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乡村行·看振兴】金融活水“润”山乡——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见闻

 2023/11/09/ 16:08 来源:新甘肃 记者 杨唯伟

郭旗向记者介绍养殖情况。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秋冬之交,寒气渐浓。在位于通渭县碧玉镇岳岔村阳坡社村民郭旗的家中,养殖圈舍里70多头牛膘肥体壮,不时发出哞哞声,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

  “老郭,最近牛养得怎么样?”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碧玉信用社主任董涛,一进门就问起郭旗的近况。作为岳岔村的金融助理,为了更好服务农户,每个月他都要来村里走访两三回。

  “信用社支持得好,我把牛养好,等价格好就售出!”郭旗说。

  发展养殖的5年时间里,郭旗一直稳扎稳打。

  2021年,为了进一步发展,郭旗在碧玉信用社申请了15万元的农村小额信用贷,他说:“在贷款的助力下,出栏速度加快了,收入自然就上去了。”

  因为发展得好,去年,郭旗养殖母牛超过50头,享受到政府10万元的奖补。

  今年初,听说信用社主动降息,郭旗再次申请农村小额信用贷30万元。

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碧玉信用社,工作人员在为农户办理业务。

  “利率低、审批流程快,不需要担保,半小时时间贷款就发放到卡上了。”郭旗坦言,尽管今年牛价还没上去,但有了信用社的支持,让他发展产业没有了后顾之忧。他相信,很快就能度过这一关键时期。

  农业面临着风险和挑战,特别对农户来说,发展资金不足、筹款渠道有限,农户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

  而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手续繁杂、流程慢,农民和各种专业户、各种农业规模生产经营实体很难及时贷款,影响生产经营和效益。

  作为金融机构,怎样更好地服务“三农”,破解这一难题?

  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给出一个答案:紧贴基层实际,最大程度让利于民,让金融“活水”滋润千家万户。

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会议室墙上挂满奖状。

  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王一喆介绍,县联社坚持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将“三农”情怀融入金融服务,紧贴当地实际、农民需求服务“三农”。

  今年伊始,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动降息,最大程度让利于民,同时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在通渭,18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信用社;332个村,每个村都配有1名金融助理。

  背包银行也在逐渐走进农户的视野。仅需一个背包,金融助理上门,就可办理贷款等多项业务。

  岳岔村党支部书记郭辉告诉记者,全村有250户农户,其中超过一半的家庭都得到了信用社的支持,“信用社服务到位、政策讲解有耐心,真的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农村小额信用贷、农担贷、抗旱减灾贷、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贷……

  来自信用社金融活水的注入,悄无声息地助力着山乡的发展。

金融助理带着背包银行上门为农户办理贷款。

  沿山路蜿蜒前行,在距离岳岔村约半小时车程外的鸡川镇许堡村,标准化的养殖大棚内,约300头牛悠闲自得。

  “这些是基础母牛、这些是刚出生一个礼拜的牛犊、这些是公牛……”漫步其中,许堡村党支部书记、通渭县泉生锦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全胜介绍。

  作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52岁的张全胜奋斗了半生。从1998年向信用社贷款600元,到几千元、上万元,到今年1月申请农担贷300万元,打拼路上,他与信用社紧密相连。

  “以前我最多贷过30万,这次有了农担公司的担保,一下就贷了300万。现在贷款流程更方便了,解决了不少难题。”张全胜说。

张全胜介绍公司的养殖情况。

  如今,公司以良种繁育、投母还犊、入股分红、吸纳就业、培训带动、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全镇7个村发展肉牛养殖。

  一个个实例,写下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坚守初心、为农服务的生动注脚。

  自2021年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以来,累计发放14057笔6.97亿元;

  2023年,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0657笔9.17亿元,发放“农担贷”贷款98笔1.22亿元;累计发放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贷344笔2178万元……

  2023年以来,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累计发放贷款35736笔24.43亿元。

  大信为农,相合共生。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用实际行动阐释着坚守初心的决心。

  张全胜说,下一步我想开办中药材加工车间、屠宰场,期待能与信用社继续相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