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99岁院士任继周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23/09/01/ 08:14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武永明

99岁院士任继周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任继周,男,汉族,192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省教育厅供图

  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组织开展的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8月31日揭晓,今年共评选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99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获此殊荣。

  视力严重下降,腿脚又不便,99岁的任继周活动范围基本上被圈定在方丈之间的书房里。面对一张大投影屏,他每天仍工作6小时,在莽莽草业科学世界之中,他已经徜徉了近80年。

  作为我国草业科学教育专家,任继周建立了现代草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创办了西北第一个草业教学科研机构和第一本学术刊物,建立了第一个草原野外台站,培养了大批草业科学人才……

  他是我国首位草业科学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草业科学奠基人,现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

  他在90多岁高龄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先河,主持编写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他综合提炼出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的发展模式,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他组织设立了6个奖学金项目,累计捐资助学600余万元……

  “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

  生于耕读之家,长于战争年代。19岁那年,体重只有45公斤的任继周以高分报考了前国立中央大学的冷门专业——农学院畜牧系畜牧专业。

  大学时代,他师从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王栋教授,攻读牧草学、草原学,兼习动物营养学。毕业后,经恩师王栋推荐、兽医学家盛彤笙先生邀请,他受聘于兰州国立兽医学院。临行前,王栋专门送了一副对联,上面题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在任继周心里激荡至今。

  初到西北,一间挂着“牧草研究室”牌子的16平方米的实验室,里面有一张办公桌、一盏煤油灯、一个书架、一个单面试验台,这是任继周的全部专业设备。苦寒之中,他和同事们搭建着火热的草原科研事业。

  5月到达兰州,6月他就迫不及待开始外出考察,以每年跑烂一双翻毛皮靴的工作强度,走遍了甘肃和宁夏(那时宁夏属于甘肃省银川地区)的草原和牧区,对全省草原状况进行了初步考察。

  1954年,在海拔3000米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草原的马营沟上立起两顶白色帐篷,任继周的临时住所与做定点观测的实验室就这样落成了,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甘肃天祝草原站,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寒草地改良研究。

  建站初期,任继周每周前3天在兰州教学,后4天到试验站工作。即便如此,他的教学工作从未耽搁。他是公认的优秀教师,“每讲两节课,我备课至少8小时”,甚至在奉命援越离校期间,也高票当选全校唯一一名甘肃省劳动模范。

  20世纪50年代末,任继周提出草原的气候—土壤—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是国际上第一个适用于全世界的草地分类系统。1973年,他带领的学术集体提出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后来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了划破草皮、改良草原的理论与实践,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使当地草原生产能力提高5倍,成为我国大规模改良草原的常规方法之一。

  “为草正名,藏粮于草”

  20世纪70年代,任继周心痛地见证了过度开垦导致的草原退化,草原生态系统不断溃败。他总结教训并提出发展季节畜牧业等理论,创建了有数字化特征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推出了草地临界贮草量、家畜临界减重等学术成果。

  “草原是生态系统,草原的问题出在草原之外。”基于这样的认识,任继周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分为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这一理论目前已被学界广泛接受,草原学由此向草业科学发展。

  从草原到草业,一字之差,却将草地纳入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草业科学的学科框架正式形成,中国草业科学的空白就此填补,我国草原保护与有效利用在日后逐步被提高到战略高度。

  1981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成立。任继周主持承担全国及甘肃省有关草原生态研究课题,研究、收集、整理草原科技情报,培养草原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地科研机构协作,开展学术交流。

  同时,他带领学术团队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沿海滩涂地区,深入开展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不断积累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草地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张掖市临泽县一个5000亩的牧场,因牧场老化负担重,无人管理,任继周如获至宝。他借鉴物理学系统耦合概念,首先提出农业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理论,提出草地农业中不同亚系统间的系统相悖是中国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而不同亚系统间的系统耦合和草地农业系统外延与种植业、林业等系统的耦合是遏制草地退化、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应用这一理论,实现了山地(祁连山)—绿洲(临泽)—荒漠(北部荒漠)系统耦合,试验区产能提高了2.5倍,进一步丰富了草地农业系统理论。如今,草地固碳、保水、调节气候乃至文化传承的功能逐渐被人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让草原上升腾起新的希望。

  “从来草原人,皆向草原老”

  1995年,半生关注草原的任继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头是辽阔草原,一头是三尺讲台,他把从草原获得的知识、智慧与爱播撒在后来者心间。

  在他的带领下,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涌现了全国草业科学领域仅有的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选首批全国20家标杆重点实验室,培育的多个草种品种进入国家级名录,草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草学”一级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先后获得全国排名第1和A+……

  有人跟任继周说:“各地草原站都有您的学生,您办了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他坚定地说:“做学问必须‘教学相长’,把成果运用于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否则,就成了‘书柜子’‘纸篓子’。”

  进入耄耋之年,任继周已无力躬亲参与农业结构改革的实际操作,于是,他从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发展历史起步,逐渐进入农业伦理学思考,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先河,用哲学的终极探索,回应学科的方向问题。2014年秋,在兰州大学逸夫科技馆,“农业伦理学”第一课,90岁高龄的任继周思维敏捷。

  99载的生命跨度,对任继周而言,像草原一般深沉、辽阔,乖谬苦涩与辉煌至荣,他都多次经历。喜爱古诗词的他,偏爱《塞上曲》,他把王昌龄的“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改成“从来草原人,皆向草原老”。

  花开花落自有时,而任继周心中的草原生生不息。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