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天水:凝心聚“绿” 绘出生态建设最靓底色

 2023/08/25/ 11:22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何慧娟

凝心聚“绿” 绘出生态建设最靓底色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慧娟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就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为了不负嘱托,近年来,天水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目标任务,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漫步天水,从路旁小景到万里林海,从潺潺小溪到生态渭河,无论是休闲公园、天水湖畔、南北两山,还是无边沃野、美丽乡村、生态产业,处处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良好生态让宜居宜业可感可及

  初秋时节,明媚阳光下天水藉河风情线的步道上不时有市民经过,迂曲回环的天水湖波光粼粼,湖中荷叶田田美不胜收。

  “推窗见景、开门见绿,有山有水有花草,生活在这儿确实很幸福。”家住秦州区财富公馆的胡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天晚饭后都要带着孙子来天水湖边散步,藉河风情线一期和二期项目的建成,不仅让市民有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也改善了生态环境,让天水更加美丽宜居。

  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是全民要求,也是全市上下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为此,天水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获得了生态文明带来的“绿色福利”。

  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7月,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90天,优良天数比率89.6%。剔除沙尘天气影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6,PM2.5浓度均值30μg/m3,PM10浓度均值58μg/m3。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今日的天水,山川披上了绿装、河水欢快地流淌,一座座精致的街角公园更是让市民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美好惬意的环境。

  污染防治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

  冬日里的蓝天和暖阳最是让人陶醉,然而,以前每每进入供暖期,因供热燃煤产生的煤烟会遮住蓝天,不仅造成大气污染,也给市民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为了守护住来之不易的“天水蓝”,我市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在加快集中供热设施建设的同时,全面淘汰取缔燃煤小锅炉、小火炉,积极推进城乡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加强施工扬尘、餐饮油烟、汽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今年1月至7月,我市有序推进燃煤锅炉和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10个,到位资金8102万元,麦积华瑞热力、甘谷集中供热、清水东区热源厂、清水西区热源厂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正在安装设备,秦州热源厂、开发区开盛热源厂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基础土建,这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的实施,将使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标准由50mg/m3、300mg/m3、300mg/m3分别降低至10mg/m3、35mg/m3、50mg/m3,这将极大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蓝天白云之下,一河碧水穿城而过,两岸美景入画来。这是当前天水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奋斗的结果。

  河清水绿让乡村更靓生活更美

  “咱这河道整治后,水更清了,看着就舒心。”近日,在秦州区平南镇河道边,村民何苏州禁不住为河道的变化点赞。

  几年前,流经平南镇区的一条小河被随意排放的污水和肆意丢弃的垃圾填满,成了名副其实的黑臭河,河道沿线居住的群众曾被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等问题困扰多年。

  为解决平南镇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秦州区启动实施平南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投入800多万元,对沿街2.2公里大渠进行硬化,清理河道污泥垃圾400多方,定期组织镇村干部及周边群众对河道垃圾、石块、淤泥进行清理清运;投资553万元,新建日处理能力3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站1座,对河道沿线居民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

  “现在干净多了,前几天我还在河里看到有小鱼。”何苏州说,这着实让他感到惊喜。

  平南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实施只是我市开展污水治理、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我市开展7个城区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整市推进87个农村生活污水和61条黑臭水体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及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水质优良比例达100%。

  幸福就在绿水青山间。放眼龙城大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金字招牌”。未来,天水将久久为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城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