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领航启新程 产业崛起谱新篇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白银实践
大地乐章——会宁梯田。
黄河风光。
彭雯
黄河之上,大潮奔涌;多彩白银,长风浩荡。盛夏的铜城,干事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当前,白银市正处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和关键期,资源禀赋、工业基础、交通区位等优势愈加凸显,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产业升级基础坚实,发展活力蓄势跃升,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今年以来,白银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深入开展“产业提质、科技突破、项目攻坚、绿色赋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6.75亿元,增长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0.5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2627元,分别增长2.2%、6.8%。
聚力工业强市 重塑工业辉煌
白银是一座依托铜矿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有色、化工、煤炭、电力、建材等为主导的支柱产业体系。
白银姓“工”,工业是立市之本,更是强市之基。今年,白银市深入开展“强工业行动”推进年活动,筑牢“工业强市”这个“压舱石”,实施主力产业倍增工程、优势产业提升工程、优质企业培育工程、现代园区赋能工程,推动“5+5+X”产业链优化升级。围绕循环化工、新材料、有色稀土、新能源、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生物医药、通道物流、能源储运转化等12条主产业链,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产业园区,着力培育壮大实体经济,重塑白银市工业辉煌。
走进白银有色长通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台拉丝机飞速运转,一条条超微线材生产线秩序井然。作为西北地区经营历史最久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电线电缆企业,2022年该公司实现产值4.26亿元,工业增加值0.35亿元。已建成投产的智能装备用超微线材研发中心建设及产能提升项目,标志着该公司超微线材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甘肃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钒”绿色耦合循环低碳产业项目中钛板块的重要一环——20万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于日前贯通,正式投入试生产。整体项目以钛白粉、磷酸铁锂、全钒液流电池为核心产品。该公司位于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2021年生产钛白粉12.6万吨,实现产值21.2亿元,利税6.2亿,位居甘肃省民营企业25强。
甘肃康视达科技公司位于白银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一家专业从事隐形眼镜及其护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科技型企业,拥有多条国际领先的模具生产线、全自动化隐形眼镜生产线及质量检测设备,能够满足年产1.2亿片彩色隐形眼镜及3000万瓶隐形眼镜护理液的生产需求。
……
有色稀土快速发展,化工产业配套完善,综合能源优势凸显,储能产业增资扩能,绿色发展底色更足。如今,放眼这片工业热土,一家家企业,一条条产业链,正为白银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全国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特色产业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国内聚氨酯产业和含能材料生产基地、全省三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一张张含金量十足的城市名片,是白银几十年的工业发展历程的见证,展现的是白银雄厚的工业实力与底气。
目前,全市共有工业企业260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6户。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1.9%,“十四五”累计增长63.2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十四五”累计增长18.13%,工业贡献了全市生产总值增量的50.85%;市及市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十四五”累计增长37.4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1%,“十四五”累计增长147.8%,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白银因矿设企、因企建市,企业永远是白银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今年以来,白银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三抓三促”行动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补短板、强弱项、求突破,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让企业、群众办事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立白银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工作专班、建立白银市地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流动红旗”评比、创新运用“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模式、成立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设立“白银企业家日”……良好的营商环境一头连着万千企业,一头连着经济成色。种种务实举措背后,是白银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与努力。
挺起工业脊梁,延续工业基因,擦亮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为万千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奋进之路上,白银市正满帆远航。
白银集团超微细电磁线生产线。
枸杞产业助农增收。
聚力科技创新 增添发展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今年以来,白银市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驱动力,坚持把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龙头工程,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上下功夫、在培育发展创新主体上做文章、在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上求突破,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加快兰白“两区”建设是撬动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最大依托,也是促进产业转型的关键之举。近年来,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建设兰白“两区”的主要承载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育企业、兴产业、促发展为主线,着力促进科技和经济、创新和创业融合发展,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人才引育、基础承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步成为推动白银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前不久,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甘肃行活动走进白银,来到位于白银高新区的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实地了解白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纳米磷酸铁锂、生物胶原蛋白肽、凹凸棒石口红……所到之处,处处可见的“高新精尖”设备和产品,让采访团成员感受到了白银市的科技魅力。
