公司签署完成《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I-REC)项目购买协议》,将平凉静宁晨发光电有限责任公司62.3万千瓦时上网电量形成的碳资产出售,抵消二氧化碳排放约486吨,获得623张国际绿证(I-REC资产)。这是甘肃首笔国际绿色碳交易。

  “企业在获得新能源发电收益的同时,将其减排的权益开发成‘碳资产’,获得了额外的经济收益,这是新能源发展中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它打通了新能源碳交易项目开发、认证、撮合销售和碳中和抵消的全链条资产管理渠道,不仅体现了可再生能源生态环保价值,也对企业探索绿色发展路径起到助推作用。”国网平凉供电公司总经理冯侃说。

  在“双碳”背景下,碳交易服务必不可少。2021年9月17日,米祥仁供电所成立西北首个碳服务营业厅,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碳资产盘查、碳资产评估与管理、碳配额交易、绿电交易咨询等服务。

  为做好碳服务,2021年底米祥仁供电所30人拿到碳资产管理证书,组建了甘肃省第一支“碳管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并于当年以平凉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为试点,提供了首个碳咨询业务——《碳排放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为企业开展碳资产精细化管理、加快内部设备升级改造、推进清洁能源和电能替代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海螺水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1月,平凉市政府印发《平凉市建设碳普惠制实施方案(试行)》,碳普惠制试点在平凉市落地。

  碳普惠制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个人日常节能减碳行为等小而散的减排项目进行有效量化核算,并赋予一定价值的核证机制。同时配套建立起以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引导全社会低碳减排。

  2022年5月13日,米祥仁供电所研发的“低碳崆峒”小程序上线试运行。

  国网平凉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负责人介绍,“低碳崆峒”小程序上线试运行,是平凉市建设西北第一个碳普惠制试点的突破。在崆峒区,人人都可使用该小程序查步数的“积碳币”“兑碳币”等,并可在碳普惠试点商业联盟中兑现奖励。

  几年来,米祥仁供电所协助平凉市3家新能源企业参与自愿核证减排认证注册,为2所建筑开展碳核查,协助挖掘碳资产价值和节能减排,并完成《平凉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案》。

  冯侃介绍,米祥仁供电所在落实“双碳”目标中实现六个“第一”:西北首个经权威认证的“零碳”供电所和“零碳”变电站、西北第一个碳服务营业厅、甘肃省第一笔国际绿色碳交易、西北第一个碳普惠制试点、甘肃省第一支“碳管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均落地实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