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金昌建成全国商品草核心种植区

 2023/08/07/ 15:57 来源:金昌日报 记者 于渊 冯亚杰 屈冰

金昌建成全国商品草核心种植区

  记者 于渊 冯亚杰 屈冰

  2017年,中国畜牧业协会发布了苜蓿干草质量分级标准,将苜蓿干草的等级分为特级、优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金昌生产的苜蓿草中,一级以上的占到70%以上。

  金昌是苜蓿的传统种植区域,近年来,苜蓿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不仅成为全国商品草的核心种植区,也成为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草集散地。

  烈日炙烤,热浪滚滚,在永昌县东寨镇下四坝村,一人多高的苜蓿刚刚顶起紫色花蕾,种植大户张成军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苜蓿。“苜蓿是多年生的蓄根作物,种1年就能连续收7年,每年收割3次,只有浇水、收割、晾晒的时候需要人工,种植成本比较低。按今年的市场收购价每吨2500元计算,我们每亩地的收入就在2000左右。”说起今年的收成,张成军胸有成竹。

  金昌市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充足,加上祁连雪水的滋养,为苜蓿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像张成军这样的苜蓿种植大户,在永昌县东寨、六坝两镇还有很多。随着苜蓿行情持续走高,多家饲料加工企业和饲草企业来到金昌,以流转土地的方式集中连片种植苜蓿。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户紧跟,积极响应,全市苜蓿种植面积稳定在1.3万公顷(20万亩)。

  光有优越的种植环境还不行,好苜蓿三分靠种,七分靠收。为了快速完成收割,张成军请来5台大型自走式割草机同时收割,割草机在田间驰骋穿梭,不时腾起股股烟尘。农机操作手蔡懋龙告诉记者:“作业效率大概在每小时15到16公里。割得好的话,就像这种地块,白天能收割300亩(20公顷),一昼夜大概就是500亩(33公顷)。”

  为了不让好苜蓿折在自己的手里,苜蓿种植户们总结出了相当成熟的收割经验,也诞生了一大批以苜蓿收割为主业的“新农人”和能够提供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机合作社。割草机、翻晒机、打包机、平板车等全流程的高标准机械成为合作社的标配,大大提升了苜蓿草的收割水平,也为苜蓿的商品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张成军告诉说:“以前全永昌县的平板车数量不会超过100辆,有时候眼看着苜蓿要泡雨了,找不到平板车拉运,但是现在平板车多得数不过来,打个电话随叫随到,像我这些草,晒个四五天,立马就能打包拉运。”

  优越的种植环境,高效的收割能力,成就了永昌高品质苜蓿。而如何延长产业链条,把原始的农产品变成高品质的商品,离不开一大批有实力的饲草加工企业。

  收割完的苜蓿在经过三至四天的高温暴晒和一轮人工翻晒之后,就进入打包拉运的环节。 在位于永昌县六坝镇的宝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辆辆满载着牧草的平板车正在排队等待过磅称重,装卸工人将这些来自周边村社的牧草小捆拆包并挑拣干净杂草、杂物,经过流水线的除尘加密处理,使一个个小草捆变成了单个重量达0.45吨的大“魔方”。

  “48个小时内,这些加密包就能到达宁夏和内蒙古等地的高端牧场”。宝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斌说,“我们永昌种植的苜蓿草粗蛋白含量非常高,经过专业的检测机构评估检测,苜蓿综合饲喂价值达到了一级草和优级草的标准。现在行业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中国苜蓿看甘肃,甘肃苜蓿看金昌’,我们跟内蒙古、宁夏的10多家牧场都签订了稳定的供货合同。”

  驱车行驶在312国道东寨、六坝段,随处可见高大宽敞的钢结构拱棚,一个个牧草收储、加工、贸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据统计,目前全市牧草种植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经营主体64家,每年可生产苜蓿干草20万吨。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以苜蓿为主的牧草产业已经成为金昌的特色品牌产业。

  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师尚礼一直关注金昌苜蓿产业的发展,他说:“金昌是全国商品草的核心种植区之一。近几年,金昌苜蓿的集约化程度、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质量都在明显拔高,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金昌苜蓿的亩均产量在0.8吨,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0%。全国市场上有70%的一级草和优级草,都是金昌生产的。金昌对全国奶产业的支撑力度更大。”

  “金昌已成为河西走廊重要的苜蓿贸易集散地,每年经金昌发往全国各地的牧草在40到50万吨之间,其中伊利旗下优然牧业、蒙牛旗下现代牧业、新希望乳业、富源牧业等头部企业都是金昌的老顾客。”甘肃省草产业协会秘书长、金昌市草产业协会会长、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公司总经理贾涪钧深耕牧草产业23年,他是最早在金昌规模化种植苜蓿第一人。他说,“金昌的苜蓿种植、收储、加工能力在全国遥遥领先。尤其是‘永昌苜蓿科技小院’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金昌综合试验站’的顺利落地,将为解决金昌乃至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牧草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