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23/10/26/ 15:10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10月26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韩显明,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挂职)何继飞,山东省协作甘肃挂职干部领队、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挂职)马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司一级调研员,礼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薛强,北京科技大学帮扶工作办公室主任,秦安县副县长(挂职)景鹏,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静宁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挂职)孙炳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公共事业部副经理,东乡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毛凯,中国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合作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高明,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甘肃惠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刘惠,共同介绍全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总体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具体要求,聚焦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主线,携手天津市、山东省和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拓展协作渠道,深化协作内涵,完善协作机制,创新协作模式,用好协作资源,全省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呈现出升级加力、提质增效的喜人局面。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韩显明先生,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挂职)何继飞先生,山东省协作甘肃挂职干部领队、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挂职)马伟先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司一级调研员,礼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薛强先生,北京科技大学帮扶工作办公室主任,秦安县副县长(挂职)景鹏先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静宁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挂职)孙炳旭先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公共事业部副经理,东乡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毛凯先生,中国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合作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高明先生,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女士,甘肃惠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刘惠女士,请他们共同介绍全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总体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韩显明先生介绍全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总体情况。

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韩显明

  韩显明: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关心支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协作帮扶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天津市、山东省和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把甘肃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自己的事,真金白银投,倾智倾力扶,为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给予鼎力支持,携手谱写互利共赢新篇章,共同开创合作发展新局面。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继续把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充分发挥协作帮扶的特殊平台作用,以签约项目为引擎推动共建产业园,以产业协作为牵引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以“津甘技工”“鲁甘人力”为品牌推动群众就业增收,以“组团式”帮扶为抓手推动脱贫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全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呈现出升级加力、提质增效的喜人局面。

  第一,在协调对接上有新力度。协作双方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高度重视,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大战略,共话山海情,共绘同心圆,推动协作帮扶工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一是高位推动示范引领。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党政代表团赴天津、山东开展互访,签约项目116个、金额316亿元,目前已落地98个、到位资金43.97亿元。天津、山东党政主要领导和30多家中央单位主要领导先后来我省调研指导,东部结对区也纷纷赴我省协作县区调研对接。二是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将国家层面协议书任务细化分解到相关市州和省直部门,纳入省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责任书》。制定全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2023年度《工作要点》,省直相关部门配套制定人才交流、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招商引资等14个专项工作方案,市县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了上下贯通、分兵把守的责任链条。三是主动对接推动落实。承担协作任务的相关市县带着感恩的心态像“走亲戚”一样,主动到东部结对区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拜访交流。省委宣传部组织《丝路花雨》赴天津、济南、青岛、福州、厦门答谢演出,省文旅厅组织开展与东部文化交流互鉴和旅游客源互送系列文旅推介活动,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主动前往东部协作省市开展对接,互通工作进展,协商解决问题,促进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第二,在产业协作上有新突破。坚持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协作帮扶的着力重点,助力脱贫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是高层次搭建合作平台。以全省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突破年行动”为契机,大抓东西部协作招商,将“津陇共振兴”“鲁企走进甘肃”升级为第29届兰洽会活动内容,邀请460多家企业参加,签约项目121个,总投资188.68亿元,持续引导东部产业向甘肃梯度转移。二是清单化对接协作项目。探索形成“1+3+N”的清单化对接模式,即:以全省招商引资清单为牵引,协作项目需求清单、产业合作目录清单、农产品及食品精深加工清单为依托,市县N个对接模式为补充,新增引导316家东部企业落地、其中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7家,到位投资额46.86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采取协作共建、单独兴建等方式,引导天津、山东两省市同我省每个帮扶县共建产业园79个,超目标任务21个,获评国家级示范园4个、省级12个、市级4个。三是多渠道开展产销对接。探索完善直播带货、平台直销、节会促销等多种东西部协作产销对接模式,天津推广使用消费帮扶服务平台、山东搭建“政府部门+商协会+企业”对接平台,累计开展消费帮扶活动154次,帮助销售我省特色农产品70.25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完成数。中央单位动员干部职工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方式采购脱贫地区农特产品2.71亿元。

  第三,在劳务协作上有新提升。把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帮助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一是发挥品牌优势。持续发挥“津甘技工”“鲁甘人力”劳务协作品牌优势,组织开展系列推介活动,精准对接我省“务工需求清单”和东部“岗位供给清单”,加大“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转力度,帮助15.9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是协议数的5倍。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会同协作省市举办“海河工匠涵养班”“甘肃技能大师齐鲁行”等活动,加强校企、校校合作,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养和送培训上门等方式,举办技能培训班355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6万人次,促使农村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三是强化稳岗就业。组织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1093场次,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开展“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服务。及时落实东西部劳务奖补,优化奖补程序,对跨省就业脱贫劳动力落实600元一次性往返交通补助。积极发挥在东部设立的劳务工作站作用,为外出务工群众提供岗位对接、创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政策咨询等服务,确保输得出、留得住。

