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甘版图书】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范式

 2023/08/29/ 09:1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马吉庆

【甘版图书】

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范式

  马吉庆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丝绸之路”这个概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及其对于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意思呢?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首要的前提就是交通。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各民族,都在不断地发明和改进交通工具,探索交通路线。经过千百年,在欧亚大陆各个区域之间,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从陆地到海洋,穿过大漠荒原,跨越大江大河,人们走出了一条一条的路,形成了遍布各地的交通网络。

  “丝绸之路”最初指的是汉代从中国长安经过河西走廊、天山脚下进入到中亚、西亚,然后再通往地中海地区的交通道路,也就是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通路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探险家到中国西北边疆进行考察探险,他们在此发现和找到了古代中国与西方交往的许多遗址和遗物,用实物证实和说明了“丝绸之路”的存在和绵延发展。这些探险家们在著作中广泛使用“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把古代东西方贸易所达到的地区,都包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之内。于是,“丝绸之路”就成为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这条陆路通道的总称。

  后来,人们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还把很早就形成的联系欧亚大陆的草原之路,汉代形成、在唐宋时期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交通路线,也都称为“丝绸之路”。还有的学者把东亚的海上交通路线称之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或“东北亚丝绸之路”,把从中国四川、云南经缅甸通往印度的陆上交通称为“西南丝绸之路”。这样,丝绸之路就不是单一的路线,而是遍布欧亚大陆的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丝绸之路最初是因为商贸活动而开辟的,商人们持续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实现了物产的大交换,商品的大交换。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以及丰富精美的物产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西方的香料、玻璃和奇珍异宝也源源不断地被输入到中国。商人们不仅传播着物质文化的成果,还在各民族之间沟通文化信息,成为各民族相互了解和认识的最初渠道。因此,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贸之路,物质交流之路,更是各民族、各文化相遇、接触、交流与融合之路。

  丝绸之路以“丝绸”这种中国有代表性的产品来命名,就是强调中国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特殊意义。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欧亚大陆上,世界性的跨文化贸易和商品流动,实际上在很长时间里是以中国商品为主导的。中国社会强大的生产能力,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丝绸之路首先是中国的物产、中国的物质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

  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而且还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包含着对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正是在丝绸之路上展开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漫长历史中,在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激荡、交融中,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博大精深与灿烂辉煌。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所享有的文化成果,它还通过丝绸之路,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到其他地区,给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以交流互鉴,这才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在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漫长而丰富的丝绸之路史,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奇伟壮丽的文化景观,一个人类文明共生与交融的伟大经验。展示与解读这个巨幅的历史画卷,总结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历史经验,会使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特性与品质的认识,对于中华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内涵的理解,对于面向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展望,均是一种有益的启发和思考。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布尔努瓦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所说的:“研究丝路史,几乎可以说是研究整部世界史,既涉及欧亚大陆,也涉及北非和东非。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瓷器和茶叶的外销,那么它还可以包括美洲大陆。在时间上,它已持续了近25个世纪。”

  《丝路传》正是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对古老的丝绸之路和现代的丝绸之路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阅读本书,就像是一次旅行,从古老到现代,从过去到将来,从商道到文明。

  (《丝路传——一条路的世界文明史》,武斌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