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丨甘肃:简牍绝学“用起来”“热起来”

 2023/08/12/ 10:25 来源:光明日报

  “下午的读简课,你占座了吗?”

  在兰州大学,常能听到同学间这样询问。每周一期的读简课,是同学们争抢的“香饽饽”,一座难求。

  “接触简牍,让我进入了一个更加广袤的学术天地。它的瑰丽、深邃令我着迷……”谈起学简,兰州大学文学院本科生任思行一脸沉醉。

  如今,像任思行这样,爱上简牍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昔日冷门的简牍学,正走出乏人问津的窘境,越来越多被“用起来”,不知不觉已“热起来”。

  甘肃是简牍大省,全国80%的汉简出自这里,出土数量超过8万枚。这些在汉代邮驿、烽燧下沉睡了近两千年的吉光片羽,记录着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的历史风貌。

  但对普通人来说,很多简牍内容晦涩,学术门槛很高。简牍学也因此一度成为“绝学”。

  为了摆脱这一局面,近年来,甘肃采取一系列措施。

  先从简牍保护做起,建立起专业机构。

  2012年,甘肃成立简牍博物馆,这是全国唯一一家省级简牍类专题博物馆。为解决简牍只能保存、无法展示的问题,2019年又开工建设近4万平方米的新馆。

  “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这些珍贵简牍将与公众面对面。”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告诉记者,目前,博物馆利用红外线扫描和高精度拍摄技术,已经实现了简牍管理的数字化。

  “甘肃简牍的整理与研究,需要一支稳定的科研团队。”这是汉简专家的共识。

  如何建立这样的科研团队?在这方面,简牍博物馆和兰州大学各有所长,又都有短板:简牍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简牍馆藏,急需专家助力;兰州大学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古文字学强基班,却缺乏相应的资源。

  甘肃省便将这两家单位“撮合”在一起,馆校合作,互补共赢!2021年8月,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大学文学院联手开办“兰山论简”读简班。

  目前,读简班已举办62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参与简牍学的传承和发展。

  “从不辨简牍为何物,到能读懂悬泉汉简的文字,再到对其反映的社会生活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在读简班这个温暖的家庭里,我们每天都在收获成长和进步。”兰州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强基班的本科生王瑞霖告诉记者。

  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学科的支撑,需要汇聚更多力量。

  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同样实力雄厚,阎文儒、金少英等知名简牍学家相继在此任教,不仅拥有学术期刊《简牍学研究》,《河西考古杂记》《悬泉汉简研究》等优质成果也蜚声学界。

  甘肃省创造条件,全力支持西北师大简牍学争创国家一流学科。

  2021年,成立西北师大简牍研究院;2022年2月,将西北师大简牍学科列入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鼓励学校出台政策,优先支持简牍学重大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

  “通过激发青年教师从事简牍学研究的热情,学校凝聚了学科团队,推动了一流成果的持续产出。”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简牍研究院院长田澍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很多教师参与到海内外瞩目的悬泉汉简整理工作,工作卓有成效。

  “简牍,无论是断章残句还是完整册书,它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光辉思想和灿烂文明。只有让它走向大众,方能更好地凝聚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甘肃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玉萍说。

  为此,今年上半年,甘肃举办了“简述中国”全国简牍书法大展,吸引了全国众多书法爱好者踊跃参与。

  “简牍书写为简牍研究提供了支撑,也极大促进了公众对简牍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大展评审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感慨,“简牍之美,正越来越深入人心!”

  (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原菲 白富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