  第四,在资金使用上有新加强。东部协作省市和中央单位继续保持投入力度不减,东部协作援助资金32.2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697个,中央定点帮扶资金5.78亿元实施项目432个。一是科学谋划项目。按照津甘、鲁甘“十四五”东西部协作发展规划,指导市县统筹安排资金项目,对接协作区及早编制项目计划,明确产业发展、就业培训、示范村建设等资金规模,加大对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二是突出支持重点。坚持产业优先发展思路,推动协作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聚焦聚力,将60%以上资金用于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土特产”思路,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持续打造兰州高原夏菜、庆阳肉羊、平凉红牛、武威奶产业、陇南“双椒”等特色产业,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三是加强资金监管。修订完善《东西部协作资金管理办法》,按照“谁管资金、谁用项目、谁负主责”的原则,落实各级管理责任,督促市县按程序实施项目、支出资金、评价绩效、管理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在人才交流上有新互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持续加强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力度,促进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一是加强干部人才交流。选派166名挂职干部、2644名专技人才到协作省市学经验、强本领。协作省市选派193名挂职干部、2024名专技人才来我省帮发展、促振兴。借助东西部协作资源举办干部人才培训班887期、培训5.49万人次。二是用好“组团式”帮扶资源。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有企业选派300多名专家和科技人员,东部和省内163所学校、39家医院全部深入重点帮扶县开展工作,同当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东部先进的科研能力、教育理念、医疗技术融入到具体的帮扶工作中。如,天津教育管理团队帮助舟曲一中本科升学率连续两年提升超10%;青岛市医疗队口腔科专家填补了陇南市口腔技术空白。三是落实关心关爱措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年到天津、山东援甘前方工作机构看望慰问援甘帮扶干部。完善挂职干部关心关爱措施,及时帮助援甘干部人才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营造暖心、舒心、安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中推荐援甘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128名,激发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第六,在帮扶领域上有新拓展。不断拓展村村结对、村企结对、村与社会组织等结对关系,持续巩固与福州、厦门经济协作关系,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帮扶体系。一是参与主体不断丰富。引导各类帮扶资源下沉帮扶重心,东部989个企业帮扶我省332个脱贫村、165个社会组织帮扶188个脱贫村,东部1489所学校、211家医院、483个强镇、1140个强村结对帮扶我省2243所学校、289所医院、536个乡镇、1171个村。二是帮扶方式不断创新。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帮助引进各类资金5.97亿元,引进帮扶项目198个。天津打造“爱心地铁卡”等社会捐赠便利场景、建立“专项资金池”,持续提升社会捐赠使用效益;山东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通过联合办学、公益活动、社会捐赠、定点援建等开展帮扶,帮扶效果更精准更直接更有效。三是合作交流不断巩固。自2021年结对关系调整后,临夏州、定西市继续深化与福州市、厦门市的合作,积极探索稳企业、稳就业、促消费、惠民生的新模式。两年多来,厦门、福州企业在临夏、定西新增投资8.48亿元,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农特产品6.88亿元,动员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捐资捐物2332万元,做到了帮扶项目不停、协作企业不走、劳务协作不断,友好合作机制持续走深走实。

  回首过去,我们携手天津市、山东省和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开展协作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协作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必将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上创造更大成绩。我们将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总要求,把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首要位置,把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引导协作帮扶力量持续在引进先进理念、紧缺人才、资金项目、优质企业等方面用情用力,努力推动全省协作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持续推进产业合作。紧盯省领导互访和“津陇共振兴”“鲁企走进甘肃”投资洽谈活动签约项目,加快落实全省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东西部协作产业合作奖补办法,推动议定事项有序落实,引导更多东部企业来我省投资兴业。

  二是持续推进劳务协作。简化程序落实好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助政策,强化与东部省市劳务市场的精准对接,继续加大定点定向有组织输转力度,不断扩大劳务协作成果。

  三是持续推进消费帮扶。抢抓农产品集中上市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东部地区“会展经济”窗口平台,在天津、济南、青岛等东部重点城市集中推介、展示销售以“甘味”品牌为主的农特产品,持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消费帮扶规模实现新突破。

  四是持续推进乡村建设。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携手东部省市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引导参与“和美乡村”创建行动,示范引领脱贫地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持续做好服务保障。紧盯双方议定的协作事项、敲定的帮扶项目,全力做好协调、衔接、联络、服务等保障工作,及时解决工作推进、项目实施、企业入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定下的事项落实好,把引进的项目建设好,确保规定动作做扎实不遗漏,创新工作有特色出亮点。

  最后,再次感谢各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我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关心关注。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韩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请媒体朋友们开始提问。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关键一年。请问津甘两地在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快推动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挂职)何继飞

  何继飞: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天津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抓住天津市深入实施“十项行动”、甘肃省大力开展“三抓三促”行动的发展机遇,聚焦津甘东西部协作座谈会提出的“加强四个协作”“深化四个领域合作交流”重点任务,在产业协作、劳务输转、消费帮扶、社会动员、人才交流等重点方面持续加力,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好了5年过渡期非常关键、非常扎实的一步。

