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兰州新区:兴业富民谱新篇 和美乡村万象新

 2023/09/22/ 08:37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李佳丽 霍鸿宇

精美的手工艺品吸引居民驻足欣赏。

工作人员为居民介绍麦子品种。

小朋友与吉祥物合影留念。本组图片均由记者 罗晋业 摄

  近年来,新区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多个维度,不断提升动力、激发活力,着力打造内外兼修的和美乡村,绘就一幅富民和兴业有机统一、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城镇和乡村有机贯通的具有新区特色的和美乡村画卷。

  聚焦党建引领核心 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近日,新区中川园区华家井村万亩向日葵陆续迎来收获季。

  走进向日葵基地,金灿灿的向日葵顶着饱满的花盘弯下了腰。工人有序间隔开,熟练地割下葵盘,插在茎秆上晾晒,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以来,中川园区在完成粮食种植任务的基础上,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中川镇元山村、华家井村等地种植向日葵1万余亩,花开时吸引上万游客观光打卡。

  如今到了收割期,预计每亩产量270公斤,收入在3700元左右,每年固定解决就业50人。在向日葵采收高峰期,每天吸纳280多人就近务工。

  中川园区推动向日葵、马铃薯、饲草、中药材等产业提品质、扩规模,是新区坚持以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活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

  中川园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据介绍,中川园区积极争取乡村振兴产业扶持资金540万元,整合省级扶持资金,持续推进赖家坡育肥养殖、廖家槽农产品加工、史喇口乡村旅游、平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养殖园建设等项目,村级集体经济自主“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利用空港区位优势,引导村集体经济参与劳务派遣、物业服务、物流配送等社会化服务。中川园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现代种植业,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我们将确保2023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秦川园区确定秦川镇现代农业及机械服务产业片区联合党支部等作为试点,到2024年底,两镇39个行政村“党建联盟+产业联盟”实现全覆盖,形成全区域统筹、各方面联动、多产业融合的农村大党建格局。秦川镇炮台、东川、华家井、铧尖等村紧跟园区化工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充分激发村级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率先发展日化、劳保、种植养殖、冷链配送等村集体经济产业,大力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全面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

  西岔园区突出基层党组织在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中的龙头作用,规范运行漫湾村面粉加工厂和岘子村面条加工厂,预计实现项目年产值60万元以上,谋划建设团庄村蛋鸡标准化养殖和陈家井村榨油坊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从无到有。

  聚焦产业兴旺重点 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新区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优做强。

  中川园区依托空港优势,以玫瑰、大接杏、禾尚头小麦等特色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等优势产业为主导,推动农特产品全链条迭代升级。积极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等资源,引导乡村餐饮民宿集群化发展,围绕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赖家坡玫瑰种植基地和“两山”林区,开发森林人家、山体公园、健康氧吧、星空露营等旅游产品,打造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体验、野外探险、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新业态。

  秦川园区从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入手,聚焦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人才等瓶颈,指导各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全力护航乡村产业发展。据秦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高文全介绍,目前,秦川园区39个行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为超过20.1万元,有33个村收入达到10万元,逐步实现村集体经济“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发展。同时,以“项目拓展型”模式,努力把村办企业做成集体经济实体,引导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发展路子,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基地建设统筹规划,为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据统计,目前,秦川园区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第一阶段2.57万亩已完成建设,第二阶段2.43万亩于9月21日全面开工。

  西岔园区推动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助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减免租金、星级等次评定奖励等措施,充分鼓励农户利用新区周边萌宠乐园、温室大棚采摘园、新区农投推出的小农场、千亩花田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目前,创办农家乐14余家,就近解决就业人员30余人,各村自主谋划建设产业项目实现保留村全覆盖。依托高原夏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深入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秋收时节,甘南青稞“乡愁”产业基地青稞异地繁育喜获丰收,亩产均在700斤以上,部分品种亩产有望达到1000斤,“乡愁”产业的建设解决周边甘南籍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实现甘南青稞异地原种扩繁、品种优化、延伸产业链条,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记者 李佳丽 霍鸿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