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助力乡村振兴:“十大陇药”赚足口碑

 2023/08/28/ 08:24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王兰芳 欧阳海杰

助力乡村振兴:“十大陇药”赚足口碑

  “药材好,药才好。”从中药生态种植基地到中药饮片、中药产品、药食同源产品、中药材集散市场等产业集群的持续规模发展,定西现代中医药种植加工及大健康全产业链已经形成。如今,初具规模的园区化发展推动定西中医药品牌化效益逐步扩大,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民致富的首位特色产业。

  有“里”有“面”论坛干货满满

  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黄芩、款冬花、枸杞作为甘肃道地中药材代表,被誉为“十大陇药”。其中,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甘草在全国的占有量和品质均名列前茅,是最为出名的道地药材,又被誉为甘肃中药材的“五朵金花”。

  “全省现有中药材资源2540种,其中重点中药材品种220余种,占全国76%。”“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220余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当归、板蓝根、党参、大黄、黄芪道地药材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的80%、65%、60%、60%和50%。”

  8月25日,“道地药材助力乡村振兴”论坛上,数字“说话”,“天然药仓”之称再次用一组组数字得以印证,成绩亮眼。

  据介绍,定西已建成西部最大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已保存中药材种子94种3243份,采集野生资源标本4000多份,建立种子繁育基地4.23万亩,种苗繁育基地15.33万亩。

  论坛上,与会专家和嘉宾围绕“道地药材助力乡村振兴”,从中药材质量快检技术及其大数据追溯平台构建、陇药种质创新与生物育种、道地药材价值提升及品牌营销等方面发表了主旨演讲,一条条真知灼见干货满满,内容接地气,不务虚。

  撑起农民增收致富“半壁江山”

  陇西县双泉镇胡家门千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满目葱茏。据了解,该基地共涉及胡家门村和癿羊口村2个村5个社296户农户,建成基地1800亩,辐射带动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

  陇西县柯寨镇张家湾村千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村民郭俊义正在自家黄芪地里拔除杂草、查看药材长势。他家种了20多年药材,以往都是凭经验种,有时种出来的药材品质不太理想。近年来,在县上专业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开始采用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不但药材品质好了,产量也大幅提升,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了。

  据他讲,自家种了18亩黄芪,5亩黄芩,今年长势不错,按一亩好黄芪产量1500斤左右算,一年收入有四五万元。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柯寨镇锚定全镇中药材产业优势特色主导地位,投资145万元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6000亩,“以药兴业”“以药富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

  2023年,陇西县建成500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39个4.2万亩,核心示范基地24个1.55万亩,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8万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24万亩,打造了中医药种植“陇西模式”。

  据了解,截至2023年,定西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18年的160万亩增加至200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到80%以上。在促进群众增收方面,全市50余万户农户中,有33万多户从事中药材种植,据统计,全市农民人均可从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获得收入214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5%,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记者在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采访了解到,“药博会”盛名之下,这里的中药材交易量与日俱增,除了线下交易,2018年建成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运用全新的“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模式,实现“农户不出门,药材销八方”,让中药材流通实现“一键交易、一键融资、一键溯源”。目前,交易中心交易的中药材产品有黄芪、党参、当归、甘草、款冬花、红芪等44个品种,日交易额500至1000万元。

  据了解,全省已建成中药材GAP基地8个、无公害基地7个。23个品种获得地理标志认证、6个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中药材主产区建立了产地环境监测、生产加工技术、营养品质评价和质量安全监测四大体系,道地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和品质保障得以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甘肃省将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发挥甘肃道地药材资源优势,通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育发展中药材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中药材产业集群,推动甘肃道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生态化、集聚化发展,力争2025年把中药材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王兰芳 欧阳海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