  一是深化产业就业,助力托稳“基本盘”。坚持把产业协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聚力为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榆中百合、宁县金银花、皋兰赤金瓜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持续助力46个津甘共建园区建设,引导73家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入园企业实际投资额达6.49亿元。帮助做大做强“宁远建筑工”“鸳鸯玉雕师”“陇原巧手”等劳务品牌,开展“环县养羊人”“浪花计划”船员培训班等特色技能培训,激发“劳务品牌+技能提升”集聚效应,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培训-就业-增收”联动项目。截至目前,帮助结对地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10.14万人(脱贫劳动力8.21万人),其中2023年新增农村劳动力3.6万人(脱贫劳动力2.89万人)。

  二是深化招商引资,不断积聚“增长点”。多措并举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助力招商引资提速增效。结合甘肃农特产品、风电绿能、文旅康养等优质资源,帮助引进企业175家,实际到位投资总额25.22亿元。成功举办“津陇共振兴”“津企庆阳行”等合作交流活动,合计签订101个合作项目,协议投资额达168.97亿元。全力推动津甘东西部协作座谈会现场签约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推进滨海建投与甘肃建投战略合作项目、武威市“一带一路”津陇共建国际物流通道等重大项目落地。充分发挥企业、商协会、电商、媒体“四个联盟”平台优势,引导东部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民族团结一家亲·百行百业交流行”等行动,今年以来,实现社会动员款物1.46亿元。

  三是深化扩大开放,提振发展“加速度”。着眼天津北方重要港口和甘肃“一带一路”节点的区位优势,持续深化“陆海空宣传、国内外联销、线上下同步”的消费帮扶新思路,不断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着力推动“甘味”农特产品融入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协同举办“津诚所至·协作同甘”产业节、“武山蔬菜博览会”等推介活动,引导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赴甘采销,支持结对县赴津建设特色风情街、“甘味”展销馆,年初以来实现采购、帮助销售农副产品41.16亿元。大力宣传推介甘肃特色文旅资源和产品,助力打响甘南州“香巴拉艺术节”等大型文旅活动;积极撬动金融、旅游等企业带资入村,打造“景村联建”的新业态,协助做好迭部扎尕那、环县故城等旅游景区以及南梁红色旅游线路、八步沙生态帮扶林的提档升级。

  四是深化人文交流,努力提升“软实力”。持续探索深化两地智力协作的有效途径,为结对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年初以来,分批选送1440名优秀专技人才到“富民兴陇”的主战场和最前沿。持续放大“组团式”人才支援成果,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8家医院、23所中学实施“组团式”帮扶,打造了夏河藏族学校“周恩来”班、华池列宁小学等教育品牌;帮助甘南州成立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告别该州没有麻醉质控中心的历史;帮助古浪县人民医院新开展胎儿系统超声筛查,填补了县域内该技术的空白;复制推广天津市网格化、积分制等乡村治理方式,助力打造了香告村、黑力宁巴村、张鳌坡村等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样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深化东西部协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和两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成果,推动津甘协作再上新水平!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鲁甘协作两年多来,在产业发展、劳务输转、消费帮扶、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为甘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请问,山东省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鲁甘协作不断取得成效?

山东省协作甘肃挂职干部领队、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挂职)马伟

  马伟:

  自2021年山东甘肃两省建立全面协作关系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树立“以协作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发挥山东在产业、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优势,对接甘肃在“牛羊菜果薯药”、文旅物流、本土人才培养等领域发展需求,创新开展“七大品牌”行动。

  一是开展“鲁企入甘”产业合作品牌行动,大力培育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把引进企业、项目作为首要任务,督促协作地把东西部协作资金的60%投入到产业合作,连续三年组织开展“鲁企甘肃行”等系列投资洽谈活动,推动“鲁企入甘”“东产西移”。两年多来累计引导落地企业300多家,实际到位投资41.96亿元;共建产业园区33个。其中,今年新增引导落地企业141家,实际到位投资21.64亿元,涉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食品加工等行业领域。探索租赁收益、入股分红、金融保障等八种联农带农模式,形成园区发展、企业盈利、村集体和农户受益的共赢局面。

  二是开展“鲁甘人力”劳务协作品牌行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采取互设劳务工作站、开通就业专列、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措施,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16.4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4.1万人。今年帮助5.81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4.95万人。发挥山东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引进济南“阳光大姐”、蓝翔技校等培训机构10余家,推动山东工业技师学院与培黎职业学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组建鲁甘“工匠联盟”,推行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定向培训等模式,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3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1.9万人次。

