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简牍中国】西北师范大学:让简牍学“冷门”回暖 “绝学”有继

 2023/08/04/ 21:28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杨红丽

简牍文创产品。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杨红丽

  近日,“简牍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西北师范大学。采访团一行在这里看到,一代代西北师大人把汗水和智慧播洒在整理、保护、研究简牍的第一线,在学术征程中孜孜以求探索奋进,不断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简牍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让曾被称为“冷门绝学”的“简牍学”,“冷门”回暖、“绝学”有继,更让千年简牍走出“深闺”,重焕光彩。

微信图片_20230804172233.jpg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展读简班。

  “简,牒也”,“牍,书版也。”在纸张面世之前,智慧的古人就用竹简和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合称作“简牍”。两千多年前的官府文书、书籍图录主要用简牍书写。河西走廊干燥的自然环境,恰好为简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存条件,在甘肃出土的简牍有8万余枚,其中汉简7万余枚,占到全国的82%,因此有“简牍大省”之称。“简牍学”概念伴随着甘肃简牍的发现而诞生,由于研究受众范围小,曾被称为“冷门绝学”。

简牍文创产品。

  如何让这些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简牍文化在青年一代传承推广,一批又一批西北师大人潜心笃志、深耕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集中全校力量 建设简牍学科

  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自1937年起,徐旭生、黄文弼、何士骥、阎文儒、金少英等著名学者相继在此任教,开始关注西北历史文化遗产,简牍学是其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展简牍书法展。

  而早在1995年,西北师范大学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就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6年至1997年,开设简牍学本科课程“简牍学概论”。1997年,《简牍学研究》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2辑。

  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11年出版国内首部面向本科生的教材——《简牍学教程》。2021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2021年12月,甘肃省启动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成为全省重点支持的五个学科之一,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2023年6月,西北师范大学决定成立简牍学交叉中心,集中全校力量建设简牍学科。

刘再聪介绍《简牍学教程》教材。

  拥有丰富的简牍资源,更有保存简牍的自然条件;学校相关研究起步早,教学工作开展早;建有全国唯一的简牍研究院,拥有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秦汉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基地”等高层次平台等,这些无不吸引着学界英才慕名而来。“时至今日,学校简牍学科已拥有一支近50人的学术研究队伍。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队伍中既有张德芳这样的知名学者,也有一些潜力较大、在学术界比较活跃的中青年学者。此外,还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了杨振红等知名简牍学者。”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再聪说。

  千年简牍走出“深闺” 重焕光彩

  2007年8月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成立,担任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甘肃省简牍博物馆成立,担任甘肃省简牍博物馆馆长;2003年以来,担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提起简牍整理工作,就一定要提到张德芳。翻开履历表,可以发现他几乎和简牍打了一辈子交道。“研究简牍30多年,我人生最辉煌美好的时光也是伴随着简牍度过。”张德芳坦言……《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悬泉汉简研究》和《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等著作,凝结了张德芳对简牍独到见解和由衷的热爱。

《简牍学研究》创刊书籍。

  除此之外,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整理出版《肩水金关汉简》(1—5辑)、《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地湾汉简》,完成了《甘肃秦汉简牍集释》丛书。目前在研简牍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20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4项。

  与省文物局签约共建简牍研究院,与甘肃简牍博物馆、瑞典皇家科学院“斯文·赫定基金会”等单位展开了全面合作,整理海外藏简牍资料。与海内外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交流合作,是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简牍学科已经与瑞典斯文·赫定基金会、中国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雅典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开展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简牍文化资源”的角度定位“简牍学”学术覆盖范围,举办“‘简述中国’全国简牍书法大展”“‘简述中国’全国简牍书法论坛论文”等活动,开发简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系列软件,以信息科学技术支持简牍学研究、简牍文化推广和简牍文创产品开发。

微信图片_20230804172432.jpg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展简牍书法展。

  “同时,我们还深度参与悬泉汉简整理,组织西北简牍再整理和20世纪简牍考古资料汇编系列课题;进一步构建简牍学科理论体系;联合全国简牍收藏单位和中国知网,建设简牍学术资源全文检索系统数据库;筹建以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简牍学科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简牍文化认知馆和VR认知虚拟平台,不断提升简牍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刘再聪说。

  为了让千年简牍走出“深闺”重焕光彩,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积极推动简牍书法的教学、创作、理论研究,以及简牍文化的传播推广及社会服务,举办“简述中国 牍懂丝路”简牍书法、文创产品展览,以创意设计赋能传统简牍文化,打造甘肃简牍文化品牌,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简牍、热爱简牍,让简牍文化活起来。

  简牍学科“后继有人”

  依托优势,后继有人,二十年间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蓬勃发展,硕果累累。

  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在人才培养上不仅为甘肃省内各高校及文博单位输送了一批简牍学人才,还培养了沈颂金、张小锋、孙占宇等在全国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简牍学者。为了配合简牍学教学,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研究所教师编撰了《简牍学教程》教材,在校内率先推出以本科生为对象的简牍学教材用书。此书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使西北师大的简牍学教学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程帆娟是西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的一名简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她看来,学校在简牍学方面日趋完备的教学体系让自己受益匪浅。

  “学校将简牍学定义为特色学科,不但面向历史学和文化遗产专业本科生开设简牍学概论等必修、选修课程,还在本科阶段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简牍学公选课,为像我这样对简牍学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和学习的机会。”程帆娟说。

  “从1998年第一届简牍学硕士毕业到今天,西北师大已经向社会输送简牍学研究生70余人。目前,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队伍人数不断壮大、年龄结构更加合理,甘肃简牍研究不仅‘后继有人’,简牍学科的‘甘肃声音’也正在蜚声海内外。”刘再聪表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