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甘肃教育重点工作巡礼】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凉州区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综述

 2023/08/30/ 09:1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张万栋

  【甘肃教育重点工作巡礼】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凉州区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综述

  张万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武威市凉州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根本追求,着力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补齐师资短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区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局面。

  强化党建引领

  赋能立德树人之“本”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凉州区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确保全区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使“三尺讲台”上始终传递党的声音。同时,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根本,通过专题培训、“夜学课堂”、“三抓三促”行动督导调研、专项督察等多种方式,认真履行教育管理工作职责,着力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今年以来,凉州区教育系统严把政治关、素质关和前置沟通关,通过分期分批短期集中和远程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赴北京、重庆等地观摩学习,以交流经验、互学互评等方式,加强对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并分期分批有计划定点打造党建品牌活动阵地,建设起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党务干部队伍,为各中小学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今年8月,凉州区教育系统共有党组织310个。其中,直属机关党委1个、学校党委7个、党总支44个、党支部258个,党员4345人。党员100人以上的学校设立党委,分设党委书记、校长岗位;党员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学校设立党总支,分设党总支书记、校长岗位;党员50人以下的学校设立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校长“一肩挑”,并在设立支委会的党支部配备专职副书记。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得到全面落实。

  育人之本,重在德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凉州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深入推动全区教育系统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实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计划”,落实三年一轮的思政课教师培训制度,强化思政、德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力度,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成功打造一批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堂、优秀讲义和金牌名师。

  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凉州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严格落实武威市委“三个留足”“三个让路”“三个不能开发”要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资21亿元,划拨教育用地1255亩,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幼儿园25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8940个、园位3735个,“学位园位不足”“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在项目建设中,凉州区统筹谋划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推进现有燃煤锅炉改造,着力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全力抓好绿色校园打造工作,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不断提升。

  今年,凉州区规划总投资5.86亿元,重点实施武威第二十一中学、凉州区职业中专学生住宿楼、实训中心续建项目,凉州区学府路小学、凉州区第十三幼儿园和凉州区职业中专5号实训楼新建项目,凉州区南园学校多功能厅提升及设备购置项目,凉州区武南铁一小等5所学校运动场建设项目,租赁6所小区配建幼儿园开设为公办幼儿园,配套建设校园附属工程。对武威第五中学等5所学校校舍维修改造,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维修校舍面积1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塑胶运动场3.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000个、园位2000个。

  此外,武威第六中学搬迁新校区后采用集中供暖,凉州区职业中专完成集中并网改造,武威第十一中学完成电暖供暖改造,清洁能源供暖面积新增20.35万平方米。目前,凉州区祁连路小学、武威第二十五中学等新建成学校全部采用集中供暖或电供暖,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为做好新时代义务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凉州区教育系统不断科学整合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有效破除城乡学校间、城区校际间在学校发展上的融通壁垒,实现校际优势互补,形成责任共担、合作共建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自2020年10月16日起,凉州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授牌的8个集团学校相继挂牌。各教育集团按照“一校一策”的办法,建立健全组织运行、教师交流、考核评价、教学管理、质量考核、资源共享等各项机制和制度,确保集团正常、良性、高速运行。集团内硬件和软件资源能够人尽其责、物尽其用,做到集团内教育资源优化均衡配置。

  加强队伍建设

  补齐乡村师资短板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高质量的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多年来,凉州区在培养培训、职称评聘、评优选先等方面,积极向乡村教师倾斜,通过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师资培训、依法保障待遇,有力促进了乡村教师专业化成长,极大地调动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特别是近几年,凉州区通过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服务人员选拔等途径,不断充实乡村师资力量。同时,采取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交流支教、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方式,积极引导骨干教师向乡村薄弱学校流动,持续优化乡村师资配置,有效弥补了乡村师资的短板。

  为了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凉州区从提升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入手,严格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为乡村教师落实乡镇工作补贴人均每月200元至600元、生活补助人均每月400元,班主任津贴人均每月300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职称评聘向基层一线倾斜,将基层中小学教师中级、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总体提高5%;投资1.09亿元为乡村教师修建集办公、住宿于一体的周转宿舍和公共租赁住房1911套,进一步改善了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一系列举措,极大提升了乡村教师幸福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今年,通过引进人才、公开招录等形式,凉州区补充教师349名,公开选调248名教师到城区学校工作,选派10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59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全区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同时,依托“名师”工作室、“金钥匙”导师团、“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培训基地”助力乡村教师培训,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专题培训、教育教学示范、观摩与专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此外,从2022年春季开学起,凉州区农村小规模学校校车服务试点项目正式运行。该项目覆盖全区76所农村小规模学校,2096名学生上下学均由校车统一接送。同时,从2022年起,凉州区委、区政府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对校车服务予以补贴。农村小规模学校校车服务试点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减轻了家长接送负担,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的目的。

  落实“双减”工作

  促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凉州区坚持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统筹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校家庭六个维度,双向发力、综合施策,着眼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着力落实“1+X”服务模式,把课后服务办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为学生减负增效,为家长排忧解难,让教育更有温度。

  凉州区教育局在梳理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凉州区中小学课后服务指南十二条》,为学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供工作指引。各学校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工作方案,统筹利用各类资源,组织实施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占比达到99.86%,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占比达到99.99%,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和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同时,全区各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五项管理”要求,按照“1+X”模式,在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的基础上,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音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根据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等情况,各学校科学组建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阅读、科普、娱乐游戏、影片欣赏、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尽最大努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近年来,在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的前提下,凉州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赶超进位”活动,树立学习标杆和帮扶对象,促进城乡、校际间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提升各学校办学质量,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优化教育科研,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今年高考,区属普通高中文史类本科二批及以上上线率77.03%,比上年提高4.79个百分点;理工类本科二批及以上上线率80.84%,比上年提高3.02个百分点。

  新征程,新希望。紧紧围绕“教育强区”建设目标,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眼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凉州区教育系统将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创新建设,继续推进教育优质资源大幅扩容、师资队伍建设大步迈进、教育惠民行动再上台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