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一城文明风 满目幸福景——平凉市崆峒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2023/10/15/ 07: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魏丽 梁璐

一城文明风 满目幸福景

——平凉市崆峒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魏丽 梁璐

  城市环境风景如画,文明礼让蔚然成风,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如今,崆峒山下,泾水两岸,天蓝、地绿、水清、路畅。以文明为帆,外增“颜值”、内练“气质”,美景抬眼可见,幸福触手可及,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彰显着文明的力量。

  自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崆峒区以平凉市委“3659”发展思路为指导,担当“首善之区、首位发展”使命,强机制、补短板、抓落实、出亮点,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让文明的种子深入人心,让文明创建的成果惠及群众。

  一座城市的追求

  2021年10月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市更新行动的冲锋号吹响,拉开了崆峒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序幕。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创城的核心不是城市,而是市民。”崆峒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涛说。

  秉持这一理念,全区上下同心协力、奋勇争先,文明创建热潮此起彼伏,文明城市的旋律在崆峒大地持续回荡。

  布局“一盘棋”。制定3年一个周期总方案,每年一个主题实施创建行动。2023年,聚焦“1868”工作计划,涉及市容市貌、交通秩序、“五线五箱”、违建临建、人居环境、城市道路畅通、公共设施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民生福祉保障、城乡造林绿化等多个方面,为创建工作找准了坐标、明晰了路径。

  落实“一竿子”。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标测评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领导干部带头“周上街”“进网格”,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狠抓创城各项指标。

  覆盖“一张网”。建强用好29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擦亮泾河新时代文艺小分队、“城市啄木鸟”、“文明红管家”等志愿服务品牌。全区78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6.1万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创城一线,服务时长达26.9万小时,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万余场次。

  一场凝心聚力、积极作为、奋力突破的攻坚之战已然在全城打响。

  全体市民的付出

  “街道两边乱停乱摆的车不见了,原来坑坑洼洼的路也修整平了,每个店面换了门头,做了亮化,我们的小巷有了自己的名字——‘花田小巷’。独自行走在秋色斑斓的小巷中,抖落一天学习带来的疲惫和困倦,轻松惬意。”

  在崆峒区东关街道解放中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晓雯收到了一篇题为《小巷亮起来了》的作文。作者是一位名叫代紫涵的11岁女孩。

  杨晓雯说:“小朋友笔下描写了背街小巷改造带来的变化。这是对我们环境整治工作的肯定。我们希望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也让更多居民获得实惠。”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他们发自内心地支持和参与,已然成为崆峒创城工作的原动力和生命力。

  深入335个包抓片区,9600多名党员干部投身创城一线,示范带动34.8万群众开展创城宣传、志愿服务、城市治理等活动1.9万余场次。

  开展“崆峒好人”“省级道德模范”“文明崆峒·城市之窗”等评选表彰活动和“争做文明有礼崆峒人”“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3150余场次,申报国家和省级文明单位39个,打造了一批思想道德建设品牌。

  建设“三治融合·花田小巷”文明街巷、“德育巷”关爱未成年人创城示范点、“用心守护 逐梦未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街巷、广成学校“七彩人生”等示范点为全区创城工作提供了参考样板。

  发布创城“红黑榜”85期,曝光问题420个,相关责任单位制定详尽的整改计划,确保全区问题整改实现“动态清零”。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各类宣传载体,开展巡回宣讲、宣传3600余场次。崆峒区被省文明委评为2021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优秀县(区)。

  ……

  全城动员,全民参与,崆峒区全体市民的付出凝聚成了创城工作的强大力量。

  共谋幸福的接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随着创建工作的推进,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民生项目相继落地,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在中心城区活力公园,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海绵城市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公园步道脚感舒适,植被绿化布局美观,走在透水铺装的石材上也不必担心雨后积水湿了脚。”市民刘亮说。

  入眼的是城市形象在改变——

  从开展违(危)建临建、农村人居环境到“五线五箱”等整治,从公园游园提升改造到一大批口袋公园建成投用,从老旧小区、三街九巷改造到海绵化城市建设……城市服务短板正在加快补齐,城市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新建和提升改造中心城区道路20余条,2个高速公路出入口改造完成,新建停车场13处,新增停车泊位2.7万个,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免费向社会开放,中心城区交通乱象得到有效治理。

  入心的是城市气质在提升——

  实施重点文旅项目30余项,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相继落成开馆,平凉崆峒民俗戏曲展览馆建成投用;建成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传习所4个、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典型示范点11个;开展全民健身、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4500余场次,惠及群众16万人次。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出城入园,依法取缔烟花爆竹违规销售点,消除辖区黑臭水体,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进一步显现。

  建成投用数字政府运管指挥中心,对10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行“一对一”引领帮办代办;压缩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至60个工作日。

  深化“平安崆峒”建设,推进“雪亮工程”二期建设,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为农民工讨薪1000余万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达99.7%。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双减”,10个教育集团挂牌运行,新建和开办小学2所、幼儿园5所,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水平不断提高。

  建成投用智慧康养平台,部分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医馆、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运行;特困人员、留守儿童等重点对象救济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全区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完成率达100.12%。

  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强化就业创业培训,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国有土地已出售房屋“登记难”问题化解率达到92.94%。

  创建惠民,为幸福“加码”。如今,这场共谋幸福的接力仍在进行。

  站在全新的起点上,崆峒正携着积蓄已久的文明力量,坚守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之初心,开拓创新,奋力奔跑,让城市绽放文明之花,让群众共享文明之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