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聚焦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三代“敦煌守护神”获得莫高窟保护“杰出贡献奖”

 2023/09/08/ 08:51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高宏梅

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三代“敦煌守护神”获得莫高窟保护“杰出贡献奖”

“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樊锦诗画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7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论坛上为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颁发了杰出贡献奖。该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活动之一。

  与会学者表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非遗保护者“择一事,终一生”

  本届文博会举办13场论坛,大咖云集,名家齐聚。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50多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传承人、政府官员。有决策者、制定者、执行者、传承者,每个环节都是非遗传承必经站点的“港湾”,是此岸到达彼岸的见证者、坚守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五十周年之际,为表彰敦煌研究院、樊锦诗等在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莫高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特为他们颁发杰出贡献奖。

  “择一事,终一生”。简简单单六个字,樊锦诗、常书鸿、段文杰三代敦煌守护者用心血去书写。因为他们深知,他们是什么样,敦煌就是什么样。带着无限的敬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区域办事处代表夏泽翰先生为樊锦诗、常书鸿、段文杰颁发莫高窟保护“杰出贡献奖”。樊锦诗先生、常书鸿先生之外孙崔冬晖、段文杰先生之子段兼善捧着奖牌的那一刻,又是一个未来可期的感人瞬间。

  非遗是无可取代的“奢侈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表示,“中国非遗保护二十年,大致分前十年和后十年两个单元。前十年是中国非遗保护四梁八柱建设时期,后十年是中国非遗保护系统性发展和结构性调整的时期。”在政策引导、体制助力和制度推动“三辆马车”的驱动下,非遗一改“博物馆化”“玻璃罩化”“古物陈列室化”的“高冷范”,在一个个“彭南科”“李意纯”和“李子柒”们的手中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成为国人心中无可取代的“奢侈品”。

  甘肃非遗既有响当当的文创产品,又有顶呱呱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还有121家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非遗经济风生水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坦言,“我们愿意分享甘肃文化遗产保护、世行贷款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建设的经验做法,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跨区域携手发展,倡议共同深入挖掘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涵,在非遗保护、非遗展演、非遗创意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

  世界银行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国际协调员、甘肃世行贷款文化传承创新项目经理艾哈迈德·艾威达对“创意经济”十分看好,“地方政府可以帮助利用文化和创意资产与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作为实现长期发展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加速器。”

  要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

  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化的呈现,总是能调动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国际友人亦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区域办事处代表夏泽翰的话非常暖心,“作为这一遗产的守护者,我们有责任确保它不仅在现代社会中存活,而且能够茁壮成长。”

  非遗要传承,就要建立项目“造血机制”。对这个所有人都期待的长远目标,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十分确定,“非遗项目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靠传承人的文化情怀坚守,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非遗保护要因项目、因地、因时施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对非遗发展提出了设想,“下一步,我建议中国非遗保护在政策引领方面可向三个方向努力:一是向内走,练好内功,把非遗保护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建设得更科学、更高效;二是向边上走,对中国边疆地区的9省45地级市136个县的非遗保护倾斜力量,加强扶持;三是继续向外走,同世界各国非遗保护加强交流,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提供经验。”

  说非遗不如看非遗,有人半生守候,有人呵护有加,当敦煌古乐悠悠奏响、花儿对唱朴实无华、环县皮影亦真亦幻时,参会嘉宾来回奔波的疲倦顿时一扫而空。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非遗,那个无可取代的“奢侈品”真实的模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