成立于2012年的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精神为宗旨,以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构建“创新创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着力打造“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综合体。
甘肃皓天医药、甘肃一德新能源、甘肃青宇新材料等一批科技领先企业,在这里成功孵化;白银康寓信、甘肃瑞德林、甘肃华隆芯等一批快速成长的科技企业,在这里成功培育;集聚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在这里逐渐形成。
坚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在孵企业建成的白银医放疗设备综合检测中心是我省唯一一家大型医疗设备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建成的二氧化碳热泵焓差实验室是全国唯一的空气源热泵专业检测机构;研发的新型聚硫酸酯、光刻胶关键配套材料抗反射层新型材料等项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254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2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6次获得科技部火炬中心优秀(A类)评价,成为2021年度我省唯一一家获得优秀(A类)评价的国家级孵化器。
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聚集资源和能量,激发创新“裂变”,白银高新区不断为激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出新贡献。据数据统计,2022年,白银高新区完成规上企业总产值372.08亿元(含白银公司),同比增长43.58%;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1.45亿元,同比增长11.6%。
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创新要素正在白银不断聚集。
随着今年年初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白银创新中心的挂牌成立,白银市合作共建的研究院和创新中心达到7家;全市在建和投运的孵化器达到10家(国家级1家、省级5家),众创空间22家(国家级2家、省级8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1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92件,技术合同成交额9.04亿元;全市新增数字经济类经营主体955家,累计达到1.1万家;云创空间数字科创园入住创新型企业130家,累计营业额37.33亿元。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不甘人后的白银,正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稳步疾行。
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为白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白银金鱼公园。
光伏发电。
白银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聚力以工谋农 赋能乡村振兴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白银市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建设现代化的关键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农村。
今年以来,白银市紧盯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围绕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构建完善的全产业链,按照“坚持一个理念、围绕两个牵引、实施三大行动、落实五项措施”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的文章,构建“四集群+四片带+N”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推动牛、羊、猪、瓜菜4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为主,重点布局24个乡镇,打造白银市优势肉牛产业集群;以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为主,重点布局35个乡镇,打造白银市优势肉羊产业集群;以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平川区为主,重点布局21个乡镇,打造白银市优势生猪产业集群;以靖远县、白银区、会宁县为主,重点布局31个乡镇,打造白银市优势瓜菜产业集群。
推动文冠果、枸杞、马铃薯、小杂粮4大优势产业片带化发展——以靖远县、景泰县、平川区为主,重点布局9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文冠果产业带;以靖远县、景泰县为主,重点布局14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枸杞产业带;以会宁县为主,重点布局9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马铃薯产业带;以会宁县、平川区为主,重点布局22个乡镇,打造白银特色小杂粮产业带。
推动林果业、黑毛驴、咸水鱼虾、中药材等县域特色产业区域化发展——5个县区打造白银市特色果品(苹果、大枣、香水梨、桃等)产业区;以平川区为主,重点布局3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黑毛驴产业区;以景泰县为主,重点布局8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咸水鱼虾产业区;以会宁县、景泰县、平川区为主,重点布局10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中药材(肉苁蓉、甘草、黄芪、党参等)产业区。
走进景泰县芦阳镇寺梁村的种羊繁育肉羊育肥养殖小区,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圈里,数百只优质羊膘肥体壮。养殖小区占地面积266亩,有标准化羊舍68栋,年出栏量达33万余只,年产值达到4.66亿元,带动农户380余户。
在靖远县东湾镇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的育苗基地,装盘、点籽、覆土等工序在自动化育苗流水生产线上一气呵成。科技加持的生产线日播可达3000盘约30万株苗。
甘肃牛墩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会宁县新添堡乡一家集肉牛养殖、牧草种植、肉牛交易、牛肉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于一体的企业。该公司立足资源优势、深耕肉牛产业,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在当地建立起了集农资供应、免疫检疫、活畜交易、屠宰加工、信息发布、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白银市国家文冠果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位于平川区。在2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里,文冠果育苗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生产加工厂房等建筑正在抓紧建设。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实现年产2500万株优质种苗、加工文冠果籽10万吨、产冠集油2.5万吨、加工文冠果茶叶1000吨的生产能力。
