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文明甘肃·好人实践第26期|李兴明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

 2023/08/05 13:48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靓

  为切实发挥“甘肃好人”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拓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覆盖面影响力,省文明办于2022年11月起组织实施了“甘肃好人”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项目建设,旨在推动文明实践由乡村示范点向城区品牌工作室拓展,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兴明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领略工作室情系志愿路,花开满城芳的美德善举。

图片1.jpg

  2023年4月,“甘肃好人”李兴明服务群众类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挂牌成立。工作室致力有思想内涵、有价值导向、有情感温度文明实践方向,紧扣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用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用爱与温暖传递好人精神,形成“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座城”的传播效应,不断刷新铜城文明新高度。

  汇聚爱心 携手前行

  李兴明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坐落在以“德润顺安”著称的白银市水川镇顺安村。走进工作室,便能看到总书记给好人的回信,内容振奋人心。墙面上展示着工作室的好人事迹、队伍建设、项目设置、活动计划,心形logo标识寓意爱之幼苗从心萌发……

图片2.jpg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在李兴明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负责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先后赡养7位老人,并为其中5位老人养老送终,荣登“中国好人榜”。孝善老人李兴明就是一面爱的旗帜,在他的感召下,中国好人张兰萍、张彩宏、甘肃好人崔正春、白银好人刘树军、“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魏公河、全国“最美红十字志愿者”刘运伟、“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高启飞等模范典型先后加入,汇聚、商议、谋划,理论润心、科技富民、雷锋有我、情暖铜城志愿服务团队应需而生。志愿服务启动仪式上,四面队旗迎风而舞,铿锵承诺掷地有声,志愿签名书写初心……

  李兴明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立足群众生产生活最现实关切,围绕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工作目标,聚焦“干什么、怎么干”,切实构建“身边好人+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新格局。

图片3.jpg

  从“心”出发 温暖前行

  一面队旗一份爱。李兴明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所属的每一面志愿服务队队旗都承载着对群众的殷殷关怀、拳拳爱心。

  工作室理论润心志愿服务队立足做群众的贴心人,到实践广场讲、在田间地头唠、进农家小院聊,与群众促膝交谈、听取心声、解忧释惑、鼓舞干劲,村民的烦心事,在他们的谈心聊天中有效化解。还通过巡讲进学校、进机关、进实践所(站)等方式,开展“与榜样同行 向模范致敬”“让身边的雷锋感动你我”等主题活动50余场次。

  情暖铜城志愿服务队着力解决群众的难心事。顺安村没有理发室,群众理发要去几公里外的镇上。面对群众的实际困难,服务队倾情送上“爱心剪”,每月开展活动,志愿者们用微小行动彰显大爱初心。

图片4.jpg

  科技富民志愿服务队由“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魏公河牵头组建,果树怎么剪?肥料如何配?病虫害怎么防?针对村民的种植知识盲点,志愿者们现场示范、手把手教、面对面讲,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区各个乡镇的沟沟岔岔,深受群众欢迎和认可。

  有困难找志愿者,雷锋有我志愿服务队推出“四点半课堂”、爱心接送、邻里守望互助等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便民利民服务200余场次,爱与奉献就是他们最闪亮的名字。

图片5.jpg

  点亮“心”光 逐梦前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向善”深入人心、外化于行。

  社区工作人员李亚丽有理发技艺,知道李兴明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成立的消息后,主动加入工作室旗下情暖铜城志愿服务队,参加爱心理发活动。像李亚丽这样的志愿者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雷锋车队”“爱心公益”“黄河爱心基金”“心连心公益”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积极加入工作室服务团队。免费接送高考考生、捐资助学、无偿献血、扶老助残、环境保护、灾害救援、传统文化弘扬,一幕幕场景、一次次善举、一桩桩暖心事,志愿者们用凡人善举汇聚起爱心暖流,点亮铜城文明星光。

图片6.jpg

  爱心会传播,善意可传递,文明能接力,如何最大限度释放模范效应?李兴明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通过开展“春风润泽 芬芳同行”、观看“花开白银”大型情景歌舞剧等礼遇模范人物活动,树立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让社会更有温度,让好人精神深植人心,让工作室真正成为全区道德典型的孵化基地、服务群众的暖心平台和美德善举的精神家园,不断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