  三是开展“甘货入鲁”消费帮扶品牌行动,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发挥山东人口大省和消费市场优势,不断优化“甘货入鲁”产销对接机制,搭建“定西宽粉”京东助农馆等展销体验平台,推动祥宇橄榄油等特色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超市,在山东街市及高校食堂开设河州美食餐厅、兰州牛肉面窗口,引进海尔日日顺等大型物流园区项目,开通定西马铃薯冷链铁海联运专列,持续扩大甘味品牌市场影响力,累计采购、帮助销售甘肃农特产品77.07亿元,今年已帮助销售29.09亿元。

  四是开展“好客山东·如意甘肃”文旅协作品牌行动,不断深化两省交流交融。发挥两省历史厚重、文化多元、黄河一脉、人文相亲的优势,签订《深化甘肃山东文化和旅游业合作发展协议》,建立“引客入甘”机制,推进资源共享、政策互惠、客源互送、宣传互联,开展“山东人陇上游”“甘肃人齐鲁游”双向交流活动,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走进山东,让“沿着黄河遇见海”“中国西北游、起点在兰州”更加深入人心,今年暑期赴甘肃旅游的山东游客突破500万人次。

  五是开展“鲁甘智力”教育协作品牌行动,着力推动本土人才培养。累计选派教育人才497人来甘肃169所学校开展教育帮扶。全面落实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机制,优选59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到11个重点帮扶县16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开展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创新开展常青县域教师支持项目,形成“教学、教研、科研、师训”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礼县三中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入选教育部2023年度“最美教师团队”,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帮扶的西和职专在2023年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六是开展“鲁甘健康”医疗协作品牌行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深化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机制,累计选派医疗人才510人到58家受帮扶医院开展技术指导,创新组织领导、科室帮建、人才培养、管理保障“4×4”工作法,设立“乔彬工作站”“邵丹工作室”等特色专业科室,累计开展手术2748台,带教599人次,推广新技术新业务19项。针对常见、多发和县域外转率高的疾病,常态化开展服务百姓健康义诊行动、“鲁甘光明行”、“呵护童心”等公益活动,139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临夏94名先心病患儿到山东接受手术,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七是开展“鲁甘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品牌行动,帮助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五大振兴”为标准,复制推广章丘三涧溪村“党建+”乡村治理模式等一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验,携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工程,提高教育、医疗等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培育发展乡村旅游、设施蔬菜、中药材种植加工等特色产业,帮助打造元古堆村、山海新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114个。实施生态帮扶示范工程,在定西市规划建设青岛生态林,已完成造林1.5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把甘肃所需、山东所能更加紧密、更加精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双向协作,在产业、劳务、消费、人才等领域取得新的成效,推动鲁甘协作不断走深走实。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帮扶礼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司一级调研员,礼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薛强

  薛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始终把定点帮扶礼县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2018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累计向礼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300多万元,引进社会帮扶资金(物资)共计2.31亿元,帮助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4800余名,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2.5亿元,帮助礼县10余个乡镇修缮党员活动室,协调560万元资金在固城镇、江口镇援建便民桥两座,总局还协调有关慈善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团体,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为推进礼县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近两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自觉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定点帮扶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帮扶发展鲜明导向,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对接,进一步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引进各类帮扶项目94个,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58.7万元,协调引进社会帮扶资金2576万元,有力推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一)技术攻关、标准引领,持续推动“产业振兴”。为积极支持标准化园区创建,挂职干部多方协调,积极推动“礼县大黄种质资源保护”“礼县淫羊藿种质资源保护”以及“礼县食用菌种植加工”等三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大黄产业园2023年加工鲜大黄160吨,营业收入2400万元,实现税收45万元。为礼县中药材和农产品种植技术、质量水平以及知名度的提升注入了活力,助推农特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全方位培训基层人才,大力开展“人才振兴”。近两年,总局积极协调字节跳动公司组织抖音短视频技能培训班,培训礼县电商从业人员1320人;总局人才中心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班,培训礼县乡村振兴带头人788人;总局办公厅协调阿里巴巴公司为礼县培训电商从业人员860人次。为礼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助力“文化振兴”。近两年,总局协调中泰联合认证有限公司等单位捐赠200多万元助力礼县崖城、祁山等乡镇发展文旅产业;协调捐赠100万多元用于礼县三中、罗坝镇初级中学、祁山九年制学校等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助推了礼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总局还协调阿里巴巴公司到礼县开展“寻找远方的美好”公益项目,为礼县提供品牌设计解决方案,提炼乡村文化标志,打造乡村特产品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四)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推进“生态振兴”。为进一步提升礼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获得感”,近两年,总局各司局通力协作,为礼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协调中石油陇南分公司、上海识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捐赠225.4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治理,为加快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注入了活力。

  (五)深入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助推“组织振兴”。总局高度重视组织振兴帮扶工作,明确了总局33个司局及下属单位与礼县29个乡镇开展支部结对共建。今年来,总局高度响应“万企兴万村”行动,广泛联系整合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等社会各方力量,捐赠资金物资。今年来,总局各司局和直属单位积极组织协调37家社会团体和爱心企业赴礼县各乡镇开展联学联建、集体党课、访贫问苦等多种形式的支部共建活动,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和县委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总局资源优势,聚焦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主线,持续努力、攻坚克难,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塑优势,推动礼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再谱新篇章、再创新局面!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高校,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秦安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

