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乡村行·看振兴】埋头躬耕田野 只为粮丰民富——记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育种专家罗盘

 2023/10/25/ 08:5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张燕茹 通讯员 李建琪

【乡村行·看振兴】

埋头躬耕田野 只为粮丰民富

——记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育种专家罗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通讯员 李建琪

  他,年过六旬,衣着朴素,时常头戴一顶草帽,忙碌在田间地头;

  他,当过民兵、教师、村文书,摆过地摊,当过农民技术员,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一名育种专家;

  他,扎根黄土大塬,潜心钻研农技,引进培育小麦、玉米、油菜、黄豆等优良品种,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他就是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原副主任、退休干部、育种专家罗盘。他先后选育冬小麦、冬油菜新品种20多个,其中通过省级审定、国家登记的品种有11个。选育出的冬小麦、冬油菜优良品种推广到陇东、陇东南地区,面积超过1000万亩,先后荣获甘肃省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和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标兵等荣誉称号。

  扎根黄土大塬 痴情农技推广

  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81年,刚刚回乡务农的罗盘,希望通过农业科技知识,让地里多打粮食、让农民都有饭吃。他开始用自家的10亩地作为试验田,引进小麦、玉米、油菜、黄豆等优良品种,用县里农技部门推广的最新良法经营自家试验田。

  万事开头难。在经营试验田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罗盘就买农业科技书籍自学,向邻近的农科站农业技术员请教,或者到30多公里外的县农技推广站向农业专家学习。

  经过配方施肥、良种良法配套,两年的试验田种下来,罗盘家每亩小麦比别的地多收58公斤、玉米多收108公斤!这个增产效果在当时算是响当当的。

  为培养农村科技人才,1984年3月,中央农业广播学校面向农村招生,罗盘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他从零开始,如饥似渴、起早贪黑地系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4年下来,他记了20多本学习笔记,学完了《土壤肥料学》《植物与植物生理》《遗传及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学》等8门课程,于1987年顺利毕业,成为一名专业的农业工作者。

  这,仅仅是罗盘育种工作的开始。

  1984年3月,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实施“庆阳地区旱塬百万亩冬小麦丰产技术示范”项目,罗盘主动争取,被乡里确定为邓家村农民技术员。他向村民积极宣传项目实施政策和技术措施,进行配方施肥、新品种示范推广、药剂拌种、麦田喷施微肥等试验示范工作,全村小麦产量显著增加。

  1985年,宁县小麦条锈病流行。他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到县农技站向专家请教,在《甘肃农民报》发了篇《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法》,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及早做好防治,并及时联系购买粉锈宁药剂,身背机动喷雾器为本村和邻村麦田进行喷洒。凡是喷施药剂的麦田,均获得丰收,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力量。

  1987年,罗盘被派到盘克乡上庄村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他走访农户,调查摸底,从抓增产技术措施入手,以培肥地力为主,在玉米生产上推广配方施肥、挖窝埋肥、地膜覆盖、撮苗种植,在小麦生产上推广配方施肥、增施农肥、叶面喷肥、选用良种、病虫害防治,并开展小麦品比试验、小麦氮磷配方施肥试验等,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总结完善了多项栽培技术措施。

  4年时间,当地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上庄村户户丰收、家家丰产,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户科学种田意识增强,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善。

  罗盘还翻山越岭,巡回指导盘克、观音、湘乐、金村四乡镇中低产田改造,保障全县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顺利实施。

  1991年,罗盘被推荐到甘肃农业大学进修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周末、节假日都泡在校园的图书馆里,甚至坐在公交车上,他都在看书、研读。最终,他顺利通过了全国的自学考试,取得了甘肃省自学考试办公室、甘肃农业大学的大专文凭。

  “上农大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这次学习让我掌握了更多农业基础知识,为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回想起那段学习经历,罗盘感叹地说,“知识就像雄鹰的翅膀,让我在广阔的农村大舞台上,施展个人的才华。”

  罗盘曾是湘乐镇樊湾村的技术员。1995年,宁县大抓地膜小麦,樊湾村被确定为百亩示范点。由于初次推广,难度较大。罗盘挨家挨户宣传,逐村逐块落实面积,经过人工覆膜、手推机具穴播示范,最终完成了任务。

  樊湾村原村支书闫世军回忆说:“村里原来种植的品种产量不高,抗性不强,小麦一亩地打三四百斤,自从种植了罗盘选育的宁麦1号、宁麦5号、宁麦9号以后,产量显著提高,亩产七八百斤。冬油1号的种植,也让油料作物产量由原来的一百多斤提高到现在的三百多斤。优良品种的种植使村里家家户户有了余粮,村民们已不再为吃饭发愁了。”

  “罗盘在田间做试验非常辛苦,每年四五月份油菜、小麦开花授粉季节,他和村民们一起在地里人工取雄授粉。中午放工时,其他人都回家吃饭休息了,但罗盘顾不上吃饭,依然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记载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情况,他的吃苦耐劳我们都做不到。”樊湾村村民赵虎林告诉记者。

  潜心钻研农技 求实创新育种

  基于对良种重要性的认识,上世纪90年代,罗盘决定立足宁县、立足陇东,试验育种,培育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为了确保培育的良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罗盘在中村镇的邓家村、早胜镇遇村、湘乐镇樊湾村等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土壤条件下租赁土地,设点试验。

  罗盘告诉记者,育种者主要凭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要有一双发现和识别优异株系的慧眼。“育种工作要有悟性,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才是真。”

  他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整理了各种不同来源的117份冬小麦亲本材料,每年配制杂交组合60份,种植杂种各世代材料1000多份,系统选株材料500多份,杂种稳定高代材料60份,优系繁殖材料30份以上。通过川、塬、水、旱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交替选择,最终选育出了一批抗性较强、适应性广、株型紧凑的优良品种。

