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大兴调查研究】
科学治理做好新时代农业节水工作
——关于全省农业节水工作的调研建议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关于节水工作的安排,6月中上旬,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和企业家参与,先后到兰州、白银、张掖、金昌4市8个县(区),深入26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蓄供水工程、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等,对全省农业节水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经过多层次了解掌握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调研组认为,我省各级各部门坚持“四水四定”,强化用水总量强度控制,推进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节水体制机制,农业节水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组通过深入调研,围绕全省水网建设、灌区现代化改造、促进高效节水农业、提高农业节水综合效益、健全节水投入保障机制、推进水利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做好我省新时代农业节水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全省水网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
我省是全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大省,总量性、结构性、季节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资源和环境约束仍然趋紧。要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科学论证、依法治水,分级编制水网规划,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一是着力构建骨干水网。构建全省重点河流互联互通的骨干水网,积极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引大济西、引哈济党、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等项目实施,配套实施节水工程,进一步优化区域、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二是不断完善区域水网。坚持“西控、南保、东调、中优”的区域水安全保障格局,提升河西走廊、陇东南、黄河上游等重点区域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及配套、引洮济合、南阳渠提质增效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提升区域水源保障能力。三是巩固提升农村水网。加快农村人饮工程提质升级,通过骨干水源配套、城镇供水管网延伸、中小管网联网升级,提升农村用水安全保障程度。四是加快建设智慧水网。启动建设省级智慧水利平台,统筹推进市县智慧水网建设,构建深度感知、数据融合、智能应用的智慧水网。
二、加大灌区现代化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省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完善,灌区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体系不健全,农业节水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供需水矛盾仍然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一是要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积极开展影响灌区效益发挥、病险严重的骨干灌排工程设施除险加固、配套达标,加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衔接,统筹灌排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形成从水源到田间、从供水到用水、从取水到排水相协调的灌排工程体系。二是严格灌区用水管理。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落实水资源取水许可,推进灌区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节水工程与农机、农艺、生物等措施结合,推广测墒灌溉、保水剂应用、水肥一体化等农技、农艺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三是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加强灌区信息化建设,形成骨干渠系的水量科学调度和合理配水,不断提高灌区工程运行效率和安全监控水平,逐步实现灌区管理和用水调度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四是强化灌排工程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灌区各项管理制度,修订完善不同类型工程管护标准,强化工程运行管护。加大标准化管理典型灌区、泵站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灌排工程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促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
我省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水源保障、灌排设施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国家支持、地方补助、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效节水农业投入机制不够健全,农业节水资金投入仍然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一是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健全管护长效机制,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二是调整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按照“结构调优、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原则,因地制宜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农作物种植模式的优化升级。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高效节水耕作制度,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农作物品种。三是加快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积极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垄膜沟灌、地膜覆盖、耕作保墒等集成节水技术,做到高效节水农业与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相结合,形成田间节水综合技术体系。四是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充分利用戈壁、沙滩、荒漠等不适宜传统耕作的土地,以节地节水节肥为目标,做好国家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无土栽培和集约化畜禽养殖等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超时令的农产品,有效解决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用地矛盾。
四、加快科技创新和平台集成,提高农业节水综合效益
我省节水技术研发力量不足,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弱,缺乏性价比高的灌溉设施和实用性强的技术,农业节水科技创新有待提升。针对这一问题,一是要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农业节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开展农业节水科技创新,特别要注重极限节水、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和高密植作物节水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二是促进成果转化推广。持续提高节约用水技术应用水平,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体系,抓好现有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与推广应用,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三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力、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鼓励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加强节水管理工作。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大装备和新技术应用,运用智能水表等新型节水产品,采取管网输水、专业管理、数字化运营等节水技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产量收益,实现管理节水、效益节水、产量节水。四是加强节水人才培养。支持科研单位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推广农业节水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快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节水人才队伍。
五、健全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
我省节水市场培育相对滞后,从事节水设备研究、生产和管理服务的企业较少,社会团体、合作社和农户参与度不高,市场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针对这一问题,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发行专项债券、财政贴息补贴等途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业节水灌溉、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水资源节约利用、节水标准修订、节水技术装备研发等领域,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业节水项目的资金保障作用。二是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从表彰奖励、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强政策集成,对节水的部分以资金奖励、水权回购、节水设施购置奖补等多种形式给予奖励,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三是拓宽投融资模式。完善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节水领域的相关政策,积极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节水项目优先给予支持,依法合规支持农业节水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一定收益的农业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六、推进水利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节水内生动力
我省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取用水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水资源超载、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全社会节水意识还需要持续强化。针对这一问题,一是要深化水价改革。贯彻落实《甘肃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紧密结合,按照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协同推进原则,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因地制宜补齐短板。二是推进水权交易。建立健全水资源交易制度,规范交易平台建设和运营,实现节约水量跨区域、跨行业流转。鼓励取水权人有偿转让相应取水权,促进用水效率和效益提升。三是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对标国内外节水先进水平,开展国内外合作。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节水技术深度合作交流,推动节水灌溉领域技术与工艺创新。四是强化管理服务。强化相关职能部门在抗旱技术服务、节水技术推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着力构建“县—站—镇—村”的线性管理模式,打牢农业用水终端管理基础。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省情水情教育、节水形势宣传、农业节水知识普及和法律法规解读,引导农民群众增强节水意识,转变用水观念,营造全社会参与节水的良好氛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1月10日甘肃农业节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 2021年03月24日永昌首次奖励农业节水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