……
目前,全市肉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21.37万头、446.83万只、199.82万头,瓜菜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牛、羊、猪、瓜菜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发挥了主导产业作用;种植文冠果54.78万亩、枸杞30万亩,在全省面积最大、优势突出、前景广阔;种植马铃薯102.18万亩、小杂粮40.54万亩,在全省占有较重分量。全市20个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在加速推进,12家企业全力开展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创建,全市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489家、4092家、7276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白银市以“工”字破题,推进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以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推动白银市由特色农业大市加快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变。广袤乡村涌动着发展的无限希望,农民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信心满满。
聚力文旅深融 打造富民产业
这里,九曲黄河与丝绸之路交汇融合。巧夺天工的黄河石林尽显雄浑气象;法泉寺、五佛石窟、北魏壁画、永泰龟城、鹯阴古渡印证着古丝路的繁荣。
这里,革命精神与工业文明互融互促。三军会师、虎豹激战、西路雄征写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工矿遗址、矿山公园、蒸汽机车、景电工程承载着凤凰铜城辉煌的发展历程。
这里,大漠森林与田园农庄交融共存。“戈壁绿岛”寿鹿山、“雪岭堆银”哈思山、“森林公园”铁木山的峰峦涌翠里,有着大漠孤烟的苍茫意境;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别具一格的田园综合体、宜居宜养的康养小镇,处处彰显着诗情画意的恬淡与超然。
……
白银大地,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异彩纷呈,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交相辉映,文旅资源优势突出、禀赋优越。今年以来,白银市创新“银字号”文旅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多元融合,以超常之举推动文旅产业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
发掘与保护相结合——深度挖掘永泰龟城、索桥古渡等历史遗存和历史资料,沿着历史脉络深度发掘白银文化,实施永泰城址保护利用、明长城墙体及烽火台修缮工程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1个,投入各类保护项目资金1.3亿元。目前,全市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06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均得到较好的保护。编制完成《黄河上游白银段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等规划,制定《永泰城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努力构建文化保护发展的政策体系。
弘扬与传承相结合——设立白银曲子戏展示厅、会宁剪纸艺术馆、景泰刺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非遗传承场所20处。通过“非遗+景区+特色小镇+节庆+展销”等保护发展模式,传承展示白银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建成县级文化馆分馆78个、县级图书馆分馆78个,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会宁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组织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展览60余场次。
发展与利用相结合——以打造沿黄258公里旅游生态长廊为重点,着力推动“农旅、红旅、体旅、工旅”等多业态融合,培育打造了以黄河石林为代表的黄河风情游、以会宁会师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教育游、以白银区“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以白银公司矿山公园和平川陶瓷小镇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游、以华达国家冬运训练基地为代表的冰雪体育运动游。
白银市第五届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白银区第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会宁县第五届乡村旅游节、靖远县文化旅游节、景泰第六届“四月八”民俗文化旅游节、平川区文化旅游节……白银市县区纷纷举办各具特色的文旅节庆活动,推动文旅市场持续升温。
以旅惠农、以农促旅。白银借鉴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乡村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会宁县红军村浓厚的红色文化与浓郁的乡村农家气息相互交融,靖远县水岸三合景区异彩纷呈的体验项目引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大坪凤园花海绿色采摘、特色美食等体验活动让游客们尽情畅游美丽乡村,花村·顾家善琳琅满目的花卉、美味可口的臊子面吸引人们前来体验沉浸式乡村旅游。
白银市始终把发展文旅产业摆在优先位置,扎实推动文旅产业全域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发挥出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和特殊功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截至5月底,白银市累计接待游客969.12万人次,同比增长259.5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02亿元,同比增长503.41%。白银区水川镇荣获“文旅惠农”全国首批专项典型案例,会宁县列入国家“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试点。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白银市将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大力实施“产业提质、科技突破、项目攻坚、绿色赋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坚定信心、笃行不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7月05日胡昌升任振鹤检查第二十九届兰洽会准备工作:精益求精高标准高水平办好兰洽会 全面展示发展成效精准推进招商引资
- 2023年07月04日【相约兰洽 共筑未来】金昌:擦亮营商环境“金名片”
- 2023年07月04日兰洽会主展馆展区布展工作有序进行
- 2023年07月04日兰洽会参会嘉宾有序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