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理论】以战略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09/22/ 08:5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杨建毅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以战略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杨建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战略思维彰显的共产党人的思想智慧及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科学的战略谋划、坚定的战略自信和强大的战略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一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战略思维是一种源于实践的重要思维方法,是人们的实践方式在思维中的内化,其重要性体现在它作为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事关社会发展的走向与状态,旨在谋求社会发展的长远与未来。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学会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勇于从事战略实践,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和磨炼,积累战略判断、战略决策、战略实施的经验,从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战略问题,善于运用战略思维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世界形势、中国具体实际的判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策略,从全局和长远上保证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战略问题是事关根本、全局和长远的大问题。只有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把握主动,才能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不断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开阔视野,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以战略性眼光观察和处理问题,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本地本单位情况又了解和把握国情,在原则性问题上坚定立场不动摇,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发展、怎样发展以及发展的程度、结果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做好各项工作的过程中,用战略思维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

  用战略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维护最高利益。要以维护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首要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二是拓展价值维度。在国家维度上,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世界维度上,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本国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两种资源联动起来,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三是突出重点。要抓住和突出重点,善于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科学确定和集中力量完成中心任务。四是统筹兼顾。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可顾此失彼;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可两极分化。五是脚踏实地。用战略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立足当前,也要放眼长远,科学规划每个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六是抓住机遇。要时刻做好准备,在机遇面前多谋善断,担当作为。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作者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