北京科技大学帮扶工作办公室主任,秦安县副县长(挂职)景鹏

  景鹏: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自2012年校地双方建立定点帮扶关系以来,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秦安所需、北科大所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助教兴学、产业帮扶,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有力促进了秦安经济社会发展。校地双方齐心协力,共同携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下了深厚情谊,帮扶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总体来讲,主要是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高位推动,深化定点帮扶拓领域。北科大树牢责任担当,坚持高位推进,把定点帮扶纳入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高规格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的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定点帮扶工作。累计派出4名挂职副县长、6名驻村第一书记、24名支教研究生常驻秦安接力奋斗,推动双方60余个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定点帮扶工作优势。帮扶秦安已经成为全校师生、校友及相关社会力量的自觉行动,今年已有300多名学校师生到访秦安开展结对帮扶、项目考察、理论宣讲、送教下乡等活动,双方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有力地推进了秦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是发挥优势,夯实教育基础提质量。北科大根据秦安教育实际需求,统筹附中附小等各种资源,从基础设施、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和学生奖助等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支持秦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项目,积极探索提升基础薄弱乡镇学区教育教学水平的路子。引进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建设改造一批教室、食堂、图书室、操场、梦想课程中心等基础设施,覆盖全部17个乡镇学区,有力改善了乡村中小学办学条件。400余名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主动发起“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年均资助470多名困难学生。依托学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持续打造“i科普·云课堂”活动品牌,覆盖学生超过2.5万人次;设立中外青年人文交流基地,经常性开展国际师生“感知中国·秦安行”等活动,年均组织100多名外籍师生到秦安与中小学生交流互动,实现了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与支持乡村孩子成长的双丰收。

  三是校地联动,助力产业发展促增收。北科大通过消费帮扶、开展技术培训、拓展消费渠道等多种途径,助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积极支持秦安打造全国果品产业重点县,投入超过300万元用于万亩桃园景区、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已建成4个帮扶车间;累计发放优质苗木10.5万株,扩大林果种植面积3000余亩;后勤集团、校工会与秦安县签署框架协议,每年采购数百万元秦安农产品;动员党员师生“爱心消费”、节日消费购买秦安农副产品,组织开展“北科心·秦安情”市场营销大赛等助农活动,联合苏州等地企业家持续开展“我有一棵树 共走富裕路”项目,多批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农村实用技术和电商发展等多个领域开展培训,今年已培训1700余人次,提升了劳动水平,打牢了人才根基,拓宽了致富渠道。

  四是搭建平台,擦亮秦安名片助发展。全力支持打造1个乡村振兴省级示范镇、6个省市级示范村,北科大帮扶的兴国镇康坡村已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教学实习基地、研究生科技服务基地等10余个基地,为校地双方开展结对帮扶提供了平台。举办“大地湾文化与科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系列学术和文化活动,邀请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博物馆等35家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扩大了秦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联合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比尔·盖茨基金会,建设示范性高新技术厕所,以先进技术赋能生态治理,促进了人居环境改善。

  下一步,北京科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的两次重要回信精神,紧密结合“三抓三促”行动,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更加务实的新举措,与秦安一起扎扎实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工作,为甘肃省乃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内知名金融行业央企,是如何将金融、人才等方面优势与帮扶地区,尤其是静宁县的资源和发展实际相结合,助力静宁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静宁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挂职)孙炳旭

  孙炳旭:

  2012年以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及其下属的银河证券、银河金控按照党中央的统一安排部署,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在静宁大地上实施了一大批具有金融企业特色、干部群众高度认可的惠民实事。2020年,静宁县如期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县16.09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为静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贡献“中投智慧”“中投力量”,为静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金融新动能”。

  目前,金融帮扶已成为“最靓丽的名片”,我们立足中投公司金融行业优势,充分调研论证,确定把金融扶持作为帮扶工作第一要务,积极协调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动甘肃省首个苹果期货交割仓库落户静宁,连续5年实施全国两个之一、甘肃唯一的苹果“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项目,联合中国人保,为6.4万困难群众赔付资金1.1亿元,促进产业稳产、果农增收。同时,我们还扶持“静宁苹果”挂牌“新三板”,为8万人(次)农村低收入人口购买防返贫保险,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创设产业振兴基金,设置县长金融奖,创新走出了具有中投特色的金融帮扶路子。其中,“期货+保险”模式成功入选“企业精准扶贫专项案例50佳”、第三届全国党建创新成果展示“百优案例”。

