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脉走来,冰雪涓流汇聚成浩荡之势
奔腾澎湃的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蜿蜒千里,傍河而居的陇原儿女世代守望着黄河
岁月带走了过往,但留住了根脉
在母亲河两岸,一个个古城、古镇、古村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
成为黄河文化重要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近年来,甘肃省持续加强黄河沿岸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对历史建筑和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
让一度寂寥的“黄河人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华社记者带你飞阅
甘肃永泰古城
河口古镇
龙湾村

修筑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永泰古城
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
400多年来
古城因战争而兴起
又因自然环境的改变而衰落

这是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的永泰古城。永泰古城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当时的军事要塞,因形似金龟,又名“永泰龟城”。古城城围周长1.7公里,高12米,2006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的永泰古城。 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永泰古城由于鸟瞰形如金龟
也被称为“永泰龟城”
是丝绸之路沿线现存的具有代表性而且保护较为完整的明代军事城堡
也是明长城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的永泰古城。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随着2014年古城保护工程开始陆续施工
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军事要塞典范”的古城开始迎来新生
这些年来
保存较为完整的永泰古城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也吸引了不少影视摄制组前来取景拍摄
沉寂的古城再次因黄河文化而绽放新的光彩

河口古镇因河而兴
曾是兰州通向新疆、青海、西藏的重要关卡
也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水路码头


这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黄河北岸的河口古镇。河口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留存商贾码头、战略要塞、交通枢纽等遗迹。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紧邻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的高速公路大桥横跨黄河。 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这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黄河北岸的河口古镇。 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这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黄河北岸的河口古镇。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特殊的地理位置
造就了河口古镇辉煌的过去
古代这里店铺相接,商贾往来云集
驼铃声声不断,茶马互市,很是繁华
而黄河水运的衰落
也给河口带来了落寞与沉寂
近年来,随着河口古镇的整治与开发
古城池、古民居、古码头遗址渐渐“复活”
再次成为黄河边的一抹生机与绿意

黄河流经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的河口古镇。 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这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黄河北岸的河口古镇。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黄河北岸的河口古镇。 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这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黄河北岸河口古镇的城门。 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借助文旅融合发展的契机
河口古镇
2012年12月被核定为全国首批传统村落
2013年9月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在广阔无垠的西北大地上持续绽放着绵延千年的文化魅力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镇龙湾村
滚滚东流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
出现了河水由东向西“倒流”的景象
黄河边
龙湾村的筏子客们轻盈地跃上羊皮筏子
顺水一推
便带着游客漂流于壮阔的黄河之上
欣赏沿岸壮观的石林地貌

这是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镇龙湾村的黄河石林景观。 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这是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镇龙湾村的黄河石林景观。 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这座隐藏在黄河峡谷里的古村已有300多年历史
它背靠着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石林
黄河石林千峰竞奇,峡谷蜿蜒,陡崖凌空
与黄河遥相呼应
形成山环水转、动静结合的自然奇观

这是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镇龙湾村的黄河石林景观。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黄河岸边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镇龙湾村和黄河石林景观。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9月14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普氏野马 放归自然》前往野马更美好的家
- 2023年09月14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樊锦诗:丝路明珠敦煌莫高窟及其现代文化角色
- 2023年09月14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 2023年09月14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28场举办 宣讲敦煌文化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