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花儿”朵朵向阳开——平凉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见闻

 2023/09/12/ 10:2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田丽媛

“花儿”朵朵向阳开

——平凉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绿意葱茏的校园,焕然一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近年来,平凉市从改善办学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破解“大班大校”“入公办园难”等教育民生难题,优化教育结构布局,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有效推进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狠抓项目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校园建设大气美观,教学设施齐全,体育场配备标准高,孩子非常喜欢。”9月1日,送孩子上学的庄浪县新星学校学生家长陈文军说。

  庄浪县新星学校位于庄浪县西城区,是近日刚启用招生的一所九年制学校。“学校总投资2.86亿元,占地85亩,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去年6月开始施工,今年8月全面建成投用,新增学位2820个,开学前已报名2200多名学生。”庄浪县新星学校筹建处处长韩金平说,学校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附近庄浪实验小学的入学压力。

  2020年以来,平凉市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累计筹措资金18.6亿元,实施各类教育项目1940个,新建改扩建校舍84万平方米,推动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平凉一中新校区、市幼儿园、崆峒区新河湾小学等一批新学校建成投用,全市新增学(园)位29060个,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平凉市投入资金14.98亿元,计划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特殊教育发展和教育强国推进等6类教育项目292个,增补平凉中心城区和县镇中小学学位8985个、幼儿园园位1170个。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215个项目,其中已完工项目83个。

  校际均衡发展 共享温暖阳光

  8月27日下午,平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对2023级一年级新生进行“阳光分班”。学校邀请平凉市教育局干部、市政协委员、区人大代表、新生家长代表,组成监督组对这次“阳光分班”进行全程监督。

  “学校致力于创建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通过实施‘阳光分班’,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班机制,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平凉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董接续表示。

  近年来,平凉市实施了一批城区学校新建项目,城区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消除了超大班额,严格执行小学“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和初中“就近划片、免试直升”招生制度,无条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小学和初中初始年级实行“阳光分班”,全力保障教育公平。

  同时,依托“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市中小学宽带接入率达到100%,通过远程互动课堂形式开展“送教帮扶”,将优质资源推送到边远学校和教学点,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此外,在平凉中心城区先行试点,出台中心城区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通过“强校带弱校”“主校办分校”两种模式开展集团化办学,选派骨干教师到分校任教,分校教师到总校跟岗学习,促进学校之间管理互通、教师互派、教研互联、资源共享、文化共建、质量共进。

  突出素质教育 优化教师队伍

  近日,在崇信县新窑镇后河沟农旅融合示范点,来自新窑镇赤城小学的60多名学生,在思政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农耕知识,体验农耕乐趣。

  “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让大家对乡村振兴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思想认知上,更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赤城小学老师杨晓明介绍。

  如今在平凉市各县区小学,乐器、舞蹈、书法、棋类等社团活动正火热开展,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变得多彩有趣。

  近年来,平凉市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主题和方向,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把“双减”工作巩固提升。

  平凉建立教育部门牵头、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文明我先行·携手共创城”等主题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能力素养。

  此外,严把教师入口关,通过人才引进、特岗教师招聘、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补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今年,平凉市招聘补充优秀教师677名,轮岗交流教师142名,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培训700余人次,师资力量持续加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