  ——利用远缘杂交,育成新优品种。多年育种实践,罗盘观察到利用现有种植的小麦品种做亲本杂交,亲缘关系较近,后代选择超亲性状的概率逐渐降低,遵循常规育种法很难选择到抗逆(抗病)、高产品种。

  远缘杂交是突破现有品种抗性不足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寻找小麦近缘野生植物来组配新的杂交组合。于是地埂田边、山腰河滩、子午岭沿线均成为罗盘寻找野生小麦的重要场所。

  2005年10月,他发现并采集到新的野生种质资源材料。又经过三年努力,新发现野生种质小麦近缘植物4种。经过不断试验研究远缘杂交,罗盘成功育成宁矮丰1号、宁麦12、宁麦14、宁麦15、宁麦16等品种。其中宁矮丰1号,秆状抗倒,穗大粒饱,在陕西渭北旱塬冬小麦预备试验中比对照品种晋麦47增产7.69%,排名第2位,后在泾河川区大面积种植。

  有一次,罗盘在早胜镇像往常一样在麦地进行试验时,发现一棵株形怪异、一节一节类似小麦的植株,便推测这是一个小麦的近缘种,可能是节节麦。

  节节麦是小麦育种非常宝贵的资源,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对小麦叶锈、秆锈具有免疫作用。如果利用远缘杂交,可以把节节麦中的有益基因转移到小麦中去,克服或弥补常规育种遗传资源不足的缺点。

  为了弄清节节麦的生长发育特性,记录节节麦准确的开花时间,5月上旬,罗盘每天早晨天刚亮就到达地里,地里露水多,他就在地上铺一个化肥袋子,睡在上面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验证,终于弄清楚了节节麦的开花时间在日出后1小时左右,并摸清了野生节节麦的田间农艺性状、抗逆性及生长发育规律。

  由于常年和小麦打交道,罗盘对小麦品系的鉴定培养出了高度的敏锐性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一走进麦地,好像一株株的麦穗在和我交流,植物是有灵性的,要善于捕捉它们的语言,这也就是育种者的经验积累。”罗盘说道。

  经过20多年的探索研究,罗盘应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创造了大量的种质资源,丰富了育种材料库,破解了现有育种材料优良基因不足,杂交后代抗性差、难选择的问题。

  ——通过雄性不育提高育种效率。传统杂交方法人工去雄授粉效率低,非常麻烦,为此,需要寻找一种速度较快的去雄方法,罗盘曾用“温汤杀雄法”,小麦抽穗后开花前用温水浸泡母本,杀死雄花粉,达到杀雄的目的。

  在亲本圃,父、母本隔行种植,孕穗期用某化学配方药剂在母本行喷施,去雄彻底,能达到很好的杀雄效果,罗盘将该方法总结为“化学药剂杀雄风力授粉法”。这一方法减轻了去雄、授粉的工作量,提高了育种效率。

  此外,他在普通小麦中发现87个小麦雄性不育株,通过测交筛选、回交转育及野生小麦授粉,已成功选育出宁麦17等品种。

  罗盘所研究创造的“温汤杀雄”“药剂杀雄”“父母本间行沟槽种植”“东西行向种植风力授粉”“种子低温窖藏春化调节花期”等多种育种方法,缩短了育种年限,加速了育种进程。

  ——油菜品种选育获标志性成果。2002年,罗盘开始了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

  他先后搜集整理油菜亲本材料65个,应用“白菜型×白菜型”“白菜型×甘蓝型”“白菜型冬×白菜型春”等近缘、远缘方法组合杂交。在油菜育种研究过程中创造总结了“父母本相邻种植”“窖藏移栽”“掐蕾打顶等待花期”“高株弯腰抬头接受花粉”“地膜+拱棚促花期”等育种方法,提高了育种效率。

  科技支撑梦想 成果惠及民众

  罗盘选育的宁麦5号、宁麦9号、宁麦13号先后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宁麦系列小麦被多家种子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累计推广种植500万亩以上,宁麦5号、宁麦9号被原省农牧厅列为良种补贴项目中的主要推广品种。

  宁麦6号2005年6月庆阳市科技局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验收。

  ……

  宁麦系列小麦较好的解决了旱塬区如何提高、协调冬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系;晚熟冬麦区品种如何抵御自然灾害,抗旱、防寒、防春冻和保持田间持续稳定生长的关系;新品种耐瘠薄、抗重茬,在少施肥或缺肥情况下,仍可取得较高的产量,减少了化肥投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油菜品种冬油1号、冬油2号、冬油3号、冬油4号、冬油5号先后通过省级审定。冬油7号、冬油9号、冬油10号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

  冬油系列品种在宁县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在泾川县建立了种子加工厂,开展以育种研究、试验、示范、高产高效栽培、良种繁育为一体的模式,从基地向四周辐射推广,冬油系列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500万亩,对我省冬油菜新品种培育做出了有益探索。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罗盘的全心投入、全情付出。为了完成育种,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科研上。

  育种工作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在田间,以及室内考种、播前种子准备。无论在湘乐镇政府工作期间,还是在县农技中心工作期间,罗盘都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年除春节假期回家外,其余时间不是在田地里观察小麦、油菜,记载不同的数据;就是在室内考种,或分装种子;或整理学术资料、试验总结,准备项目鉴定、验收、审定资料。

  多年的野外观察和育种工作,让罗盘患上了风湿病,只有在太阳暴晒下,才能有所缓解。

  但回顾自己40年来走过的路,罗盘这样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新和奉献,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罗盘几十年埋头躬耕田野,培育良种,只为粮丰民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