  产业帮扶孕育出“最丰硕的成果”,我们瞄准当地“静宁苹果”“平凉红牛”两大支柱产业,倾力打造“中投公司定点帮扶示范区”,帮助建成苹果苗木良种繁育基地600亩,扶持大苗建园11.37万亩,修建养牛暖棚1.04万座,扶持建成昊康牧业、供港基地、肉牛屠宰生产线等延链补链项目,引领带动德美、陇原红等4家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为全县果、牛、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有效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

  教育帮扶谱写出“最美丽的乐章”,我们结合静宁“陇上教育名城”和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援建银河实验小学和帮扶培训中心,设立银河星光助学基金,引入“美丽中国”乡村支教、“石榴籽”普通话培训、“未来课堂”和“圆梦”艺术体系创建等项目,开展“暖冬行动”“金色阳光”等助学研学活动,受益学生超过1万人(次),让更多的山区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基础建设蓄积了“最强劲的动能”,我们紧盯当地基础建设薄弱环节,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929个,修缮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121个,建成中投银河生态公益林2万亩,援建商贸重镇威戎主街道7千米,连续三年实施“点亮乡村”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9238盏,聚力打造甘沟杨咀、双岘页沟2个乡村振兴帮扶示范村,人居环境和群众幸福感大幅提升。

  就业帮扶描绘出“最生动的蓝图”,我们扶持培育青年果农、返乡大学生等电商人才200人;设立非遗展馆、手工艺品加工车间等,为当地妇女提供就业岗位100个;推动实施“中投银河·党声传万家”工程,把党的好政策、好声音传入千家万户;培树“静宁果农”劳务品牌荣获“全国地方特色类劳务品牌”,激活了乡村振兴人才新引擎。

  消费帮扶畅联了“最活跃的市场”,我们积极动员系统内职工和合作伙伴,通过“认养一棵树”“以买代帮”等多种方式购买静宁农特产品,为其开辟京津冀市场“绿色通道”,推荐当地龙头企业加入京东、本来生活等平台,宣传推介静宁苹果、烧鸡、大饼等,累计消费帮扶超过1亿元,助力静宁农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今年,我们继续深化定点帮扶,持续推动以上“六大工程”提质增效,实施项目23个。目前,所有项目全部开建,预计11月底前完成所有建设任务。

  十载浓浓帮扶情,倾情奉献正当时。11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党中央给我们帮扶西部欠发达地区、奉献“三农”工作的机会,感谢甘肃广大干部群众对我们帮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生活上的悉心照顾。中投系统将持续发挥金融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帮扶成效、倾力打造帮扶亮点,在推进静宁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努力续写华美篇章。

甘肃农民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东乡县以来,成功打造藜麦产业,建立“一企一校”结对帮扶和“线上+线下”消费帮扶新模式,书写了央企定点帮扶的典范。请问在乡村振兴阶段,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将如何集中资源和力量,进一步助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东乡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公共事业部副经理,东乡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毛凯

  毛凯:

  自2013年以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39亿元,全方位深化与东乡县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教育帮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帮扶协作,书写央企定点帮扶的典范。今年投入帮扶资金8877万元,实施项目11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央企力量。

  一是强化对接交流,建立完善高效帮扶机制。坚持把强化交流对接、畅通协作机制作为深化帮扶协作、推动帮扶工作拓面提质的重要前提,中国石化五任董事长先后到东乡县调研指导工作,对一些重点工作现场协商、现场跟进、现场推动,并召开座谈会、视频推进会,广泛深入交换意见,细化量化帮扶任务,连续选派8名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业务骨干到县上挂职推进帮扶工作。特别是今年2月8日马永生董事长专程到东乡实地考察,亲自指导推动帮扶工作。东乡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赴集团公司总部汇报工作,建立沟通互动良好机制,为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帮扶协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二是紧扣底线任务,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投资2.48亿元的石化中学建成投入使用,联合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基金会建成国内首个“春蕾加油站”女童成长友好空间;中国石化8家单位“一对一”结对帮扶县内8所中小学,引入山东东营一中等东部名校名师,通过“姊妹校”“传帮带”等方式,以点带面提高全县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投入2900万元对8所学校进行维修改造,投入慈善医疗基金500万元,帮助解决群众医疗费用自付资金较高的问题。

  三是聚焦群众增收,助力多元产业发展。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积极推动产业帮扶协作。今年投入620万元购置种子、地膜、化肥等农资,免费发放到群众手中,推广种植藜麦1万余亩及藜麦科研育种基地。投资1.35亿元的藜麦深加工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在试运营中,二期项目正在试生产中,计划10月底投产运营。同时,积极研发新产品,“育、产、加、销、研”为一体的藜麦全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

  四是因时因势利导,培育开发帮扶新业态。立足中国石化内部消费及渠道优势,聚焦“品牌打造、采购帮销”,通过将消费帮扶纳入集团公司直属企业党建考核,借助中国石化2.8万座易捷便利店、员工团购网、中国石化党员教育基地等线上线下渠道,截至目前,消费帮扶4893.71万元。同时,组织引导直属单位525名员工赴东乡县布楞沟村开展党建活动,带动消费帮扶368.23万元,累计捐款捐物折合资金135.4万元。

