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重推】天马来:早期丝路交通

 2023/08/22/ 09:5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进宝

【重推】

天马来:早期丝路交通

酒泉丁家闸十六国时期墓葬壁画《天马图》

万马奔腾 (资料图)

 刘进宝

  考察丝绸之路史,不能不特别关注中原面对西北方向的文化交流通道。汉代镜铭有所谓“宜西北万里富昌长乐”文字,或许体现了西北方向的“万里”行旅与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富有积极意义的关联。

  人们注意到,自汉武帝时代起,这条通道的文化作用,因具有神异特性的“天马”得到突出的历史显现。“天马”,成为体现汉代东西交通史主流动向的文化符号。这也是随笔集《天马来:早期丝路交通》借用“天马”为书题的缘由。

  “马匹进入新疆”与周穆王“八骏”西行

  中原面对西北方向,后来被称作“丝绸之路”的经济与文化交流通道,其实在张骞之前已经存在。远古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从早期陶器、青铜器的器型和纹饰就可以发现有关迹象。西域地区海贝的流入和美玉的输出,都是非常典型的事例。原产于西亚和中亚的一些畜产品,亦可能经由西域地区传入中土。

  严文明先生曾经总结新疆青铜时代以后的历史文化演进。他说:“随着匈奴文化和汉文化影响的加强,新疆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早先是西方的青铜文化带来小麦、绵羊和冶金技术。不久又赶着马匹进入新疆,继续东进转入甘肃等地;甘肃等地的粟和彩陶技术也传入新疆,甚至远播中亚。这种交互传播的情况后来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述周穆王“周行天下”事。出于汲冢的《竹书纪年》也有关于周穆王西征的记载。今本《竹书纪年》卷下写道:“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司马迁在《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也记述:“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命驾八骏之乘”“造父为御”“驰驱千里”,以及“天子西征”“至于西王母之邦”“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等事迹,都可以理解为早期中西交通的见证。应当在西方马匹进入新疆,继续东进传入甘肃等地之后,周穆王西行以“八骏”驰驱千里,实现了中原文化向西的传播。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经万里

  《史记》卷二四《乐书》记载,汉武帝得到西域宝马,曾经兴致勃勃地为“天马来”自作歌诗,欢呼这一盛事。汉武帝歌唱“天马”的歌诗,《汉书》卷六《武帝纪》称《天马之歌》《西极天马之歌》。《史记》卷二四《乐书》写道:“(汉武帝)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据《汉书》卷二二《礼乐志》记载,“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等文句,显示“天马”可以作为远域文化交往之象征的意义。

  “天马”来路的三个空间层次

  汉武帝时代在“西北”方向寻求“神马”,曾经有三种出自不同方位的良马,先后被称作“天马”。起初“得神马渥洼水中”说,屯田敦煌的中原人发现当地野马形态有与内地马种不同的“奇异者”,被称作“神马”“天马”。随后汉武帝接受张骞出使乌孙之后乌孙王所献良马,命名为“天马”。后来又得到更为壮健的大宛国“汗血马”,于是把乌孙马改称为“西极”,将大宛马称为“天马”。

  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标明,渥洼水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乌孙国中心赤谷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什提克,大宛国中心贵山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卡散赛。“天马”所来的三处空间方位,逐次而西。看来,当时人所谓“神马当从西北来”之“西北”,是有越来越遥远的变化的。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王朝出军击破受匈奴控制的楼兰和车师。此后,又以和亲方式巩固了和乌孙的联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汗血马”,汉武帝又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两次西征,扩大了汉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

  “天马”“龙为友”

  汉武帝对于“天马”的歌颂,涉及行天之“龙”。《史记》卷二四《乐书》载录《太一之歌》有“太一贡兮天马下”“今安匹兮龙为友”句。《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作“今安匹,龙为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言天马者乃神龙之类,今天马已来,此龙必至之效也。”

  名将马援曾说:“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马”与“龙”作为“行地”与“行天”体现最优异交通能力的物种相并列。这样的意识应当产生于草原民族特别尊崇马的理念基础之上。秦人注重养马。据《史记》卷五《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在他们的世界中,马是最好的祭品,与“龙”有着某种神秘关系。

  “天马”的军事史意义、交通史意义和文化史意义

  马政开发对于汉王朝军力的增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汉与匈奴军事对比的弱势,首先表现在骑兵的战斗力方面。中原人从草原得到好马,是渊源悠久的民族交往形式。伯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天下之马”的故事,书写了中国古代养马史重要的一页,也可以看作汉武帝时代“天马”追求的历史先声。

  人们自然会注意到,“天马”西来,所经行的正是张骞使团的路径。当时,据说“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赂遗赠送,万里相奉”。新疆罗布泊地区出土汉代锦绣图案中“登高明望四海”的文字,正体现了当时汉文化面对世界的雄阔与胸襟。“天马”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既体现汉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一种标志性符号,又体现着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志向高远、视界雄阔的时代精神。

  “天马徕,从西极”,对于中原社会的文化生活也有积极的作用。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展史》指出:汉代“具有艺术效果的雕塑品,许多被安置在都城长安的宫殿池苑之中。”“至于大型青铜动物雕塑,有武帝得大宛良马后铸造的铜马,立于鲁班门外,并更名为‘金马门’。”来自西域的“西极马”和“天马”,对汉代造型艺术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汉武帝时代到东汉时期,“骏马雕塑都一直以‘天马’为摹写对象,不论是陶塑、木雕还是青铜铸制,也不论是出土于都城所在的西安、洛阳地区,还是河北、甘肃,乃至四川、广西,骏马造型都显示出‘天马’的特征,匹匹都塑造得体态矫健,生动传神”。“天马”以其俊逸雄奇,成为汉代文化风格的典型代表。

  (《天马来:早期丝路交通》,刘进宝主编,王子今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