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甘肃省博惊艳“还原”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 国宝级文物“蓝莲盏”同款文创来了

 2023/08/22/ 08:48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荆雯

【畅享丝路 遇见敦煌——喜迎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省博惊艳“还原”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

国宝级文物“蓝莲盏”同款文创来了

  “琉云璃彩”蓝莲盏。

  “她”是惊艳千年的“蓝莲花”;

  “她”是古法琉璃烧制的主人杯;

  “她”就是经过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3年研发与细节打磨后,终于成功还原的丝路珍宝、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同款文创——“琉云璃彩”蓝莲盏。

  (一)

  “琉云璃彩”蓝莲盏,拥有“冰肌玉骨”的七瓣之莲,莲瓣口沿独特优雅,八瓣莲花托盘平稳支撑,通体莹润清透,触感温润舒适,内外明澈,可观茶色,妥妥一套美轮美奂的主人杯,更是收藏、馈赠的匠心美器。

  当然,它的不凡更来自于它的创意源头——甘肃省博物馆展厅里那只造型华美、完整成套、颜色高贵的莲花形玻璃托盏。

  作为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瑰宝,它状如莲花,一盏一托,通体呈半透明普蓝色。盏身呈七瓣莲花形,托腹壁直外撇呈八边形,外边沿呈八瓣莲花形。托与盏相得益彰,像极了夜幕下一朵绽放的蓝莲花。

  相信每一个与它对视过的人,都会对它过目不忘。虽然这是一套元代的器物,但在现代人眼里,依旧美得不可方物。

  这次,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以这件国宝级文物——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为原型,采用古法琉璃高温烧制,经过二十多道复杂工艺精细制作,不仅让这款美器具有贵气轻奢的质感,而且脱铅处理也保证实用性和饮用安全。外包装还采用原创设计的精美烫金礼盒。

  现在,你终于可以将这一盏惊艳千年的“蓝莲花”带回家了。

  (二)

  中国人自古好茶,“美食不如美器”,对茶具更是颇为讲究。

  茶盏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不断变化。东晋以后出现了一种专用于饮茶的器具——托盏,这种托盏由汉代的耳杯和托盘发展而来,茶盏放在托盏上,避免烫手,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饮茶器具。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加之制瓷业蓬勃发展,瓷质托盏已经有了庞大的粉丝群。哪怕是到了元代,精致的玻璃托盏那也是相当受追捧,所以,当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一经出土,就备受文博界瞩目。

  要知道,玻璃器皿,对于现代老百姓而言虽已司空见惯,然而在古代中国,一般人家可是绝对用不起,那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正儿八经的奢侈品。

  而此次,为何选择用古法琉璃材质还原文物之美?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创意总监吴晓宇说:“这款文创产品我们打磨了3年,用各种材质尝试过,最终我们选择用古法琉璃材质,凸显原文物的古朴气质。”

  我国早期的玻璃多为绿色、淡绿色或白色,南北朝时期,随着外来玻璃的输入,玻璃在造型、质地、工艺上已经出现了变革,可以烧制出光泽鲜艳的玻璃了。元代时还出现了专门给皇家烧造仿玉玻璃器的“瓘玉局”。目前出土的元代玻璃器皿极少,而甘肃省博物馆这套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晶莹剔透、色泽纯正,正是元代玻璃器皿的代表,无愧于国宝称号。

  (三)

  谈到这款文创的研发,吴晓宇说:“这次研发,还有另一个难点,就是托盏的器形,‘莲花形’非常考验工匠对于整体器型比例的把握。上一次打样时,莲花形做得有点瘦长,很不理想,此后又经过反复打磨。”

  据考证,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将莲花造型运用在器具之上。当时中国制造的玻璃器多薄而小,这款蓝莲花器型较大且厚,又极像舶来品。而从托盏的色泽和成分上判断,研究人员认为这托盏极有可能是元代工匠利用进口原料,运用中式审美制造出来的玻璃工艺品。

  经过这次从文物到文创的复刻,已扎根文创设计7年的吴晓宇颇有心得,“我们做文创就是越做越发现文物的精妙之处,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莲花器形,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复刻的,现代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真正完全还原古物之美,这就是文物的珍贵性。我们只希望尽己所能,让现代人更了解这件丝路遗珍,并爱上这一抹惊艳的蓝。”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荆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