  五是注重长远持续,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今年投入300万元打造布楞沟村乡村振兴文化产业提升项目,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法治治理示范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唐汪镇马巷村唐蕃云舍被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荣获中国民宿“黑松露奖一星出行首选”称号。坚持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与开展技能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培训5447人次,开办中国石化·东乡县“新征程”系列讲座,累计培训1万余人次。投入600万元实施石化中学等8所学校师资培训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338名教师培训。同时,依托布楞沟村中国石化党员教育基地,打造了集传承红色基因、拓展素质培训、践行脱贫攻坚精神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形成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党建共建帮扶品牌。

  通过近10年多的帮扶,探索出以下几个帮扶亮点:一是“一县一链”藜麦产业打造成功;二是开创“一企一校”结对帮扶新模式,帮扶学校成绩逐渐提升;三是“线上+线下”的消费帮扶新模式,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三抓三促”行动的有关要求,扎实开展好帮扶工作,完善帮扶模式、畅通帮扶机制、创新帮扶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向党中央、省委省政府、中国石化集团和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中国甘肃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是如何发挥央企优势,助力帮扶合作市、夏河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

中国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合作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高明

  高明: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殷切指导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融合推进“五大振兴”,继续加大产业振兴、乡村建设、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帮扶力度,助力帮扶合作市、夏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回答您的问题。

  一是坚定不移聚焦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我们统筹考虑了合作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低的现状,将帮扶双方目标互补和利益耦合统筹起来,致力于打造新能源产业。今年7月4日,预算总投资2.4亿元的甘南州合作市40MW“牧光互补”光伏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有效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群众就近就业和增收,绘就了乡村产业振兴新画卷。

  二是不蝥虚声建设美丽乡村。中国海油紧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抢抓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战略,累计在甘南州投入超7300万元帮扶资金,实施了合作市加拉贡玛村山体景观提升改造、夏河县曲奥乡香晓河沟文旅提升、桑科天境帐篷营地二期等项目,完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整治水平。近三年,中国海油还投入培训资金600万元,分类开展乡村帮扶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致富带头人等系列培训,打造了一批懂乡村、善攻坚、作风硬的高素质乡村振兴“主力军”。

  三是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中国海油通过公益基金会平台凝聚起社会力量,统筹协调各类慈善公益资源,向夏河县、合作市引进优质社会资源,开展“健康中国AED捐赠”“海油母亲健康快车”“乡村振兴劳动主播+培训”“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等一系列慈善公益项目,有效提升了整体帮扶成效,助力实现共同富裕。8月11日,中国海油公益基金会捐建的“合作市科技馆”落成,首次成体系地将现代化的优质科普资源引进甘南州,为提升甘南州人民群众科学素养、提高广大青少年科技素质和创新意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开启了科普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新篇章。同时,中国海油每年专项招聘帮扶地区学生,迄今为止有160多名藏区青年学子奋斗在蓝色海洋疆土,为祖国贡献能源,为藏乡振兴贡献力量。

  四是低碳绿色赋能乡村振兴。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是中国海油和合作市推进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的重要遵循。我们的科研课题《“双碳”目标下乡村振兴的帮扶范式——以中国海油定点帮扶合作市为例》已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客观上,高原地区光伏产业实证基地初步形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该报告中获取详细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甘肃部分地区发生旱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中国海油雪中送炭,及时捐赠资金1700万元,支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四坝灌区打抗旱机井项目。截至目前,中国海油已援建完成53眼机井,对永昌县等地的抗旱救灾工作做出了贡献。

  下一步,中国海油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强化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谱写中国海油助力合作市和夏河县乡村振兴工作新篇章。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社会力量帮扶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帮扶力量之一,作为民营企业,请问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助力甘肃省乡村振兴帮扶中是如何做的?做了哪些帮扶工作?

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

  尹建敏: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兰州鑫源)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产业链布局党建链、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的发展思路,积极响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先后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全国巾帼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农业农村部授予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全国巾帼建功集体、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自2018年6月在临夏州东乡县、定西市漳县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立足帮扶县域实际,强化精准帮扶,采取“龙头企业+乡镇+行政村+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实施肉羊养殖、食用菌产业帮扶项目,累计支付土地流转费215万元,分红1210万元,带动8个乡镇27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帮扶近15000户当地群众持续增收,有效助力东乡、漳县县域特色富民产业发展。

  做实“白羊黑菌”根基,筑牢防返贫“堤坝”。2022年以来,兰州鑫源积极探索“东乡贡羊”的“传统放养+现代饲喂”养殖模式,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校组建科技合作平台,从实验室到畜禽圈舍产业化应用,减少中间试验、风土驯化环节,缩短了转化时间,通过现代化肉羊胚胎移植技术与自然繁育生产相结合繁育出高繁优质肉用种羊,提升了“东乡贡羊”肉羊品质。同时,为实现东乡县食用菌产业产品多样性,年初改建那勒寺食用菌基地115个黑木耳棚,自主研发培育香菇菌棒,开展高原香菇种植,以香菇产业全面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就业增收,以食用菌市场需求为向导,打造甘肃高原有机“香菇”特色品牌。在漳县,投资9367万元,实施“年产1000万袋菌棒生产线”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年产能1000万袋食用菌菌种,创造1000多个劳动岗位,带动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我们围绕发展“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根据镇、村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田间课堂”,制定培训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特别是,重点围绕肉羊养殖、有机果树种植、食用菌、花卉等产业,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带动务工农民积极参与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有效破解农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传统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实现“职业农民”领着“传统农民”干,吃上“技术饭”,走上“致富路”。2022年以来,在东乡、漳县、红古等地开展肉羊养殖、有机果树种植、食用菌、花卉等产业技术培训班共28期,累计培训人次达5600余人次。同时,选派中级职称技术人员长期坚持深入基层、农户、田间、推广农业技术知识,传授农业经验,积极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投资1.5亿元,在东乡县新建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年产食用菌600万袋建设项目,带动1200名脱贫群众每年实现就业增收10万元;在东乡县伊淼食用菌基地继续扩建木耳大棚147个,晾晒棚72个,香菇一年预估产量80万斤,木耳一年预估产量10万斤,预计一年总产值达四千多万元,有力推动东乡县食用菌富民产业提高效益、转型升级。同时,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建立特色餐饮连锁店、农产品体验店、销售服务网点,开展农产品宣传推介、产销对接,促进“甘味”区域公用品牌“东乡贡羊”产业市场化、餐饮化发展,反哺“东乡贡羊”肉羊产业发展壮大,加速助推“东乡贡羊”“伊淼”食用菌产业链形成,今年消费帮扶已达600万元,初步形成了政企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蹚出了消费帮扶新路子。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个从“攻坚战”到“持久战”的转变。兰州鑫源将继续坚持不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凝心聚力,做好各项工作的衔接,搭好乡村振兴桥,使产业驻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

省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甘肃惠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一家省级备案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请问贵机构在助力甘肃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甘肃惠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刘惠

  刘惠: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甘肃惠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登记以来始终秉持“以仁爱之心惠及民众、以温顺之举润泽群体、以惠民之策服务于民”的理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融入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大局中,聚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并将其作为自身实干成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广阔舞台,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情系乡村发展,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兰州新区西岔镇新康村成立“百邻汇爱文化交流中心”,搭建民族特色交流平台,通过展现各民族多彩的文化,促进村民之间的文化认同和相互融合;通过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开展“移风易俗,卫生打卡”活动,帮助1281户异地搬迁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为失业、待就业及灵活就业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33场,协助园区组织开展专项招聘会,吸引2万名左右的求职者参与,5046人达成就业意向,让新康村居民安其职、乐其业,带动个人、家庭及当地经济发展。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围绕消费、产业、旅游、特色农产品等方面,与脱贫地区建立结队帮扶关系,通过线上带货、线下营销、将兰州特产“百合”销往全国各地,共帮助村民107户,销售营业额增长60万元,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情系志愿服务,重点发展帮扶支援力量。按照落实“党建引领助振兴社会组织乡村行”的工作要求,结对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组织动员各类人群参与志愿服务,成立由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联合组建的“爱心帮扶”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开展种植技术分享、普法宣传、科技服务、文化惠民等工作,开展多样化活动102场,积极动员各行各业人士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130万元。联合高校大学生组成“遇见未来志愿服务队”,开展乡村青少年儿童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共计12场,受益对象累计达800人次,丰富农村儿童寒暑假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

  三是情系特殊群体,开展精准社工服务项目。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脱贫家庭、留守儿童、行动障碍人士、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提供救助、帮扶、增能等暖心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遇见种子,预见未来”儿童关爱项目,主要为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困境儿童提供“社工+心理”的专业性双向服务,已累计为3823人次的儿童开展个案服务,救助75名轻生少年,为1741名儿童解决改善亲子关系,为宣传儿童保护工作,开展336场文化倡导活动。开展的“折翼天使”行动障碍人士爱心守护项目,帮扶100名行动障碍者缓解生活压力,为200名轻度障碍朋友提供学习和成长发展的平台,孵化行动障碍者社会组织13家,支持112人实现就业。开展“花样年华”留守妇女帮扶小组项目,为被“留”在家中的妇女赋能,开展技能培训80场,直接服务1000余人次,运用所学技能增加收入合计32万元,支持349名妇女学习一技之长,鼓励提升自信,促进身心健康,上岗工作,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质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其中,能够获得很大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主动加强与登记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从帮助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充分发挥自身在整合力量、调动资源和专业服务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贡献。

  主持人:

  感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希望新闻媒体持续关注并大力宣传报道,充分展示新阶段我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工作成效。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与,谢谢大家!再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